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8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3212篇
安全科学   172篇
废物处理   158篇
环保管理   533篇
综合类   5217篇
基础理论   2294篇
污染及防治   900篇
评价与监测   348篇
社会与环境   372篇
灾害及防治   154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327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358篇
  2016年   433篇
  2015年   414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708篇
  2012年   563篇
  2011年   554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13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岳大鹏  董美云 《灾害学》2010,25(1):59-63
随着乡村聚落的发展,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严重性已经凸显。以碾庄沟流域为例,研究了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方式,并对侵蚀总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从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来看,以新建窑洞的弃土侵蚀最大,窑洞坍塌侵蚀次之,聚落水蚀侵蚀量最小,其中塌窑侵蚀和建窑侵蚀两项合计占到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总量的94.6%;从乡村聚落的侵蚀总量来看,面积占1.08%的乡村聚落产生的侵蚀量却占到全流域侵蚀总量的6.83%,人居侵蚀模数达6.3万t/(km2.a)或8.18 t/(人.a)。因此,对乡村聚落土壤侵蚀应加以重视,而土壤侵蚀的防治工作应该以新建窑洞的管理和废弃窑洞坍塌的治理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2.
在总结广东省耕地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10年广东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广东耕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以及2010年耕地的发展规模和粮食生产力。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广东人口突破83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均消费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为70%时,将会出现耕地承载力严重超载。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3.
施肥与设施栽培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张乃明  董艳 《生态环境》2004,13(1):61-62
微生物肥料的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而降低细菌和霉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有机肥与无机肥,有机肥与生物肥配合施用的影响尤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土壤中细菌数量分别增加109.8%和405.0%,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320.3%和215.0%,而真菌数量分别降低44.0%和47.2%。大棚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露地;在大棚中,种植年限长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种植年限短的。  相似文献   
124.

以某搬迁电镀厂为例,根据污染场地调查报告内的采样数据,按照相关的污染场地污染标准筛选出污染的重金属类别,利用反距离权重法分析重金属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运用莫兰指数进行空间关联分析,运用半变异函数分析重金属污染整体的空间结构和趋势,以探究污染场地的重金属污染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Ni、Cr、Zn、Cu浓度超过土壤背景值,其最高浓度采样点的风险标准限值倍数分别为9.55、1.35、5.94、10.67;Cu、Zn的浓度在场地范围内东西、南北方向上均呈倒U型趋势,中间高四周低;Ni、Cr浓度在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高值区域位于场地的东北边界处;4种超标重金属的空间特征差异较大,但均存在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25.
研究了交替冻融对东北地区黑土、暗棕壤和水稻土中的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次交替冻融后,三种类型土壤的全氮浓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在交替冻融过程中,硝化与反硝化共同作用并不明显。由于冻融作用增强土壤释水性和水分渗透性,经15次交替冻融后,黑土、暗棕壤和水稻土的有效氮浓度均有所升高,以水稻土最显著,上升了31.25%。三种土壤全磷浓度均在初次冻融后大幅增高,总体呈升高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冻融作用破坏了土壤团聚体,增加了与消化液反应的机会。经15次交替冻融后,黑土和水稻土的有效磷浓度分别上升17.72%和56.16%,暗棕壤的有效磷浓度下降35.19%,这说明交替冻融过程中土壤有效磷的变化不但取决于土壤的C/P,还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林地的有效磷浓度可能由于发生磷的净固定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6.
有机肥对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期定位试验和调查取样的结果表明,土壤中NO3--N的累积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过量施用有机肥会引起2 m以下深层次土壤中NO3--N的大量累积。当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时,土壤中NO3--N的累积量随总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肥对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和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7.
岩溶地区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土壤溶解有机碳(DOC)进行了逐月的观测,结果显示DOC是岩溶生态系统中活跃的有机碳组分,在岩溶地区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年中土壤DOC的变化特征表现为3个阶段:(1)3-7月,随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和新陈代谢能力极大提高,土壤溶解有机碳呈升高趋势;(2)8-11月,气温保持较高的水平,但降雨量偏低,土壤干燥,土壤微生物活性极大地减弱,土壤DOC质量分数全年最低;(3)12月至次年2月,随温度的降低,土壤生物活性逐渐降低,土壤DOC呈缓慢升高趋势,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之间存在互为消长的关系。土壤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季节变化与土壤DOC之间存在负相关。文章还提出了岩溶地区土壤碳循环模式及DOC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8.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酶活性季节特征一定程度影响了该地植被分布类型,为研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的季节特征,分别选取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刺槐(Black Locust)和高粱(Sorghum)5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个季节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测定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活性规律表现为碱蓬>柽柳>刺槐>高粱>芦苇,其他酶活性总体变化规律表现为刺槐>柽柳>高粱>芦苇>碱蓬;在同一季节中,不同植被间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柽柳和刺槐林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普遍高于其他群落,碱蓬最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基础理化指标有着密切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与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脱氢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性正相关与pH之间呈负相关(P<0.01);在0—...  相似文献   
129.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但对脲酶来说,其活性大小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从土壤类型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大小以水稻土最大,潮土次之,红壤最小。3种土壤的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培养的45~60d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部分单施无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最大值比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提前15d。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及单施有机肥处理,3种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及速效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单施无机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部分速效养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0.
采用实验室模拟研究了以盐碱土壤为基质的不同湿地植物人工湿地系统以及对水中低质量浓度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实验表明,芦苇系统、香蒲系统、车钱草系统和无植物系统均对水中低质量浓度的N具有净化效果。3种植物系统相比,香蒲系统的净化效果较其他二者较佳,芦苇系统与车钱草的净化效果相当;同时实验也表明4种湿地系统对低质量浓度的P不具有净化效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系统中的P质量浓度反而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