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鸡公山种子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田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7):625-626,658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61科639属1450种,其植物区系组成丰富、成分复杂,植物区系成分以温带类型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质。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可分为8大类,许多植物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2.
非光合CO2同化微生物菌群的选育/优化及其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从海水及其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并结合电子供体和无机碳源结构的优化以期获得不用光照与供氢的高效固碳微生物菌群;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等手段研究非光合固碳微生物菌群的结构,以期为优化群落配置,进一步提升固碳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通过分离和长期驯化可从海洋中得到在普通好氧、厌氧条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添加硫代硫酸钠、硫化钠和氢气作为电子供体可有效提升菌群的固碳效率,在以硫代硫酸钠为电子供体的好氧、厌氧条件下,该菌群的CO2同化效率分别可达10.44 mg/L和12.56 mg/L.该固碳菌群对混合无机碳源的同化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碳源,在以CO2、碳酸氢钠及碳酸钠为混合碳源情况下,菌群好氧、厌氧固碳效率(以CO2计)分别可达110 mg.(L.d)-1,和72mg.(L.d)-1,接近氢氧化细菌的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电子供体后,固碳微生物菌群的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发现的16个优势菌种中,11个是不可培养微生物,即其只能以共生方式存在.菌群混合培养时的固碳效率可能是多种菌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优化固碳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配比将有利于其固碳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3.
对南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植被物种资源进行调查和区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73%,自然生态系统中目前已知的高等植物(藻菌、苔藓、地衣除外)共计有74科、251属、340种。构成镇江市区各类植被的优势成分共有约27种,其中东亚分布的种占55.6%,热带分布为主的植物占7.4%,连同东亚分布以及我国特有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的成分,一起可达88.9%。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在区系组成上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过渡性,与江苏省森林木本植物区系分布特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4.
对5种大气自然降尘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与表皮葡萄球菌相互作用后各培养液中pH值、葡萄糖(GLU)、电解质以及Mn2 、Zn2 、Fe3 、Ni3 等浓度的变化进行测定,以比较粉尘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状对试验目标菌生长的影响.同时通过SEM分析对粉尘与细菌作用过程中细菌形态和界面作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大气尘粒所含化学成分不同,与细菌作用后离子溶出量也不完全相同;Ca2 或Mg2 含量高的大气尘粒能使表皮葡萄球菌数量增大并增加其对GLU的利用;粉尘颗粒越小,越易与菌体结合;另外,粉尘颗粒形状的不规则性也大大增加了其与菌体间的膜界结合程度.  相似文献   
65.
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最新的文献数据,结合过去5 a的野外考察成果,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地区拥有种子植物6 559种,分属于205科,1 281属。滇西北地区以04%的国土面积,拥有我国种子植物科数的74%,属数的41%和物种数的20%。同时也以10%的土地面积,拥有云南地区种子植物科数的77%,属数的55%和物种数的43%。在热带区系组成方面,比重较大的分布区类型为泛热带分布(165%)和热带亚洲分布(122%);在温带区系方面,北温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所占比重比较高,分别为193%和145%。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非常接近,分别为47%和53%,表现出强烈的区系过渡性,这可能与地层抬升、板块漂移和温性植物类群的迁入有关。温带区系比重略高于热带区系,说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温凉性质,这与滇西北地区相对温凉的气候环境是一致的。科的分化强度为63;属的分化强度为51。研究区域内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与其复杂的生境、强烈的区系过渡性和区系分化是一致的。滇西北地区可能是验证、发展各种生物多样性假说的理想场所。因此,滇西北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不仅值得人们关注和保护,而且也值得研究和探索。与滇东北的药山自然保护区相比,滇西北地区拥有更高比重的热带亚洲成分,这可能与古南大陆的“掸邦 马来亚”板块的位移和旋转有关。滇西北地区与滇西南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在植物区系高级分区和系统进化的起源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田中线”的真实存在。联系滇西北地区植物区系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节点可能是研究区域内的独龙江地区.  相似文献   
66.
以连作10年以上的棉田土壤为材料,以高效氯氰菊酯为唯一碳源,驯化获得能稳定传代并持续降解高效氯氰菊酯的LZ1菌群,对菌群中可培养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最后对其降解高效氯氰菊酯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Z1菌群中可分离、纯化优势菌株12株,经16SrRNA序列分析,其中10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相似性达99%,1株与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mucicolens)相似性达99%。高效氯氰菊酯最佳反应条件为高效氯氰菊酯初始质量浓度250mg/L、温度27℃、pH7.0、装样量200mL。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培养的LZ1菌群24h时对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可达68.81%,132h时的降解率可达92.39%,且LZ1菌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4种异构体没有明显的降解特异性。  相似文献   
67.
采用投加悬浮填料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新疆干旱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厂的硝化、反硝化速率及生物膜菌群.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与水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悬浮填料对氨氮和NO3--N均有降解作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72%和81.42%;悬浮填料填充率在20% ~30%、曝气量在6.0 m3/h~6.5 m3/h时,总氮平均去除率...  相似文献   
68.
苔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和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在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野外标本采集和室内鉴定,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藓类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九寨沟共有藓类植物38科90属211种(含变种),其中优势科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naceae)、金灰藓科(Pylais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并且调查发现两种濒危级别的珍稀藓种.(2)九寨沟藓类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个,优势成分为东亚分布,占34.2%,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占30.9%.(3)通过与西南地区5个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的相似系数和区系谱主成分分析发现,九寨沟藓类植物种类与贡嘎山的共有种最多,达到94种,在区系成分上也与贡嘎山和王朗相近.本研究表明九寨沟高原喀斯特生境藓类植物物种资源丰富,虽然区系地理成分具有多样和复杂性,但主要还是以东亚分布和温带分布为主,在物种相似度和区系成分上与贡嘎山和王朗的藓类植物一致性更高.(图3表6参47)  相似文献   
69.
植物区系是在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产生而形成的某一特定地区生长的全部植物类型的总和,是植物科、属、种的自然综合体。它多数是以种群方式存在的,对应组成该地区植被的主体,也是大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中的集中反映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依据。研究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组成部分等相关资料,对于分析研究植物区系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0.
Studies on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complexes in areas of the Kolyma River basin disturbed by mining,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Chukchi Peninsula, have been performed to reveal trends in natural restorative processes in posttechnogenic landscapes. Data on the flora, phytomass stock,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lants pioneering in the overgrowing of disturbed areas,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and technogenic eluvia have been obtaine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plant cover restoration in disturbed areas depends primarily on the type (genesis) of technogenic substrates, the content of fine earth in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distance from natural plant complexes that serve as a source of seeds coming to the disturbed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