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0篇 |
免费 | 634篇 |
国内免费 | 40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1篇 |
废物处理 | 24篇 |
环保管理 | 253篇 |
综合类 | 1407篇 |
基础理论 | 418篇 |
环境理论 | 7篇 |
污染及防治 | 178篇 |
评价与监测 | 119篇 |
社会与环境 | 153篇 |
灾害及防治 | 7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4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150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138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112篇 |
2017年 | 139篇 |
2016年 | 101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71.
稻田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稻麦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水稻生长季基肥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后季麦田N2O排放及年轮作系统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化肥处理)相比,施用菜饼加化肥(菜饼处理)对后季麦田N2O排放量无影响;施用小麦秸秆加化肥(小麦秸秆处理)导致后季麦田的N2O排放量减少15%;施用牛厩肥加化肥(牛厩肥处理)和猪厩肥加化肥(猪厩肥处理)分别增加29%和16%.就稻麦年轮作生长季总体而言,菜饼、牛厩肥和猪厩肥处理稻麦生长季N2O排放总量较化肥处理分别增加6%、17%和7%,然而,小麦秸秆处理N2O排放总量减少16%.20a或500a时间尺度上各处理稻田CH4排放和该轮作周期水稻和小麦生长季N2O排放的总GWP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菜饼处理>小麦秸秆处理>牛厩肥处理>猪厩肥处理>化肥处理或菜饼处理>牛厩肥处理>猪厩肥处理>小麦秸秆处理>化肥处理.单位产量的GWP以作物残体处理最高,农家肥其次,化肥处理最低.因此,稻田基施不同种类有机物料都相应地增加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372.
373.
为了解成渝地区中小城市VOCs污染特征及其来源,选取该区域典型代表城市-遂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9年不同时间不同功能区106种VOCs离线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市VOCs污染水平和时空特征,分析了VOCs主要成分及其对臭氧的影响,并进行了源解析。结果显示:(1)遂宁市大气中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9.4×10-9,8月的浓度较高,其空间排序为工业区>城郊区≈文教区。(2)OVOCs和烷烃是VOCs主要组分,占比达73.4%,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工业区不同组分浓度均高于城郊区和文教区,城郊区和文教区的同组分占比相差较小;丙酮和乙烷是VOCs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种,占总体积分数的37.8%。(3)VOCs组分对OFP贡献率顺序为烯烃>芳香烃>OVOCs>烷烃>炔烃>卤代烃>有机硫,前4类组分对OFP贡献率达97.6%,烯烃对OFP贡献率不仅每日最大,而且还呈现“城郊区>文教区>工业区”空间分布态势;异戊二烯、乙烯是OFP最大的物种,在不同功能区其OFP均高于其他物种,是遂宁市臭氧防治关注重点。(4)VOCs排放源及... 相似文献
374.
对2020年4月—2021年3月北京市建成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化学特征、污染来源及其对臭氧(O3)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在臭氧季(4—9月)均值为134μg/m3,是非臭氧季(10月至次年3月)均值(59.6μg/m3)的2.2倍。臭氧季VOCs体积浓度均值为14.3×10-9,明显低于非臭氧季(21.1×10-9),可能与光化学反应速率和VOCs来源的季节性差异有关。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率排名前10位的物种在臭氧季和非臭氧季相似,均包括间/对-二甲苯、甲苯、乙烯、邻二甲苯、异戊烷、正丁烷、丙烯、反式-2-丁烯和1,2,4-三甲基苯,但排名有所差异,燃煤源特征明显的乙烯等物种在非臭氧季上升明显,与溶剂使用、油气挥发相关的间/对二甲苯、甲苯、异戊烷和正丁烷等物种在臭氧季上升明显。甲苯/苯的值和异戊烷/正戊烷的值在臭氧季明显高于非臭氧季,反映出机动车排放和油气挥发等在臭氧季影响突出,非臭氧季是燃煤影响显著。基于... 相似文献
375.
近48a宁夏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的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8年宁夏日温度及逐月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量、北极涛动指数(AOI)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宁夏寒潮活动各地差异较大,主要出现在春季;近48年,春秋季寒潮频次呈弱增加趋势,冬季呈弱减少趋势;寒潮频次与AOI、气温呈负相关,与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强度及入侵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次呈正相关,相关关系在秋冬季明显,春季不明显;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AOI从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宁夏地表温度持续升高,是宁夏冬季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春季也有类似的变化,不同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西伯利亚高压对寒潮活动作用更显著,之后,随气温持续增暖,冷空气活动对寒潮频次的影响更明显;秋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冷空气活动对寒潮的影响更直接明显。研究还发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持续增暖,北极涛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有所减弱。因此,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活动频次、东亚冬季风、气温这几者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是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76.
为缓解交通事故对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提高事故路段的通过能力,利用车路协同系统中车与车、车与路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出一种高速公路突发交通事故下基于安全势场理论的车辆协同换道引导策略。首先,针对单向双车道和多车道等不同车道下发生交通事故的多种场景,将协同换道的引导区域划分为事故保护区、引导过渡区、协同换道引导区和自由换道区4个区域,并确定换道引导阈值,以便更新车辆状态;然后,构建交通事故的安全势场,针对不同场景提出相应的车辆协同换道引导策略,并给出引导过程中车辆换道安全距离和最晚换道位置的计算方法;最后,基于城市交通仿真 (SUMO)软件进行多种场景下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单向双车道场景下,当车辆协同引导率在75%时优化效果最明显;在多车道场景下,引导率在50%时的优化效果最明显;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换道引导策略后,车辆通过事故路段的平均速度最高提升了6.3%,车辆延误最高减少了14.6%。 相似文献
377.
Maria Elena Latino;Marta Menegoli;Maria Chiara De Lorenzi;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4,31(4):3348-3367
Sustainability is an issue that echoes in our daily lives, leading to a new post-COVID-19 crisis trend: sustainable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encompasses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are reflected in corporat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Despite this, integrating sustainability into business practices presents a challenge. As indicated by the literature review, 90% of the existing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are partially capable of cover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This study proposes a pattern-based tool to support compan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ility-oriented business strategies emerging from a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in agribusiness. The proposed pattern-based tool maps the current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the material topics, and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s that a company can adopt to implement 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came from literature review, material topics and GRIs were identified analyzing 107 European agribusiness companies. The proposed pattern-based tool, can be explored through three patterns designed to implement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It was applied in a case study to better demonstrate how to use the proposed tool in the practice. Discuss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a and agribusinesse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378.
基于2016~2022年北京市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区贡献分析北京市臭氧(O3)污染特征、气象影响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6~2022年北京市共发生41次具有跳变特征的O3污染过程,平均为5.9次·a-1,发生时间集中在5~7月,跳变当日(OJD2)较跳变前一日(OJD1)的ρ(O3-8h)平均值偏高78.3%,峰值浓度偏高78.9%,OJD2区域O3浓度高值带呈现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北京市跳变O3污染发生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本地积累叠加区域传输影响.跳变型O3污染发生时具有偏南风频率增加、温度上升、气压降低和降水减少的特征,偏南风频率增加为O3及其前体物的传输提供条件,在本地高温作用下快速发生光化学反应,叠加降水较少,综合推高OJD2的O3浓度水平.聚类分析得到6条气团输送路径,OJD2来自偏北方向的气团减少11.2%,来自偏南和偏东方向气团增加6.7%和4.4%,气团以短距离传输为主,偏南和偏东方向对应的O3浓度较高,对北京污染贡献较大.潜在源区分析揭示OJD2的O3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区是京津冀中南部和东部,贡献了82.6%污染轨迹.跳变型O,污染区域输送贡献明显,需要加强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379.
集中采集洞庭湖、洪湖和赤湖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检测其中10种重金属含量,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表征空间分布,利用地累积污染指数法(Igeo)、富集因子法(EF)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协同评估重金属积累的潜在风险,并利用相关性分析(Pearson)和主成分分析(PCA)溯源.结果表明,Cd元素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最为严重,东洞庭湖、洪湖和赤湖中ω(Cd)的平均值分别为2.85、1.59和3.57 mg·kg-1,分别是对应省份土壤背景值的25.87、11.36和37.58倍,均超出风险筛选值(0.6 mg·kg-1),其中赤湖超出风险管制值(3.0 mg·kg-1).除Cd外,洪湖中的As值得关注,赤湖中的Cu、As、Zn和Pb都不容忽视.三湖的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赤湖(RI=1 127)>东洞庭湖(RI=831)>洪湖(RI=421).重金属来源主要是工矿业冶采、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等,部分重金属(Mn和Cu)为自然源.研究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沉积物重金属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0.
利用2020~2022年阳泉市的PM2.5监测数据、NCEP数据及对应时刻天气形势分析的气象资料,采用 HYSPLIT4 后向轨迹模式,引入多站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MS-PSCF)和轨迹密度分析法(TDA),对阳泉市PM2.5传输通道和潜在源区分区域、分级别研究. 结果表明:①阳泉市PM2.5污染主要集中在阳泉和平定,盂县相对较轻,阳泉和平定的不同污染等级天数占比及PM2.5浓度的平均值和最高值均要明显比盂县高,PM2.5分布特征与本地特殊地形密切相关. ②小风天气下不同污染等级PM2.5污染次数最多、PM2.5浓度最高;东西向区域输送对阳泉和平定PM2.5污染次数和PM2.5浓度影响明显,且偏东风贡献显著;盂县中度以上天气以本地污染源影响为主. ③中度以上污染天气生成维持的地面形势主要有4种,暖低压型(22%)、高压前部(底部)型(54%)、高压后部型(14%)和均压场型(10%),高压前部(底部)型是造成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地面形势;高空形势主要有2种,平直西风气流型(78%)和西北气流型(22%),平直西风气流型是造成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高空形势. ④MS-PSCF和TDA分析法得出的PM2.5不同污染等级的传输通道和潜在源区结果具有一致性,PM2.5主要传输通道为东北、东南和西北通道,东北和东南通道为短距离传输,是造成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路径,西北通道与西北沙尘传输通道一致,属于长距离传输;PM2.5主要的污染潜在源区位于河北中西部与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其与山东西南部交界处、山西东南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