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353篇
综合类   678篇
基础理论   215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82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19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reaching its limits and the decreasing margin benefits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factors,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s been a major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e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eterogeneities of various types of industries call for different approaches regar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ow to choose the most effective mod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ertain industry has been a key issue.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32 industrial trades using the Slacks Based Measure(SBM)-DDF method. The effects of three innovation modes i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industry, includ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Ⅱ), th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TI), and the government support(GS), are empir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industry heterogeneit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ie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nergy input and the undesirable output of pollutant emissions.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high input,high pollution,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ial trad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with obvious green features. The year of 2009 is a leap year for the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For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II and the GS are th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green transformation. For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TI is the best path to achieve green transformation, while for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II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omo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s. In addition, the innovation-compensating effect of the current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o the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has been revealed. Improving the overall scale and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ies is also beneficial for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02.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千名学生绿色行"活动的项目化管理的具体组织和实践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生活动资源、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3.
以祖山为例,阐述了崩塌地质灾害的机理、特征和现状,并利用传递系数法对崩塌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采用削方卸载、修建抗崩塌挡土墙、构筑排水沟与格构等工程设施的防治对策及工程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4.
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涌现出大批乡村旅游接待点。但由于专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不成熟,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乡村旅游产品系统出发,以文化提升、整合提升、体验提升和服务提升策略进行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保障乡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5.
养生小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昆明市永定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昆明市永定镇具有优越的环境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适合打造成为发展养生旅游的养生小镇。永定镇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主要以"医疗昆明市养生"和"休闲养生"为核心产品,其产品价值表现为构筑核心竞争力;以"运动养生"、"农事养生"和"佛教养生"为重点产品,其产品价值表现为丰富养生旅游产品;以观光农业、康体运动和健康科普为配套产品,其产品价值表现为搭建养生旅游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06.
The amount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i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this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genera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waste from these goods. Some of the generated e‐waste ends up in regions with sub‐standard recycling systems and may be processed under poor conditions. During uncontrolled incineration, halogenated dioxins and furans can be generated from brominated and chlorinated compounds in the produc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involved in the recycling stage of the life cycle of electronics, an effective design‐for‐environment process must be established during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hase. Knowledge of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product is crucial to being able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hrough full knowledge of the material content of procured components, phase‐outs of unwanted substances, such as halogenated substances, can be performed in an effective manner. Therefore,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phasing‐out substances; facilitating compliance of legal provisions for manufactur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products as they reach the end of the life cycle. Aft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allenges of electronics waste manage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ow they are used to facilitate substance phase‐out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Sony Ericsson has been working with phase‐outs of unwanted substances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2001.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 material declaration system that keeps track of all substances in the components used in the company's products, Sony Ericsson has been able to replace unwanted substances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t the recycling stage of a product.  相似文献   
107.
龙建  孙文全  吴伟  李金鑫  周敏 《化工环保》2014,34(2):105-109
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考察了UASB反应器内甲苯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20~70 mg/L)的甲苯对微生物有刺激作用,使得污泥增殖速率变小,SMP的质量浓度也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系统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94%以上,下降趋势较小;较高质量浓度(70~200 mg/L)的甲苯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污泥活性下降,反应器运行状况开始恶化,SMP的质量浓度也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系统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维持在81%和83%以上;当甲苯质量浓度超过200 mg/L时,表现为污泥活性严重下降,对COD的去除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108.
微波再生载苯酚活性炭过程中再生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载氮气和无载气2种条件下,微波再生载苯酚活性炭过程中再生产物的成分和苯酚随再生过程的去向分布。结果表明,无载气时,微波功率越高,再生反应器内温度越高,吸附质的高温裂解反应越彻底,再生产物以挥发性气体为主,有机质种类很少;而当微波功率较低或载氮气再生时,反应器内温度相对较低,苯酚难以被彻底分解,再生产物中含多种复杂的链状或环状有机物。此外,载氮气时,经气提、挥发而去除的苯酚量约占总吸附量的一半,再生炭上无苯酚残留,活性炭吸附性能可完全恢复乃至优化;无载气时,经挥发而去除的苯酚量只有19.9%,其余大量苯酚则在微波作用下裂解或缩合为其他物质随尾气而去除,且再生炭上仍有少量苯酚未被解吸出来。因此,前者活性炭再生的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9.
在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及改革是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里约+20"峰会的两个主题。首先,绿色经济是体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低的自然资源消费、低排放、低污染,达到高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高的生活水平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将引发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虽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也必须探索新型的绿色低碳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应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新的经济、贸易、技术竞争规则和格局的变动,加强先进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其次,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代际公平",又要关注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别公平"、"人际公平"。因此,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的建设和改革,要体现世界各国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全面均衡地反映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公平享有全球环境空间、公平获得现代优质能源服务、公平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公平承担责任义务及公平的国际制度和机制。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最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又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国内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战略对策包括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强能源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地区平衡,促进生态城市建设;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自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型的技术创新型、内涵提高的发展方式上来,基本走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绿色转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对于摆脱经济危机、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占据全球制高点和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将对其未来经济繁荣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正逐步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各种规模庞大、情况复杂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变与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宏观层面,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尚不健全,制约了中国绿色转型的成效。如何通过恰当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转型成本效率的提高和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质量的改善,加快并深化中国的绿色转型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系统归纳总结了国际上发展绿色经济的普遍经验以及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认为发展绿色经济目前并没有一种通用的模式,解决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必须调整现行以GDP为导向的政府和官员绩效考核体系,平衡目前财政分权体系中财权和事权不对应问题,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及各自起作用的领域,同时,综合应用法律、财政、税收和价格等工具,重视不同手段的综合和协同运用,在不同的发展领域,提出具有适应性和包容性的发展策略,具体来说:①实施"差异化"区域绿色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基础,提出不同的发展重点,同时,建立分区域的绿色发展监测和评估体系;②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发展绿色农业,以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管理体系的转型;③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引导和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④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⑤推行绿色消费模式,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