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54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435篇
综合类   488篇
基础理论   197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58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Drawing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we developed and tested a cross‐leve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level predictors of job engagement. Specifically, we examined the impact of high‐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HR) practices on employee engagement and work outcomes. Based on a sample of 605 employees, their immediate supervisors, and HR managers from 130 companie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performance HR practice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job engagement as well as indirectly related through employe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In turn, job engagement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role performance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intent to quit. Culture was found to act as a critical contextual factor, as our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 practices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was stronger when collectivism was high and when power distance orientation was low. Overall, the findings shed new light on the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through which employee work‐related outcomes are enhanced owing to high‐performance HR practice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对Fenton试剂(过氧化氢与催化剂亚铁离子构成的氧化体系)氧化孔雀绿染料褪色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运用条件变化前后吸光度变化的方法,计算孔雀绿染料的脱色率,考察了过氧化氢、孔雀绿、亚铁离子的用量比例以及溶液pH值的大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孔雀绿废水脱色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在pH为3.0,过氧化氢浓度为4.87毫摩尔每升,亚铁离子浓度为0.12毫摩尔每升,孔雀绿浓度为12毫克每升比例条件下,30℃反应0.5小时以上,孔雀绿废水的脱色率达到99.7%.用该方法处理孔雀绿废水,操作简单、快速、消耗低、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93.
近35a来广州城市绿色空间及破碎化时空分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基础性要素之一,其稀缺性和作用日益凸显。论文以1979—2014年为研究时段,基于覆盖广州市域的7个时相Landsat影像获取城市绿色空间的信息,首先分析城市绿色空间数量变化与强度,再从研究区整体、境内各行政区单元和自中心城区向外人为划定的梯度景观等不同尺度对绿色空间破碎化的时空分异进行量化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城市空间自中心向外扩展蔓延;城市绿色空间总量在研究始末变化不大,但随不同的时段呈起伏变化,其中1979—1990、2000—2005年间增幅较大,分别为2.3%和5.3%,1990—2000年则降幅较大,为-2.7%。绿色空间破碎化的时空差异明显,研究区绿色空间破碎化波动变化,呈减少(1990—2000年)—增加(2000—2005年)—减少(2005—2014年)之态势;而行政区的尺度上,与中心区毗邻的番禺、白云和花都区的阶段性特点突出,破碎化程度较大;在自中心区向外围的圈层梯度景观,也同样呈现阶段性变化特点。表明经济发展与对绿色空间的重视未尽同步,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足够重视和优化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当前多数产品评价中缺少对环保因素考虑的现状,构建由环境、资源、能源和经济指标组成的产品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布氏矩阵的产品绿色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绿色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布氏矩阵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综合绿色评价,评选出环保性能最优的产品方案,进而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并通过车载冰箱绿色评价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5.
电磁辐射是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电磁场环境,由于人工电磁辐射源的应用,使得电磁场环境趋于复杂化,但只有超过国家规定的电磁环境质量标准时,才称为电磁环境污染.近来,电磁环境信访投诉事件剧增,人们需正确认识电磁辐射,才能安心工作和生活,电磁类建设项目才能更好地服务人们,才能更高效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对太湖流域治理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分析,对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和太湖流域水质变化对应的规律性分析,指出太湖流域治理已经进入3.0时代.文章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国家和江苏省“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以及地方实践需求,提出太湖治理3.0阶段应该在流域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环境经济和城乡统筹协调,生产及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公众参与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等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基于交通安全的交叉口倒计时信号灯设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交通信号倒计时装置被国内一些城市广泛采用。在体现交通“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倒计时装置的应用也应注意其带来了一些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上的问题。倒计时会诱发一部分驾驶员在绿灯末尾时加速通过路口,和红灯变绿灯下一相时头车提前高速到达冲突点,可能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因而需要更长的绿灯间隔时间保证信号换相时的交通安全。由于绿灯间隔时间增长,交通信号倒计时装置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且不当的绿间隔设置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冲突。因而应谨慎采用机动车交通信号灯倒计时装置,并应辅以绿灯间隔时间调整、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明确交通规则等措施。  相似文献   
998.
从经济、能源结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中国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要发展绿色电力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对绿色电力进行分析,阐述了国内外绿色电力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发展绿色电力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并提出中国要积极发展绿色电力,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99.
税永红  周宇 《四川环境》2006,25(3):119-122,126
消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资源消耗的过程。随着地球上有限资源被不断地消耗,因消费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摆在了人们弱面前。本文介绍了绿色消费及其产生的背景,简析了目前中国的消费现状及国内外绿色消费与环境标志产品,提出了促进中国的绿色消费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Thirteen years of annual habitat and fish sampling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a small warm water stream in eastern Wisconsin to agricultural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Stream physical habitat and fish communities were sampled in multiple reference and treatment station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upland and riparian BMP implementation in the Otter Creek subwatershed of the Sheboygan River watershed. Habitat and fish community measures varied substantially among years, and varied more at stations that had low habitat diversity, reinforcing the notion that the detection of stream responses to BMP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long term sampling.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creased substrate size; reduced sediment depth, embeddedness, and bank erosion; and improved overall habitat quality at stations where a natural vegetative buffer existed or streambank fencing was installed as a riparian BMP. There were lesser improvements at locations where only upland BMPs were implemented. Despite the habitat changes, we could not detec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fish communities.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species needed to improve the fish community, mainly pollution intolerant species, suckers (Castomidae), and darters (Percidae), had been largely eliminated from the Sheboygan River watershed by broadscal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could not colonize Otter Creek, even though habitat conditions may have been suit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