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93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甲草胺的O3氧化降解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饮用水中一种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有机污染物甲草胺的臭氧氧化降解机制.采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UV吸收及离子色谱对甲草胺臭氧氧化降解反应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O3在酸性条件下单独作用时,反应进行30 min后就可去除甲草胺约94%,但TOC仅去除了约35%, 这说明O3氧化降解甲草胺的过程不能完全矿化为CO2和H2O.通过UV和液相色谱可观察到反应过程中大量中间产物的生成,其中有一定量的小分子有机酸产生,导致处理后水的pH从5.96下降到3.94,反应中无机离子的产生也证实了甲草胺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  相似文献   
102.
多溴二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作为一种良好的防火溴系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BFRs)广泛应用于各种家用和工业产品.研究表明,PBDEs容易从产品中溢出而进入环境.近年来,PBDEs及其代谢物已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被广泛检出.毒理学研究发现,PBDEs及其代谢物具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和内分泌干扰作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论文综述了PBDEs及其代谢物的内分泌干扰活性,重点集中在对甲状腺激素活性、雌激素活性、雄激素活性及影响性激素转化和代谢的芳香化酶、CYP17酶、雌二醇磺基转移酶(E2SULT)活性的影响;分析了具有不同测试终点内分泌干扰活性的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在内分泌干扰活性方面,PBDEs母体化合物的影响较小,主要是PBDEs代谢物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羟基化代谢物引起了较严重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即PBDEs化合物是一类通过代谢而被活化的内分泌干扰前趋物.为评价PBDEs及其代谢物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危害,应加强其内分泌干扰活性机制的研究,以及具有同类型作用模式的PBDEs及其代谢物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体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影响鱼类性别决定过程,对鱼类产生明显的雌、雄性化效应.为深入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介绍了鱼类性别决定基因SRY和DMY基因在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作用,以及Sox、DMRT、CYP和Vasa、Dax1、Foxl2等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对鱼类性别决定的调控作用,综述了各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鱼类雌、雄性化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4.
林丹和呋喃丹对赤子爱胜蚓存活、生长和繁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土培养法,通过急性和亚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林丹和呋喃丹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存活、生长和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丹对蚯蚓14d LC50为162.09mg·kg-1,属低等毒性;呋喃丹对蚯蚓14d LC50为3.11mg·kg-1,属中等毒性.2)林丹在急性暴露期显著抑制蚯蚓的生长,在亚急性暴露期低浓度林丹对蚯蚓生长影响不显著,高浓度林丹则显著抑制蚯蚓的生长;呋喃丹在急性和亚急性暴露期对蚯蚓的生长均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3)林丹和呋喃丹均可显著抑制蚯蚓的繁殖能力.4)林丹和呋喃丹均可对蚯蚓皮肤结构造成损伤,林丹的损伤程度较严重,呋喃丹相对较弱.5)LC50可以迅速有效地对农药的毒性进行初步判断,而生长抑制率和幼虫孵化数是更加敏感的评估农药对蚯蚓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天然水体中五氯酚的浓度水平、管理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氯酚(PCP)属内分泌污染物,也是可对生物产生复合毒性的有机污染物。五氯酚及其钠盐曾被用作杀螺剂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大范围长时间使用。为了解PCP在中国水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在阐述中国PCP的生产使用状况基础上,重点论述中国水环境介质中PCP的污染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多地河流水环境中均存在PCP,其中沿长江流域的长江、洞庭湖、鄱阳湖PCP残留量较高,虽均在限值范围内,但PCP污染范围有从主要江河、湖泊等向沿海海域蔓延的趋势。PCP使用历史、用药区域类型、区域PCP消耗量等均会影响PCP的残留量,血吸虫病疫区PCP残留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在PCP及其钠盐显著减少使用后(2003年以后),施药历史仍然影响着水体介质中PCP的残留情况,PCP虽已停用,但其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还在持续。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水环境介质中的PCP污染偏高且有上升趋势,这可能与部分区域近年来重现血吸虫病后施药控制有关。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关PCP及其环境副产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人群暴露评估、污染介质修复技术以及其替代品的研制都将是研究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6.
随着十溴二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DBDPE)的大量应用,它已经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为了探究DBDPE影响血糖代谢水平的具体作用机制,应用DS3.5软件将其与部分血糖内分泌蛋白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并利用DBDPE类似物来构建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预测出DBDPE的半最大效应浓度的负对数值(-log EC50)为5.86。结果表明,DBDPE是通过与部分血糖内分泌受体(雌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结合而影响血糖代谢水平的。另外,根据构建模型,可以预测类似DBDPE的未知内分泌干扰物的活性数据。这些为认识DBDPE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全面评价它的生态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北京市某典型污水处理厂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37  
杜兵  张彭义  张祖麟  余刚 《环境科学》2004,25(1):114-116
用固相萃取-气相/质谱方法检测分析了某典型污水处理厂各水处理单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的存在情况,在污水、污泥中共计检出30种内分泌干扰嫌疑物质.结果表明,各种EDCs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率为70%~99%,其中污泥吸附对EDCs的去除起着重要作用.污泥中酚类物质浓度为17~35mg/kg,酞酸酯类物质浓度为25~77mg/kg,多环芳烃类物质为1.33~1.74mg/kg.同国外报道的结果相比,该污水处理厂水处理流程中酚类、酞酸酯类以及多环芳烃类的含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8.
海洋环境中内分泌扰乱化学物质(即"内分泌干扰物",EDCs)主要来源于陆源污染和海上排污。它们包含多种类型,其作用机理复杂,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笔者着重介绍了EDCs对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多毛类环节动物等几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及研究进展,揭示了其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在该领域中所存在的巨大的研究空间,同时还探讨了海洋环境中EDCs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9.
农药的内分泌干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污染物引起的内分泌干扰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方法.并从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农药所引起的内分泌干扰现象.在此基础上,简介手性农药内分泌干扰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0.
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臭氧氧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徐斌  高乃云  芮旻  王虹  伍海辉 《环境科学》2006,27(2):294-299
采用臭氧氧化工艺对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原水浓度为1.0mg/L左右,臭氧总投加量为1.0、1.5和2.0mg/L条件下,30min BPA去除率可达70%、82%和90%.通过考察不同臭氧投加量、不同本底条件、不同BPA初始浓度和不同臭氧投加时间对BPA臭氧氧化的影响,分析得出臭氧投加量对BPA的降解占主导地位,而臭氧接触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很小;采用紫外波长扫描确定在臭氧降解BPA的同时生成了在UV254上有吸收的产物.通过考察臭氧氧化双酚A过程中UV254的变化,提出低臭氧投加量下BPA不能完全被氧化,而采用缩短臭氧投加时间、加大臭氧投加量以及提高水中余臭氧浓度等方法,有利于水中BPA的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