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9篇
  免费   884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111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256篇
综合类   1472篇
基础理论   434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80篇
评价与监测   133篇
社会与环境   157篇
灾害及防治   77篇
  2025年   30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2014年春季采集了长春市大气PM2.5样品,测定了PM2.5及其1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PM2.5质量浓度为175.2±75.1μg/m3,变异系数为0.44,环境重污染日与优良日空气质量差异较大.PM2.5中金属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Ca>Fe>K>Mg>Al>Zn>Ti>Mn>Pb>As>Cu>V>Ni>Cr>Co>Ba>Cd.采用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PM2.5中金属进行了评价.其中Cd、As、Zn、Pb、Cu富集因子大于100.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极强生态风险,Cd的贡献率为83.2%,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  相似文献   
292.
为系统研究石家庄市季节性典型污染物的重污染传输特征,基于2018年12月~2019年11月46个环境监测站(PM2.5、PM10、O3、NO2、SO2和CO)及17个气象站(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小时监测数据,利用插值(IDW)和相关方法,分析污染物的季节性时空特征;并结合GDAS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方法,研究污染物的季度传输格局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①不同季节具有典型的污染物,季节性典型污染物和污染率依次为:春季(PM10,48.91%)、夏季(O3,81.97%)、秋季(PM10和PM2.5,47.54%和32.79%)和冬季(PM2.5,74.44%),其与气象条件变化有显著联系;②春季PM10与风速呈负相关,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主要传输方向为南向(53.32%),潜在源区(WPCWTij≥160 μg ·m-3)为河北(冀)中南、河南(豫)中北及山西(晋)中部,且山东(鲁)西和陕西(陕)西北部的传输也会贡献(WPSCFij≥0.3)市域的PM10浓度;③夏季O3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传输通道方向为东南-南向(54.24%),其潜在源区呈以石家庄市为中心,沧州和菏泽为两翼的新月形区域;④秋季和冬季PM2.5与湿度呈正相关,冬季呈西低、东高态势分布,输送方向为:秋季(东北-东南,74.75%),冬季(西北,55.47%),主要污染源区(WPCWTij≥180 μg ·m-3)集中在冀中南、豫北和晋中西部.  相似文献   
293.
基于安徽某湖泊沉积物柱状样重金属实测含量,研究了各类重金属的垂向变化趋势及来源;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随机产生已知范围内的重金属背景值,计算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研究其结果不确定性,评价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沿深度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上层沉积物存在较高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在沉积物垂向上得到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的包络面,不确定性的结果可以给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超出风险阈值的可信度和特定置信度下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置信区间;90%置信度下两个沉积物采样点上层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置信区间分别为340.08~412.89和271.61~327.67,处于重度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阈值附近的评价结果让不同风险偏好的决策者在面临修复、清淤等决策时可以做出符合自身预期的决策.  相似文献   
294.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引起各国和公众的关注,我国也针对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应对挑战。文章在全面总结中国碳减排的研究文献基础上,从碳排放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减排的情景分析、政策技术措施的潜力和成本分析、区域碳减排等4个方面系统归纳分析了我国主要的碳减排研究现状,提出了碳减排研究前景与展望,并建议开发适用于我国的碳减排研究模型,加强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碳减排研究,提出客观可行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295.
新能源公交车是未来城市公交行业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发展方向.新能源公交车在行驶阶段具有良好的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而汽车制造、能源生产等相关生命周期阶段的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常被忽视,且目前新能源公交车的乘客运载功能相对较弱,可能对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北京市公交车的运营特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选择客运周转量作为功能单位,核算了天然气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和纯电动公交车等新能源公交车相对于柴油公交车的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效益.结果表明:发展新能源公交车对促进北京市公交行业及城市节能低碳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基于运营里程的核算结果,本研究新能源公交车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均较低,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公交车的实际载客量相对较低;混合动力公交车和纯电动公交车在空调开启时的节能潜力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均远低于天然气公交车;通过发展情景分析,建议北京市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天然气公交车,适当发展纯电动公交车和混合动力公交车,以减少北京市公交车的总体能耗,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296.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enhancement by addition of external carbon sources and to estimate the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for the predenitrification system using nitrate utilization rate (NUR) batch tests. It is shown that the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can be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three external carbon sources, i.e. methanol, ethanol, and acetate, and the denitrification rates of ethanol, acetate, and methanol reached up to 9.6, 12, and 3.2 mgN/(g VSS.h),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of starch wastewater was only 0.74 mgN/(g VSS,h). By comparison, ethanol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external carbon source. NUR batch tests with starch wastewater and waste ethanol were carried out. The denitfification potential increased from 5.6 to 16.5 mg NO3-N/L owing to waste ethanol addition. By means of NUR tests, the wastewater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tic parameters can be estimated, which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wastewater, to calculate the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the plant and to predict the nitrate effluent quality, as well as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developing carbon dosage control strategy.  相似文献   
297.
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传统无砾石管式地下渗滤系统存在的处理性能差,渗滤通量低两个问题,通过去掉包裹织物,提高渗滤管开孔率、改变开孔方式,设计了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对COD、氨氮的去除率比传统管式系统分别提高了10.8%、12.7%,总磷去除率并无显著差异,ORP值提高约85 mV,渗滤通量提高26.8%。在3.3 cm/d的水力负荷下,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出水COD、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9 mg/L,0.62 mg/L,0.048 mg/L。渗滤管下10 cm的土壤层去除了约70%的COD,80%的氨氮和91%的总磷,向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单位厚度的土壤层去除的污染物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9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investigate the nitrifying activities of di erent soil types,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8-, 50- and 90-year old tea orchards, theadjacent wasteland, and 90-year old forest were measured for their nitrification potentials using the conventional soil incubation and theliquid incubation method. Among di erent soil types, the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soil in tea orchard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astelandand forest soils. The slurry shaken liquid incubation method was confirmed to be more accurate and have reliable results than thesoil incubation. Interestingly, experimental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generally applied pH value of 7.2 for the liquid media was not theoptimal pH for these acid soils with a strong bu er capacity. This suggested that tea orchard soils may have nitrifiers requiring pHneutralcondition for the best activity. Our data also showed that treatment with the commonly used nitrogen fertilizer urea significantlyimproved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the soils; such enhancement e ect was stronger on all of three tea orchard soils than on wastelandand forest soils, and also stronger on the younger (8- and 50-year old) tea orchard soils than on the older one (90-year old).  相似文献   
299.
生命周期评价应用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致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经全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评价环境负荷的评价工具,用于科学定量地估算产品、服务及工艺流程改造等方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介绍了估算温室气体排放简化生命周期的技术框架及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第二产业(硬纸板加工、橡胶生产、废塑料燃烧的能源再利用)以及第三产业(交通运输、旅游业)的应用情况,并综述了三个产业中的主要系统边界划分原则以及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了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00.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候日益变暖,低碳经济的提出成为了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策略,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低碳技术引进时常常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本文从"公地悲剧"角度解析气候变暖的经济学根源,从"反公地悲剧"角度揭示低碳技术转让过程中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为借口制造技术壁垒的经济学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