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90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 毫秒
31.
Varotsos (2002a,b), suggested that both the smaller-sized ozone hole over Antarctica and its splitting in two holes in September 2002 occurred due to an unprecedented major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 caused by very strong planetary waves propagated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Subsequently, a NASA press release of December 6, 2002, also reported the prevalence of very strong planetary waves in Antarctica. The aim of this Letter is to further discuss the morphology of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to detect the causes that allowed the Antarctic stratosphere to exhibit this exceptional warming and to examine what it denotes about its mechanisms. Concerning the morphology, among the principal findings is that the ozone hole split occurred not only in the stratosphere but extended in the lower altitudes (upper troposphere). As to the causes of the major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 of 2002, a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 warmings in Antarctica since 1964 is made. The smaller-sized Antarctic ozone hole of 2002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at of 1988 when a strong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 occurred. If only the destruction of ozone by chlorofluorocarbons resulted in the delayed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s in Antarctica, then the early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s of 1988 and 2002 would not have occurred, since chlorofluorocarbon loading of the stratosphere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in recent years. Furthermore, it appears that the El Nino characteristics in 1988 and 2002 are not similar.  相似文献   
32.
结合我国第一本风机基础设计规范及其配套设计软件,对镇赉风电场的风力发电机塔架基础进行方案设计,设计结果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以期为我国风机基础设计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3.
为定量评价大坝浇筑过程空间冲突致灾事故后果,通过对缆机运输典型情景进行危害能量运动分解,确定在水平和竖直方向运动方式,阐述危害能量在流动路径相互转化形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危害能量在吊罐与承灾体碰撞接触之间转移规律,将吊罐与人头部接触过程抽象为带强阻尼的弹簧振子系统,建立危害能量与碰撞冲量相等的动量方程,量化空间冲突致灾后果。结果表明:吊罐坠落危害能量极大,产生的碰撞冲击力与吊罐的运输速度、高度呈正相关,与阻力系数呈负相关,风速、载重对其影响较大。对比2种不同碰撞情景发现,机械碰撞因顶部承载力缓冲,对人头部产生伤害远小于直接碰撞,并对碰撞结果分级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大坝浇筑交叉作业空间冲突致灾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目前国内许多生活垃圾填埋场接纳未达到入场技术要求的市政污泥,既要考虑尽量增加库容以满足填埋场使用年限的要求,又要对库区内现有的污泥塘进行处置以确保安全运行.文章以某填埋场污泥塘处置方案为例,探讨了针对污泥塘的加固措施,计算了加固前后垃圾堆体竖向位移、水平位移、不均匀沉降以及堆体边坡稳定系数等主要参数,设置加筋垫层一方面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另一方面减少了竖向和水平向位移和不均匀沉降,是处置污泥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5.
洪水对山区乡村房屋冲击作用的试验研究成果,可为山区乡村房屋的抗洪设计和抗洪能力评价提供依据。试验主要研究到溃口不同距离处的乡村房屋所受的洪水冲击作用。采用3种开洞率模型进行试验,研究洪水在不同距离、不同开洞率的情况下对房屋结构的冲击荷载分布、冲击力大小以及冲击弯矩的影响,得出了荷载分布规律和冲击力、冲击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迎水面冲击荷载沿水平方向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沿竖直方向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冲击力随着房屋到溃口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开洞率对其影响不明显;冲击弯矩、冲击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开洞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6.
以上海地铁10号线盾构隧道的进出口端头井加固为例,说明软土地区盾构端头井基坑的加固方法,重点说明高压旋喷桩和三轴搅拌桩联合加固在软土地区的应用和用FLAC软件对加固后土体进行稳定性分析。表明此种方法在软土盾构端头井加固的设计和施工的实用性,为以后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7.
在现行计算方法中,通常采用不平衡推力法等传统方法设计抗滑桩.尽管国内外岩土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研究使传统算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对于多排抗滑桩治理工程的设计计算,传统方法更难胜任,而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则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文中工程实例的设计计算可以看出,由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以充分考虑桩—土之间...  相似文献   
38.
在煤层增透方面,穿层水力扩孔冲出煤量主要依据经验以及遵循“能冲尽冲”的原则,致使串孔现象严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结合工程试验的方法,阐明了串孔致因机理和串孔前后扩孔孔硐内负压损失分布特征,构建了考虑吸附膨胀应力和Klinkenberg效应的扩孔孔硐附近煤体瓦斯流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利用Comsol软件,模拟了不同冲煤量下扩孔孔硐附近煤体所受应力分布和煤体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体不断被冲出,孔硐有效抽采半径相对变化率呈现衰减趋势;扩孔孔硐附近最大主应力呈现先急剧减小再增大,然后降低直至原始应力大小的趋势;渗透率的变化趋势与最大主应力恰好相反;扩孔孔硐周围煤体渗透率的增加主要受煤体的径向位移所控制,孔硐周围煤体大幅径向位移会产生串孔现象,渗透率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瓦斯抽采效果和安全采掘很难保证,需要厘定出水力扩孔合理冲出煤量。  相似文献   
39.
罗麒    刘健    吉小利  吴芬    王其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2):69-73
基于矿井复杂环境对封孔水泥提出的要求,引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并复合聚羧酸减水剂,三乙醇胺(TEA)作为有机组分,氯化钠(氯化钙)为无机组分,模拟井下高湿环境,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两种有机无机复合早强剂的制备。并通过SEM,TG和XRD等手段着重研究了两种复合早强剂水化3d对封孔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氯化钠复合早强剂组分为氯化钠3%,三乙醇胺0.05%,聚羧酸0.3%,AMPS1%时;氯化钙复合早强剂组分为氯化钙1.5%,三乙醇胺0.04%,聚羧酸0.2%,AMPS1%时早强效果最好,抗压强度比基准组分别提高了328%和217%。  相似文献   
40.
基于液化石油气的特点,建立了有限空间内部发生泄漏扩散的物理模型,模拟了液化石油气泄漏扩散的过程,通过模拟结果分析其扩散规律,并对比当泄漏孔形状分别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时液化石油气扩散过程的变化以及对所形成的的爆炸危险区域的影响。监测点1(0.8,0.3,0),点2(2.4,0.3,2.5),点3(0,0.3,1.5),点4(2,0.3,3)的浓度变化,找出报警器的最佳安放位置。结果表明:泄漏时间相同,丙烷的扩散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三角形孔口、圆形孔口、正方形孔口,爆炸危险区域也与泄漏孔形状有关,三角形孔口的危险区域范围最广,其次是圆形泄漏孔,正方形泄漏孔的范围最小,点1处的丙烷浓度增长幅度较大,浓度较高,可以更早达到报警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