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9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52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篇 |
废物处理 | 27篇 |
环保管理 | 19篇 |
综合类 | 647篇 |
基础理论 | 192篇 |
污染及防治 | 239篇 |
评价与监测 | 15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46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472.
473.
废食用油脂作生物柴油原料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各国废食用油脂的产生、回收和法规管理现状。重点通过分析废食用油脂物化性质,评价利用废食用油脂制造生物柴油的工艺特征和技术可行性。探讨了利用废食用油脂制造的生物柴油产品的品质和环境效益以及使用要求。同时分析了利用废食用油脂制造生物柴油的经济成本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74.
臭氧化对垃圾填埋场后期渗滤液的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自制微孔扩散式接触反应器,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垃圾填埋场后期渗滤液的臭氧化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渗滤液初始pH值升高,臭氧利用率增大,垃圾渗滤液中COD、腐殖酸的去除速率加快;当初始pH为10时,经臭氧化处理120min后,模拟废水的BOD5/COD可从初始的0.17提高到0.36,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渗滤液的色度、浊度、腐殖酸和SS也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475.
以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腐殖酸(humic acid,HA)为模型污染物,采用PVC合金中空纤维超滤膜去除水中腐殖酸。以腐殖酸去除率和水透过系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超滤过程中溶液pH、溶液离子浓度和初始膜通量进行三因素五水平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并采用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腐殖酸的超滤过程中,溶液pH值、溶液离子浓度、初始膜通量对腐殖酸去除率的影响显著性大小为:溶液pH值>溶液离子浓度>初始膜通量,对水透过系数影响显著性大小为:溶液pH值=初始膜通量>溶液离子浓度。腐殖酸去除率和水透过系数方程的调整决定系数Adj. R2分别为为77.10%和88.12%,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1504和0.0001,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方程拟合良好,可用于超滤过程中腐殖酸去除率和水透过系数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76.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转化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反渗透技术对城市处理厂进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浓缩富集,利用DAX-8大孔树脂将DOM分为亲水物质(Hy I)、类富里酸(FA)和类腐殖酸(HA)3种组分。研究表明,原污水中有机物各组分经生物处理后的总量去除近90%,各组分所占总TOC的百分含量在生化反应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出水中HA组分有降低的趋势,平均下降9.77%,而FA和Hy I两大组分所占总和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类FA物质升高7.94%,而Hy I组分百分比略有下降。与进水相比,出水中Hy I、FA和HA组分在Ⅲ(色氨酸)、Ⅳ(酪氨酸)区的荧光峰全部消失,而在Ⅰ(类腐殖酸)、Ⅱ(类富里酸)荧光峰变化不大。SUVA和电位滴定结果表明出水有机物的结构发生变化,各组分的芳香性比进水有机物有所增加。研究结果表明,进水中的有机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小分子物质可以被生物利用并形成新的代谢产物释放到水中,大分子物质却较难被生物利用,但在处理过程中其分子构造在一定程度上被微生物改变,系统的生化驯养可以达到构造改变的效果,从而影响出水各组分分子量变化。 相似文献
477.
为考察生物炭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理,采用批次实验,以餐厨垃圾为基质,设置污泥空白组、餐厨垃圾对照组和生物炭实验组。检测系统的甲烷日产量、甲烷浓度、渗滤液pH、电导率、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和氨氮浓度,并对生物炭进行了表征(pH、表面元素、表面形态和官能团)。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使体系的最大日甲烷产量提高24.09%,并保持较高的pH,乙酸、丙酸、丁酸峰值分别降低了10.46%、9.96%和13.79%。生物炭丰富的孔结构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位点;生物炭的表面金属元素(K、Ca、Mg)和官能团(—OH、C≡C、—NH、C=O(C—O)、 CO 3 2 - )使其具有较高的碱度,从而提高厌氧消化系统的缓冲能力和产甲烷菌活性,进而提高产甲烷速率。 相似文献
478.
Effects of bromide on the formation of THMs and HAAs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The role of bromide in the formation and speciation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during chlorin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molar ratio of applied chlorine to bromid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and speciation of trihalomethanes (THMs) and halogenacetic acids (HAAs). A good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molar fractions of THMs and the bromide incorporation factor. The halogen substitution ability of HOBr and HOCl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Ms and HAAs can be determined based on probability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HAAs, and their respective concentrations, can also be estimated through use of the developed model. 相似文献
479.
The most abundant volatile organochlorine compounds (VOCCs), trichloroacetic and dichloroacetic acids and AOX, were determined in bleaching effluent and waste water from three kraft pulp mills during ClO2 bleaching. 0.6–7.7 g of VOCCs per ton bleached pulp were formed, the most abundant being chloroform and dichloroacetic acid methyl ester. Most of the VOCCs were removed during treatment, and it was estimated that 2–30 t of VOCCs would be removed annually from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plants in Finnish kraft pulp mills using elemental chlorine free bleaching, most likely by volatilization. Dichloroacetic acid was formed in considerably higher amounts than trichloroacetic acid, and both compounds were removed effectively during treatment. The formation of all organochlorine compounds decreased considerably when non-chlorinated bleaching was employed. 相似文献
480.
针对电絮凝(electrocoagulation,EC)处理腐殖酸(humic acid,HA)过程中电极易发生钝化,造成处理效能下降的问题,主要探究了阳极表面粗糙度、初始pH、初始HA浓度对于铝阳极钝化的影响,随后通过检测溶液中残留Al3+浓度和阳极板表面形貌,进一步分析了HA浓度对于铝阳极钝化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铝阳极钝化程度与阳极板表面算数平均粗糙度(arithmetic mean roughness,Ra)呈负相关,随着Ra从2 055 nm下降到270 nm,阳极板的电荷转移电阻(charge transfer resistor,Rct)从1 174.0 Ω·cm2增大到1 481.2 Ω·cm2;当溶液初始pH从3 提高到 7 时,极板的Rct从461.0 Ω·cm2增大到1 120.2 Ω·cm2,而当pH继续升高到 9 时,极板的Rct下降到169.5 Ω·cm2;铝阳极钝化程度随溶液初始HA浓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HA的质量浓度从0 mg·L−1 提高到20 mg·L−1 时,对应极板的Rct从1 536.4 Ω·cm2减小到932.9 Ω·cm2,HA的质量浓度进一步上升至200 mg·L−1时,对应极板的Rct又从932.9 Ω·cm2增大到1 403.2 Ω·cm2。本研究结果可为EC在实际应用中抑制阳极钝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