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9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739篇
安全科学   434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329篇
综合类   1783篇
基础理论   705篇
污染及防治   224篇
评价与监测   93篇
社会与环境   175篇
灾害及防治   11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为深入探究高ρ(PM2.5)地区重污染过程的发展变化规律,以石家庄市一次重污染过程(2017年1月13-20日)为例,结合空气质量监测数据、PM2.5组分测试数据、气象观测资料,从重污染发展阶段(简称"P1阶段")、维持阶段(简称"P2阶段")和清除阶段(简称"P3阶段")分析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气象条件和高低空天气形势演变特征,并利用WRF-Chem模型定量研究重污染过程气溶胶反馈效应对典型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此次重污染过程属于逐步累积增长、快速清除型,在P2阶段ρ(PM2.5)平均值为241.0 μg/m3,最大值为367.5 μg/m3.②P1和P2阶段高低空大气环流配置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范围为620.6~712.2 m,风速范围为1.3~2.5 m/s,相对湿度范围为60%~80%.③P2阶段SOR(硫氧化率)和NOR(氮氧化率)均为0.3,ρ(SNA)(SNA为SO42-、NO3-和NH4+的统称)为128.8 μg/m3,占ρ(PM2.5)的56.2%;OM[有机质,ρ(OM)=ρ(POA)+ρ(SOA),其中,POA为一次有机气溶胶,SOA为二次有机气溶胶]是除SNA以外的第二大组分,在P1和P3阶段ρ(POA)大于ρ(SOA),而在P2阶段ρ(SOA)与ρ(POA)相等,均为28.0 μg/m3,表明在重污染过程中二次污染严重;整个污染过程ρ(NO3-)/ρ(SO42-)为1.0,表明石家庄市移动源和固定源对ρ(PM2.5)贡献相当.④WRF-Chem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太阳辐射量、温度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受气溶胶反馈效应的影响在P2阶段的下降量分别为75.1 W/m2、2.7℃和109.9 m,比P1阶段分别高33.6%、91.4%和18.6%,比P3阶段分别高147.0%、305.3%和24.1%.研究显示,此次静稳天气下的重污染过程二次污染严重,气溶胶反馈效应整体使得太阳辐射量、温度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均向不利于污染扩散的趋势发展,造成石家庄市的ρ(PM2.5)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922.
基于源地综合识别与多尺度嵌套的徐州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网络构建时,生态源地的辨识多考虑生境斑块的质量和面积,较少考虑斑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影响;且多从一个尺度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单元内进行网络构建,缺乏尺度间的嵌套协调,易导致其结构性错位。通过构建“属性—功能—结构”三位一体的源地综合识别指标体系,基于最小费用路径、电路理论、移动窗口搜索法等方法,构建并叠置分析徐州都市区和主城区两个尺度的生态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两尺度生态源地重合面积79.85 km²,廊道重合长度158.42 km,重合面积45.68 km²,重叠区域对多尺度生态网络衔接稳定至关重要,需重点保护;对都市区至关重要却缺乏主城区下垫面支撑的8条廊道要优先修复。(2)识别都市区与主城区夹点分别为17处与18处,重合10处;障碍点8处与10处,重合5处。生物迁移关键区域高迁移阻力与大优化潜力并存,亟需优先修复。生物过程跨尺度的连续性要求采用多尺度级联框架协同应对生态问题。(3)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从“点—线—面”三个角度提出徐州多尺度嵌套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23.
以2010~2016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以及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试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显著而持续的推动作用,随着年份的推进,政策效果越发明显.此外,利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的途径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强度,而科研投入的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建议应该进一步在全国范围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并树立绿色低碳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924.
为促进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控,利用2013—2017年桂林市3个监测站点采集的共1 147个降雨样品,分析了降雨pH、电导率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结合气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气象因素影响分析,探讨了桂林市酸雨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治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桂林市降雨的pH年均值范围为4.85~5.23.酸雨频率范围为42.5%~74.9%,2017年酸雨频率达74.9%.虽然近年来桂林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是酸雨污染却没有明显减轻,反而在2015年后出现恶化.降雨的离子组成中,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成分,分别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28.19%和10.82%;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成分,分别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23.46%和17.64%.酸中和效应分析显示,Ca2+和NH4+为降雨中主要的中和物质.②降雨中碱性离子当量浓度的降幅比酸性离子当量浓度的降幅大,这是导致桂林市近年酸雨恶化的重要因素;此外,来自西部和东南部方向的气流对应了较高的降雨酸度和总离子当量浓度,因此污染物的远距离传输对降雨酸度和离子当量浓度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桂林市SO2和NOx排放的持续管控将有利于酸雨污染防治,但桂林市目前实施的削减大气粗颗粒物和NH3排放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对于降雨酸度的影响还需要开展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925.
马中  蒋姝睿  马本  刘敏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6):2715-2728
本文从电价政策优化视角,分析了环保电价与可再生能源电价的目标、补贴率变化,首次核算了两类政策的资金总额,对比评估了两类政策的资金规模、微观作用机制、资金机制和决策机制.结果发现,环保电价长年稳定,为燃煤发电行业污染治理资金提供了稳定预期,实现了污染物的快速减排;可再生能源上网标杆电价多次下调,激励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助长了企业投机行为.微观作用机制上,环保电价刺激了燃煤发电企业治污技术进步、企业私人成本下降,但社会承担了较高的污染治理成本;而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促进了发电社会成本的下降.可再生能源电价资金传导机制更为刚性,但存在附加征收率不高、资金缺口大等问题,政策设计未做到激励相容.2015年环保电价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资金总额分别为767.97亿元(不含税)和429.1亿元(供给侧).环保电价资金总额超过可再生能源电价资金总额,强化了燃煤发电成本优势,制约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利于电力结构的清洁化.  相似文献   
926.
陈啸  刘昭伟  陈永灿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1):4813-4820
基于明渠流动的主要特点,考虑紊动强度的垂向非均匀性,及颗粒运动的游荡效应(loitering effect)影响,对微粒运动基本方程进行改进,建立了明渠非均匀紊流中考虑游荡效应的随机游走模型,对明渠中微粒的沉降损失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不考虑游荡效应影响时,明渠中微粒的沉降损失率可用微粒沉速与水深之比计算;而在游荡效应影响下,微粒沉降损失率会发生约18%~27%的下降,下降百分比与均匀紊流中微粒沉速在游荡效应影响下的折减百分比渐近值(19~25%)基本一致.本文结论基于不考虑微粒重悬浮、游荡效应为紊流对微粒沉降的主导影响机理等前提,主要适用于对明渠中细小有机质微粒沉降至床底过程更准确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927.
目的研究30CrMnSiNi2A钢制腔体的力学性能影响及演化规律。方法借助高低温低气压试验和中性盐雾试验交替进行,模拟高低空交替变化的腐蚀环境。通过比较静力拉伸试验和疲劳试验的结果,进一步揭示预腐蚀对静力拉伸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经过预腐蚀处理,30CrMnSiNi2A钢制腔体的力学抗拉强度下降了0.73%,规定塑延伸强度上升了0.04%,断后伸长率下降了0.95%。疲劳寿命数据与对数疲劳寿命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高低空交变环境下,腔体内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腐蚀,但由于腐蚀程度较小,对30CrMnSiNi2A钢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28.
目的研究管道走向和卡箍位置对管道应力的影响。方法以飞机典型液压管路系统为优化对象,对管路系统及支持结构进行动力学参数化建模,使用MATLAB和MSC.NASTRAN构筑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减振优化计算平台,以管壁结构和飞机支持结构的动态应力响应最小为优化目标,对管路走向(包括拐折位置、曲率半径)、卡箍位置进行优化计算,从而建立一种飞机管路系统设计中的自动减振优化计算方法。结果使用建立的减振优化计算平台优化计算设计后,飞机典型液压管路系统最大动态应力值降低了50%。结论提供的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通过优化管道布置参数降低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929.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关于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归纳了喀斯特地区分离出的AM真菌名录,旨在为喀斯特高效生态修复菌种筛选提供支撑材料。综述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石灰性、营养物质匮乏、空间异质性强,植被逆向演替、植物种类多样等特点对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规律,总结了AM真菌对于喀斯特地区土壤结构、营养元素循环、植物抗旱性、植物个体养分吸收、植被演替方面的生理生态功能及作用机理,以期为喀斯特地区AM真菌适生性研究、AM真菌潜在生态功能有效利用、AM真菌-植物共生体系筛选与培育等环节做出指引,为菌根技术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究AM真菌多样性影响机制,探讨AM真菌与植物适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AM真菌-植物共生体系筛选与培育。  相似文献   
930.
利用2043台柴油货车的车载诊断系统监测数据和3套道路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唐山市柴油货车活动水平特征,并评估春节和不同管控措施对市内柴油货车活动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唐山市轻、中和重型柴油货车日均启动4.7、4.3和10.8次·d-1,年均行驶里程分别为(5.2±3.6)×104、(6.3±4.2)×104和(8.9±4.5)×104 km·a-1,百公里油耗分别为(14.9±2.7)、(16.5±1.8)和(57.3±24.2)L·100 km-1.柴油货车主要在唐山市内的非中心区域行驶.春节期间监测车辆在唐山市的行驶里程明显下降,遥感监测本地柴油货车流量下降82.0%.重污染预警期间,非中心区域重型柴油货车的管控措施效果较好,中心城区柴油货车日均行驶里程和行驶车辆数,以及港区柴油货车流量均出现不降反升,建议完善重污染期间中心城区的柴油货车管控措施,以及适度加强港区柴油货车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