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8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BSTRACT: A new polypropylene sheeting compound, DuPont Typar 3201 and 3301, was applied to the sediments of Country Lake (Portage Co., Ohio) in March 1978 after an overwinter drawdown, and regrowth of rooted macrophytes was compared to an adjacent control area in summer 1978. Regrowth was slight, and macrophyte biomass was at least 100X less than in controls. The sheeting material was permeable to gases and did not “balloon.” This material is recommended for use around docks, swimming areas, and boat mooring sites. Cost in 1978 was about $0.24/m2.  相似文献   
32.
介绍气体快速定性技术在气态污染物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中的应用.使用北川式无机气体定性检测管、有机气体定性检测管进行事故现场气体快速检测,简述上述检测管的使用技术及检测人员在事故现场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3.
太湖水源地水质净化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基于生物净化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思想,在太湖北部的梅梁湾牵龙口水厂水源地实施了净化水质的生态工程试验.该水域位于太湖梅梁湾的东北岸.调查发现,由于这个地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吹程长,风浪较大,导致沉积物易于悬浮,且蓝藻也易于在此堆积;同时该水域水较深、透明度较低.为了能够净化水质,在氮磷营养盐浓度依然很高、恢复沉水植物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选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植物恢复手段,结合消浪、挡藻和控藻等技术措施,使得示范区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并达到了净化水源地水质的目的.同时,在试验区内布设大量用于附着生物富集的人工介质,如渔网.结果显示,试验区的水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示范区外的参照点相比,各项水质参数改善的程度达30%~60%.说明这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4.
不同营养水平下沉水植物的抑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尤其是磷浓度,可以控制藻类水华的发生.然而,经济成本很高.相对藻类而言,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盐升高敏感性更低,且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改变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生长速率.为探讨沉水植物在营养盐与蓝藻水华控制关系中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有无水生植物存在下,不同营养盐浓度(磷浓度分别为0.025、0.05、0.1 mg·L~(-1),对应地表水Ⅲ~Ⅴ类)下蓝藻水华暴发(chlorophyll-a10μg·L~(-1))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初始藻浓度为5μg·L~(-1)和10μg·L~(-1)情况下,3种磷浓度下都会发生水华,磷浓度的升高会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然而,在加入水生植物金鱼藻后,初始藻浓度为5μg·L~(-1)的条件下,没有形成水华.初始藻浓度为10μg·L~(-1)的条件下,各处理组在实验初始时会形成短暂水华,之后,各处理组的叶绿素a浓度均低于10μg·L~(-1),显示蓝藻生长受到抑制.因此,沉水植物存在情况下,在营养盐较高的水体,蓝藻水华也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35.
硝氮胁迫对不同沉水植物生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水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调控生态系统能量的循环和传递,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硝态氮浓度对不同种类沉水植物生理生长的综合影响,实验采用6种浓度的硝态氮对苦草和黑藻进行胁迫处理,在实验开始后的6、24h测定植株抗氧化物酶(SOD、POD、CAT)的活性;并于实验处理7d后考察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缺氮条件下苦草和黑藻的SOD、POD反应强烈,40mg/L下苦草和黑藻的SOD、CAT酶活性几乎无变化;从处理时间上看,苦草总体表现为各浓度处理的SOD、CAT随胁迫时间增加活性上升,POD活性下降;黑藻生理活性表现则相反。胁迫处理7d后,苦草5mg/L处理下生物量积累最大,1~20mg/L内黑藻生物量积累没有差异,苦草的叶绿素、鲜重增量生长指标总体远低于黑藻。研究表明,10mg/L是苦草能够耐受的最高硝态氮浓度.黑藻在1~20mg/L内均能较好生长;黑藻较苦草对硝态氮胁迫具有更大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6.
陈进军  郑翀  郑少奎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2029-2035
以无植物空白系统为对照,通过批量盆栽试验探讨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不同类型水生植被(苦草(沉水植物)、水葫芦(浮水植物)、芦苇(挺水植物))的引人对富营养化水体不同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根据不同污染物去除的阶段性特征设计了分段式表面流人工湿地(好氧塘-水葫芦湿地一苦草湿地),并通过示范工程探讨了富营养河流的原位净化效果.研究表明,批量盆栽试验中,与无植物空白系统相比,芦苇的引入显著增加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蒸发蒸腾量(为无植物空白系统的1.5倍),而水葫芦和苦草的引入则显著降低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蒸发蒸腾量(分别为无植物空白系统的80%和30%);3种水生植物的引入均显著促进了CODcr、TN、NH 4-N的去除(与无植物空白系统相比),其中水葫芦系统具有最好的CODcr和TN去除效果(起始CODcr和TN水平分别为35.8 mg·L-1和6.86 mg˙L-1时,去除率分别为58.91%、76.67%),而苦草的引入则显著地促进了水体中氧化态氮的形成与积累.分段式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原位净化研究表明,水力负荷为6.2cm.d-1时,分段式表面流人工湿地对CODcr的净化效果较好,水力负荷过高会影响分段式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7.
饮用水源突发挥发酚污染应急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为期2个月规模为4m3·h-1的中试试验,考察了常规给水工艺(混凝、沉淀和过滤)对突发挥发酚污染原水的处理情况.重点考察了活性炭吸附、臭氧预氧化和高锰酸钾预氧化等3种应急工艺的除酚效能.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沉淀对挥发酚的去除率低于10%,砂滤在12h内可起到拦截挥发酚的作用,3种应急工艺均可提高挥发酚的去除效果,起到应急的作用.其中活性炭吸附对挥发酚的去除率可达44%;在0.5mg·L-1的投量下高锰酸钾预氧化可达到50%的除酚效率;臭氧预氧化可使沉淀出水挥发酚达标(0.002mg·L-1),挥发酚去除率约99%.  相似文献   
38.
通过分析事件驱动原理,将事件驱动机制(EDI)融入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GIS)的建模框架,探索基于VRGIS的事件驱动时空模型及其在城市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响应中的应用前景以及主要技术设计过程,旨在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一个形象直观的虚拟演示平台来反映城市中环境变化的空间响应及其对策定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39.
对过硫酸钾氧化-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磷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于Hach公司COD消解管中加入水样和氧化剂后,在消解管中加热消解水样,冷却后加入显色剂,再在与之配套的分光光度计上比色测定。方法简便,试剂用量较少,适用于水质总磷的现场应急监测。该法最低检出限为0.01mg/L,相对标准偏差≤3.47%,加标回收率为92%~105%,与标准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0.
应急资源管理是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资源储备地点选择在内的应急资源配置,对提升应急能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应急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应急资源库的选址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介绍,并研究推介一种简单实用的新方法—图解法,尝试简化选址的优化过程、降低技术难度,以期对基层单位的选址优化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