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88篇 |
免费 | 911篇 |
国内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5篇 |
废物处理 | 15篇 |
环保管理 | 1020篇 |
综合类 | 2602篇 |
基础理论 | 1079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19篇 |
评价与监测 | 188篇 |
社会与环境 | 945篇 |
灾害及防治 | 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9篇 |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203篇 |
2021年 | 170篇 |
2020年 | 176篇 |
2019年 | 171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243篇 |
2016年 | 224篇 |
2015年 | 213篇 |
2014年 | 175篇 |
2013年 | 302篇 |
2012年 | 317篇 |
2011年 | 348篇 |
2010年 | 292篇 |
2009年 | 218篇 |
2008年 | 230篇 |
2007年 | 332篇 |
2006年 | 326篇 |
2005年 | 245篇 |
2004年 | 223篇 |
2003年 | 214篇 |
2002年 | 144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8篇 |
1975年 | 9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以济南长清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分别选取山东省和济南市作为参照区域,计算了1996-2003年长清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缓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不协调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92.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当今各种"城市病"频发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协调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矛盾,而且对于指导城市建设规划编制,监控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论文在原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基于混合指标值的TODIM方法评价东营市2007—2013年间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分析活力、组成结构、恢复力、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认知的构成指标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了避免主观判断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不确定性,文章采用兼顾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组合权重赋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东营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特性和数据特点,建立了混合多属性决策TODIM方法的数学模型;采用扩展的TODIM方法对东营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各个指标在城市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东营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直向好,由脆弱状态逐渐过渡到亚健康状态,但是生态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距离健康状态仍有较大的差距;(2)环保投入力度不足、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产业结构仍不完善、建成区人口密度过高等成为制约东营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93.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系统仿真模拟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多针对单一的城市区域展开,无法解释城市群地区,城市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城市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化、政策等主要人文因素,并将城市交互作用因素引入SD,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系统SD模型,运用1997~200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并对武汉城市圈2010~202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建立的SD模型是有效的,两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差异性,说明城市交互作用是除经济、人口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外,土地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4.
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监测结果简报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贵州普定岩溶地质与生态研究综合试验站陈旗小流域内,采用全坡面大型径流场的方法,对6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喀斯特坡地径流场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进行了监测。2007年7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6个径流场土壤流失量均非常小,年土壤流失量和年悬沙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5~62.25 t/km2和0.03~8.68 t/km2,最大的为中度石漠化的稀疏灌丛径流场。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集中发生在降雨量超过60mm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类型坡地间次降雨土壤流失量差异显著,最主要控制因素为地表径流量,同时也受到降雨特征和植被状况的影响。此外,前期降雨对坡地产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前期降雨丰沛的条件下,坡耕地、稀疏灌丛径流场的地表径流量、次降雨土壤流失量相对复合植被、火烧迹地、灌草和幼林径流场均出现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995.
Abstract: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goals are often defined by historical baseline conditions that occurred prior to a particular period of human disturbance, such as European settlement in North America. Nevertheless, if ecosystems we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native peoples prior to European settlement, conservation efforts may require active management rather than simple removal of or reductions in recent forms of disturbance. We used pre‐European settlement land survey records (1859–1874) and contemporary vegetation surveys to assess changes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in tree species and habitat composition, forest density, and tree size structure on southern Vancouver Island and Saltspring Islan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frequent historical burning by native peoples, and subsequent fire suppression, have played dominant roles in shaping this landscape. First,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fire‐sensitive species (e.g., cedar [Thuja plicata]) has increased, whereas fire‐tolerant species (e.g., Douglas‐fir [Pseudotsuga menziesii]) have decreased. Tree density has increased 2‐fold,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ndscape in forest has greatly increased at the expense of open habitats (plains, savannas), which today contain most of the region's threatened species. Finally,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ree size has shifted from unimodal to monotonically decreasing, which suggests removal of an important barrier to tree recruitment. In addition, although most of the open habitats are associated with Garry oak (Quercus garryana) at present, most of the open habitats prior to European settlement were associated with Douglas‐fir,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focus on Garry oak as a flagship for the many rare species in savannas may be misguided. Overal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intenance and restoration of open habitats will require active management and that historical records can provide critical guidance to such efforts. 相似文献
996.
以丹江口库区的胡家山小流域为研究区,以资源二号卫星影像图为底图,通过实地调查获取胡家山小流域土地利用图,利用ArcGIS的水文模拟、空间分析模块提取15个集水区,并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根据2008年1~12月各个集水区的出口的总氮、硝态氮浓度的监测数据,定量地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胡家山小流域内旱地、居民地对氮素输出起显著源作用,与TN、NO-3-N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0.856和0.826、0.867.林地、疏林地、草地等对氮素输出起汇作用,其中林地、草地汇作用显著,与TN、NO-3-N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0.851和-0.602、-0.518.土地利用结构是氮素输出空间变化的关键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使得汇土地利用类型旱地、居民地对小流域氮素输出影响最大;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浓度影响有所不同.年度上,对氮素输出影响最大的是旱地,季节上,春、夏、秋、冬四季对氮素输出影响最大的分别是旱地、居民地、居民地、旱地;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浓度的影响受到降雨、气温、人为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酸盐岩溶蚀对土壤CO2消耗量的差异,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选取了柏树湾泉、兰花沟泉和后沟泉这3个岩溶泉进行水化学分析及野外监测.结果表明,在上覆植被为林地的柏树湾泉域,泉水的HCO-3浓度最高,草地与耕地下的兰花沟泉次之,耕地为主的后沟泉最低.柏树湾泉的HCO-3主要来自于碳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Ca2++Mg2+与HCO-3的摩尔比接近0.5,而兰花沟泉和后沟泉的HCO-3则主要来源于硫酸和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Ca2++Mg2+与HCO-3的摩尔比远远大于0.5.柏树湾泉域由于凋落物的输入以及土壤透气性差,土壤CO2更容易溶于下渗水并与碳酸盐岩反应,而兰花沟泉和后沟泉的耕地由于土壤疏松,土壤CO2更容易以土壤呼吸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因此,为准确评估岩溶碳汇作用,需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酸盐岩对CO2消耗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8.
999.
湖北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999年TM影像解译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然后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选择土壤、地形、坡度等评价因子,对湖北省土地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简要地将全省土地资源划分为九等。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水热条件好,土地适宜性广,宜农林牧业同时利用的土地广泛分布;但是该省的基本农田面积小,土地垦殖率高,低产田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的供给条件、利用要求不相适宜,利用效益末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00.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水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棉田、菜地、果树和茶叶上的农业害虫以及卫生害虫,也用于渔业生产上杀灭寄生虫。近几年来其使用量越来越大,是传统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它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的特点,对光稳定,在哺乳动物体内代谢、排泄迅速,但是对水生态系统危害较大。报道了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和中毒机理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有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