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1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452篇
安全科学   376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300篇
综合类   837篇
基础理论   183篇
污染及防治   238篇
评价与监测   93篇
社会与环境   77篇
灾害及防治   9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吴兰艳  戴友芝  李芬芳 《环境工程》2012,(Z2):417-419,439
在超声波/零价铁协同体系中,探讨了OH.的产生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Fe0表面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超声波/零价铁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四种:声空化导致水分子热解、Fenton反应、超声波与类Fenton反应的复合效应、铁粉颗粒效应;pH值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羟基自由基产生;当铁粉投加量为2.0g/L时最有利于羟基自由基产生;超声波通过冲刷、碎裂、清洗、气蚀和熔合等多种效应,活化和增强铁粉的表面性能。  相似文献   
382.
为了提高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AFB-MFC)的性能,并为双室MFC寻找价廉、易得、无污染的阴极液,在曝气量16~24 L/h、温度(35±2)℃、回流量10.2 L/h、阴极底边距阴极室内底部17.3 cm、外电阻250 Ω、水力停留时间(HRT)14.0~14.9 h以及进水pH 7.81~8.37下,研究了阴极液及底物浓度对系统产电及废水处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缓冲溶液、阳极室出水和自来水作阴极液时,自来水的产电性能最佳,阴极液种类不影响系统有机基质的去除。以自来水为阴极液时,阴极液pH及电导率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加,COD去除率为80.11%~89.29%,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开始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加,之后稳定在440~452 mV和48.40~51.08 mW/m2之间。增加底物浓度对COD去除率影响不大,而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下降;底物COD浓度由3 307.09 mg/L增至9 520 mg/L时,COD去除率在85.77%~94.44%之间,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则分别由449 mV和50.40 mW/m2下降至406 mV和41.21 mW/m2。自来水作阴极液可避免二次污染及阴极液对阳极室微生物的影响,并得到高的产电能力。  相似文献   
383.
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道路机动车动态排放清单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黄成  刘娟  陈长虹  张健  刘登国  朱景瑜  黄伟明  巢渊 《环境科学》2012,33(11):3725-3732
以上海市为例开展了实际道路车流分布、行驶工况和车辆技术的实地调查,建立了道路车流、VSP分布和车辆技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基于实时的车流、车速等交通信息,构建了动态化的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模拟方法,并开展了城区典型道路的机动车小时排放模拟案例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道路车流以轻型客车和出租车为主,分别占各时段车流总量的48%~72%和15%~43%;VSP分布与平均车速存在较好的规律,各车型VSP峰值随平均车速的上升向高负荷去移动,且峰值逐渐降低;当前上海市车辆以国2和国3车型为主,经过年检站调查结果的校正,国2和国3车型分别占各车型的11%~70%和17%~51%.模拟案例结果显示,道路机动车CO、VOC、NOx和PM日排放峰谷比可达3.7、4.6、9.6和19.8左右,CO和VOC排放主要来自轻型客车和出租车,与车流变化的相关性较好,而NOx和PM排放主要来自重型客车和公交车,且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采用建立的动态排放模拟方法可实时反映实际道路的机动车排放变化,获取高排放路段和时段,为交通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84.
采用SBR法处理麻生物脱胶废水,实验考察了溶解氧、曝气时间、污泥负荷与处理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限制性曝气及COD  相似文献   
385.
针对云南省的铅冶炼行业企业的原料、工艺、企业规模和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置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选取代表性企业分析工艺及产排污环节.重点研究铅冶炼企业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产生规律,借助物料衡算、实测法核算和经验估值等方法分析计算,获取中铅冶炼行业生产过程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产生和排放系数.本研究获取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可用于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收费、核定许可排污量、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制定、清洁生产审计等工作,为云南省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86.
通过大量环境统计数据的分析,对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综合利用、处置和贮存,从行业来源、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企业自建设施和政府集中处理设施处理情况,对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理和环保监管对策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87.
原油储罐扬沸火灾由池火灾发展而成,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事故.准确预测扬沸事故发生的时间,是扬沸机理研究中的难题之一.现有扬沸时间计算的通用模型由于没有考虑油品的粘性作用,计算结果误差较大.把扬沸火灾简化为无内热源的非稳态传热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传热分析,进而推导出扬沸事故时间计算模型.设定了6组不同尺寸和不同充装水平的原油储罐池火灾,利用推导模型计算出了相应的扬沸事故发生时间.将计算结果与通用模型计算结果以及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该模型的准确性由于通用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误差较小,较为合理.研究结果对于扬沸火灾事故下消防人员的灭火救援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8.
三唑磷农药废水厌氧处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厌氧流化率工艺处理在唑磷农药废水,必须降低原水中NH3-N含量,调整营养比例,当COD:N:P=(180~200):5:1时,在中温厌氧消化条件下,COD含量可从4170mg/l,去除率约50%,沼气产率达到0.256m^3/m^3.d。因此,把厌氧处理作为好氧处理的预处理单元,能确保整个处理系统出水达标。  相似文献   
389.
为提高林火风险预测精度,挖掘地图上隐含的空间信息、时间序列上隐含的长期趋势和循环波动,提出1种基于缓冲区重采样的长短期记忆(LSTM)林火预测模型,选取15个与林火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方差膨胀因子为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0的因素具有共线性,并采用信息增益率验证筛选结果的合理性。考虑到火灾的空间聚集特性,采用缓冲区分析与过采样相结合方法减少样本不均衡现象的影响,最终得到176 732条样本。对12个影响因素和研究时间段的火点建立LSTM预测模型,对森林火灾发生风险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缓冲区重采样的LSTM林火预测模型有效考虑时空上隐含的信息,预测模型准确率为87.06%,特异性为97.99%,敏感度为76.12%,阳性预测率为97.43%,阴性预测率为80.41%,ROC曲线与AUC值均优于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这2种基准算法。维尔克松秩和检验发现,本文提出的模型与基准算法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林火风险预测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0.
电絮凝处理油田生化出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减轻对后续处理中超滤膜的污染,采用电絮凝法处理油田生化出水,降低油田生化出水中的有机物含量。研究了电流强度、曝气时间和pH值对水中总有机碳(TOC)和浊度除去效果的影响以及pH值随曝气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红外光谱对絮凝处理前后水中总溶解固体进行了分析,优化了电絮凝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当水流速度控制在50 mL/s,电流强度为2 A,500 mL絮凝出水的曝气时间为30 min时,整套絮凝工艺对TOC的去除率为48%,浊度去除率为42.9%,COD去除率为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