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235篇
安全科学   334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151篇
综合类   625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五届二次全委会明年在京召开我会两名代表参加全会活动中国科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于1997年2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我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程映雪教授作为正式代表,我会副秘书长、“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主编徐德蜀高...  相似文献   
22.
The use of 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 (PVT) studies in processing of a biodegradable plastic composition made from soy protein isolate and corn starch is described. The ability of PVT measurements to predic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pressure, volume, and temperature effects is demonstr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VT relations of the plastic can be predicted by using a regression analysis similar to the Tait equations of state. A change in slope of the PVT curves was observed at around 80‡C, which is ascribed to the glass-transition process of the plastic. Evidence of onset of thermal degradation of the plastic was observed at ca. 160‡C under 0 to 200 MPa isobaric pressure. This thermal degradation preclu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crystal melting point of the plastic.  相似文献   
23.
硝酸甲胺反应过程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用反应量热仪(RC1e)对硝酸溶液与一甲胺溶液在反应过程中的热安定性进行初步研究,分别测试不同反应温度、加料速度和初始硝酸浓度下反应的放热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中和过程反应迅速,在室温就能进行;与反应温度、加料速度相比,起始硝酸浓度对反应安全性影响最大,且硝酸浓度越高,反应的速度和反应的完全程度也越高。实验还表明:RC1e是研究反应过程中热安定性情况的有效工具,能通过反应过程的热量变化体现反应速率,所得结果对硝酸甲胺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
池火灾热辐射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列举储罐火灾事故,提出对池火灾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介绍目前池火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情况,描述池火灾燃烧特征和模型。应用化学流体力学基本定律,建立了描述池火灾过程的基本控制方程组,并根据适当的条件选择辐射模型。建立物理模型,做出合理假设,确定初始和边界条件,对池火灾热辐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火焰周围入射热流密度分布图,计算出相邻两罐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给防火间距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计算结果定性合理。  相似文献   
25.
针对影响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效能的地下水水质和回灌过程中井堵塞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水质处理方法和水源热泵用地下水水质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6.
Understanding human perspectives is critical in a range of conservation contexts, for example, in overcoming conflicts or developing projects that are acceptable to relevant stakeholders. The Q methodology is a unique semiquantitative technique used to explore human perspectives. It has been applied for decades in other disciplines and recently gained traction in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helps researchers assess when Q is useful for a given conservation question and what its use involves. To do so, we explained the step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Q study, from the research desig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We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to minimize biases in conducting a Q study, which can affect mostly when designing the study and collecting the data. We conducted a structured literature review of 52 studies to examine in what empirical conservation contexts Q has been used. Most studies were subnational or national cases, but some also address multinational or global questions. We found that Q has been applied to 4 broad types of conservation goals: addressing conflict, devising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understanding policy acceptability, and critically reflecting on the values that implicitly influence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rough these applications, researchers found hidden views, understood opinions in depth and discovered points of consensus that facilitated unlocking difficult disagreements. The Q methodology has a clear procedure but is also flexible, allowing researchers explore long‐term views, or views about items other than statements, such as landscape images. We also found some inconsistencies in applying and, mainly, in reporting Q studies, whereby it was not possible to fully understand how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r why some atypical research decisions had been taken in some studies. Accordingly, we suggest a reporting checklist.  相似文献   
27.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处理含锑废水及对锑的回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对模拟含锑废水进行处理,锑与水电解产生的氢形成氢化物从溶液中脱除,而后收集并加热分解锑化氢得到金属锑.实验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对Sb(Ⅲ)去除效果较好,p H=4时去除率为76.1%.Sb(Ⅲ)与电解水产生的氢结合形成锑化氢从溶液中逸出是溶液中锑去除的最主要途径(回收率为66.2%),电沉积和吸附也对锑的去除做出少量贡献.Sb(Ⅴ)须预还原为Sb(Ⅲ)再氢化进行去除.试用了铅、石墨、钨这3种电解阴极材料,铅电极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8.
中国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曹畅  李旭辉  张弥  刘寿东  徐家平 《环境科学》2017,38(10):3987-399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会加重城市地区的热胁迫,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雾-霾污染情况严重,但雾-霾对城市热岛影响的认识仍较匮乏.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卫星地表温度数据,明确了我国2003~2013年白天、夜间以及四季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并从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角度定量分析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白天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农田灌溉和植被活动.纬度、降水量、反照率以及气溶胶浓度是夜间城市热岛强度的主控因子.从对比城乡粗糙度、反照率等生物物理学属性的角度,揭示了乡村背景环境对城市热岛分析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雾-霾治理可以缓解我国夜间城市热岛现象和热胁迫,有利于缓解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9.
为了解外源钙对缓解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盐胁迫的主要生理机制,采用盆栽法探究在0、100、200 mmol/L的NaCl胁迫下,分别添加5、10、15和20 mmol/L的Ca(NO32对沙拐枣同化枝中w(脯氨酸)、丙二醛含量、w(可溶性蛋白)、w(可溶性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Ca(NO32使沙拐枣同化枝内w(脯氨酸)、丙二醛含量、w(可溶性蛋白)以及w(可溶性糖)增加,即Ca(NO32对沙拐枣的生长造成了胁迫.对w(脯氨酸)、丙二醛含量、w(可溶性蛋白)、w(可溶性糖)来说,NaCl和Ca(NO3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与对照相比,在c(NaCl)分别为100、200 mmol/L,添加c[Ca(NO32]为10、20 mmol/L时,w(脯氨酸)显著增加,分别达到最大值(736.7、1 086.3 μg/g);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37.8%和40.5%,w(可溶性蛋白)以及w(可溶性糖)均增加.总之,适宜浓度的钙盐通过增加渗透物质w(脯氨酸)、w(可溶性蛋白)及w(可溶性糖),降低丙二醛的含量来有效缓解盐胁迫对沙拐枣幼苗产生的伤害,当c(NaCl)/c[Ca(NO32]为10:1时,缓解作用最佳,并且钙盐对沙拐枣盐胁迫的缓解属于抗性诱导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0.
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下X70管线钢的缝隙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X70管线钢在热带海洋大气实海环境下的缝隙腐蚀行为。方法在距离湛江东海岛海岸50m和200 m处分别搭建楔型缝隙模型,安装大气环境Cl-收集装置和自动气象监测站。结果距离海岸越近,风速越大,大气中Cl-沉降速率也越大,X70管线钢缝隙腐蚀越严重。X70管线钢在距离海岸50 m处发生缝隙腐蚀的最大缝宽约为0.96 mm,200 m处最大缝宽约为3.75 mm,50 m处缝隙腐蚀更严重。结论缝隙腐蚀区域形成了氧浓差电池,同时随着缝隙液中Cl-向缝隙内迁移,发生闭塞区电池自催化过程,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缝隙腐蚀区域较非缝隙腐蚀区域腐蚀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