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60~2014年秦岭南北无霜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1960~2014年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数据,利用线性趋势、M-K检验和kriging插值法对无霜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秦岭南北无霜期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初霜日和无霜期在年际波动中略有下降后快速上升,终霜日在波动中略有上升后快速下降。55年来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且发生增多突变,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的延长速率分别为0.400 6、0.280 4、0.396 1和0.407 5 d/a,突变年份分别为1999、2002、2001和1990年。从空间上看,无霜期平均值和标准差由南向北增加,80%站点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多数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推后与终霜日提前的共同影响。无霜期在28个站点呈波动变化,19个站点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多在1990s~2000s,2000s的突变区域面积最大且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分析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安徽省近50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雷暴日数并建立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近50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雷暴日数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空间分布为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相对较少,冬季很少出现雷暴;初雷日期推迟而终雷日期提早,雷暴期有缩短趋势;安徽省所有台站的雷暴日数均在减少,其中江淮之间西南部及皖南南部减少的幅度最大;雷暴日数EOF展开前3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达987%,第一模态为全省一致型,第二模态为南北相反型;雷暴日数存在10~12年和2~3年左右的周期,在1976年存在一次显著突变;雷暴的时空变化与大气环流、纬度、地形、季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3.
Objectives. The economic burden of 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WMSDs) is industry specific. The objective was to analyse compensation claims for WMSDs among restaurant workers in Franc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ype of restaurant. Methods. Data for 2014 were obtained from the French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Fund for Salaried Workers. A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claims, incapacity and lost work day rat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taurant. Results. Prevalence for WMSD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y the type of kitchen: collective restaurant (7.2/1000 workers), traditional restaurant (1.7/1000), and fast food restaurant (1.0/1000). There were more male claimants in traditional restaurant workers (51.0%) than in collective restaurant workers (40.1%) but more female claimants in collective restaurant workers (50.1%) than in traditional restaurant workers (39.4%). Permanent incapacity was significantly more prevalent in collective restaurant workers (49.6%), than in traditional (41.9%) and fast food (8.5%) restaurant workers. In collective restaurant workers, as a percentage, claims, permanent incapacity and lost work days increased with age range or work experience. Conclusions. Prevalence for WMSDs and therefore incapacity and lost work days a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restaurant. Preventive strategies should take these differences into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6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mine and mine worker characteristics and injury severity was examined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techniques. The study was based on data extracted from the New South Wales (N.S.W.) Joint Coal Board's computer based accident/incident reporting system describing 21,372 non-fatal, lost-time injurious incidents that occurred in the N.S.W.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dustry during the 4 year period from 1 July 1986 to 30 June 1990. The number of days lost as a result of an injurious incident was the best available proxy measure of injury severity.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 number of days lost per 100,000 tonnes of raw coal production declined by 73%. Over the same period, injurious incidents involving more than 20 days off work, which constituted only 16% of all injurious incidents in underground mines, resulted in 75% of the total days lost for the whole N.S.W.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dustry. Factors that had practical importance and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jury severity included mine worker's age, part of the body injured, type of accident, agency of accident, and mine worker activity. Factors not important or not significant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jury severity were: time into shift, previous hours worked, mine location of incident, occupation, work experience, frequency of task, shift, and mining reg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sceptibility of a mine worker's body tissue to damage or repair, and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energy on the mine worker by vehicle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injury severity.  相似文献   
65.
沙尘天气是河西走廊东部多发的灾害天气之一.为提高河西走廊东部沙尘天气的预测、预报、预警水平,更好地预防沙尘灾害和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沙尘(包括浮尘、扬沙及沙尘暴)资料和四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大风日、蒸发量、降水量、相对湿度等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各强度沙尘日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沙尘日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海拔、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系统等影响,各强度沙尘日(除浮尘外)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年代、年各强度沙尘日呈显著减少趋势,沙尘暴、扬沙、浮尘递减率分别为-2.436、-5.277、-5.719 d/(10 a),气候趋势系数均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沙尘日的时间序列均存在着6~8 a的准周期变化.各强度沙尘日均为春季最多,秋季最少,且各季节沙尘日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气候趋势系数均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各强度沙尘日月变化比较一致,高峰值出现在4月,低谷值出现在9月.气象因子对沙尘天气有一定的影响,同一季节气象因子对各强度沙尘日的影响相对一致,但不同的季节气象因子对各强度沙尘日的影响不一致.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是影响沙尘天气的主导因子,水分因子的影响较弱.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冷空气活动频次和强度减弱是沙尘日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环流的季节性转变是沙尘天气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采用全国396个站点的沙尘暴观测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数字高程图和1:100万中国沙漠分布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重建了1951~2000年中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沙尘暴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季相的多年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国沙尘暴空间格局总体呈西南-东北分异,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和强度变化分布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根据全国各省受影响的程度来看,重点区域在西北,并相对集中分布在新疆南部、西藏北部、青海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灾害发生的最大、最小年份和多年平均状况的影响界线分布基本一致,只是影响程度不同。从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和季相过程看,可以分成3种类型和两个过渡带,重度区域从11月一直延续到次年6~7月,时间跨度很长,并与中国沙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密切相关;其它受影响的区域主要发生在3~5月,且程度较轻。最后指出了在定性到定量的沙尘暴研究中,除了需要对沙尘暴的天气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外,应该对与沙尘暴有关的下垫面的参数及其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定量的研究,从而提高沙尘暴的研究精度。  相似文献   
67.
东北地区采暖气候条件变化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北地区是我国采暖期最长、采暖需求最高的地区。冬季供暖耗能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室外温度。论文利用1957-2011 年东北地区88 个气象台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变化速率、Mann-Kendall 突变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东北全区、北区和南区的采暖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东北全区采暖期平均气温为-8.2℃,54 a 来的变化速率为0.17℃/10 a,升温趋势通过了0.05 显著性检验,在1982-1983 年发生了突变;采暖期天数平均为186 d,变化速率为-2.0 d/10 a,通过了0.001 显著性检验,在1990 年发生了突变;采暖强度平均为4 959℃·d,采暖耗能变化率为-17.7%/10 a,通过了0.001 显著性检验,在1980 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东北地区采暖期平均气温升高1℃,采暖强度将减少210℃·d,采暖耗能将减少4.4%。另外,论文根据前期环流指数构建了采暖强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8.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部地区霾日最少,年平均霾日不超过2d,不同等级的霾日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霾日日数基本一致;东北地区霾日主要集中在冬季,占全年霾日57.9%,秋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103年东北地区平均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9d/10a),其中1981~2000年时段增加最为显著,轻微霾日、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均呈增加趋势,但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21世纪以来较80年代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69.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 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 ℃/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相似文献   
70.
1961—2010年宁夏无霜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宁夏全区20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计算了各站逐年的无霜期。采用基础统计方法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全区及不同区域的无霜期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宁夏无霜期的空间差异明显,多年平均无霜期最长达166 d(吴忠站),最短仅有117 d(隆德站),空间差异最大为49 d;从时间上分析,1972年全区平均无霜期最短,只有121 d,2000年和2001年最长,达167 d,年际间最大相差46 d;在3个区域中,多年平均无霜期以及80%和90%保证率的界限值均是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近50年来,全区平均无霜期以4.7d/10 a的速率延长,3个区域的无霜期均呈延长趋势,其中南部山区的延长速率最快,达5.8 d/10 a;全区的无霜期在1982年发生突变,其中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突变年与全区一致,南部山区的突变年提前了2年;从年代际看,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无霜期最短,21世纪初的最长,两个年代相差20 d。宁夏无霜期呈现明显延长趋势,这与1961年以来宁夏平均气温明显升高的趋势保持一致,春、秋季的平均气温均在升高使得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是无霜期延长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无霜期延长对宁夏的农业生产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