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19篇
安全科学   138篇
废物处理   55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650篇
基础理论   118篇
污染及防治   162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1.
食品企业污水中含有各种无机污物和有机污物.其中夹带的致病菌将导致多种疾病的爆发和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操作繁琐且耗时长(一般需4~7d)。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企业污水中存在的细菌,建立了一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食品企业污水中常见细菌检测和鉴定的实验方法(需时4h)。实验中设计了8对特异引物并成功分成2组混合引物进行多重PCR反应:BI物Ⅰ为Kp+HlyA+InvA+ipaH,引物Ⅱ为Cadc+Oprl+Ent+23SrRNA。效果良好。实验确定了适宜的PCR反应循环数为35个循环,适宜的杂交温度为48℃。用实验制备的基因芯片对模拟水样检测结果的准确率达100%,说明该基因芯片对目的细菌特征基因的检测结果是可靠的。用该方法对食品企业污水水样进行检测具有高准确率,为今后更大规模的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12.
利用因子分离法区分NOx与人为、生物源VOCs(AVOCs、BVOCs)分别对东亚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纯贡献与协同贡献,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讨论了2000年春、夏季排放源的总贡献以及协同贡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在日最大O3浓度的形成中占很大比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源的贡献夏季最大,南方受东亚季风影响,夏季最小.AVOCs与NOx、BVOCs与NOx的协同效应加强了光化学反应中O3的形成.A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季节性变化特征显著,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最小.B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在我国南北方差异很大,春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北方峰值出现在夏季.说明臭氧调控对策的制定除源排放大小外还须考虑地域差异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13.
为研究不同Mn含量对Mn基催化剂上SO2氧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湿式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n含量的Mn/ZSM-5催化剂,并研究了这些催化剂上SO2的氧化及脱硝特性,利用一系列表征手段研究了Mn/ZSM-5催化剂的物化特性和SO2氧化机理.结果表明:①在标准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中,随着Mn含量和温度的升高,SO2氧化率先增后减,并在300℃时达最大值.②在快速SCR反应中,NO2会直接氧化SO2,提高了SO2的氧化率,300℃时SO2氧化率达到最高值(0.76%).③脱硝性能试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NOx转化率呈先升后降的特征,在快速SCR反应中NO2促进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9Mn(Mn含量为9%)催化剂在250℃时NOx转化率达最大值(96.58%),远高于标准SCR反应的NOx转化率.④表征结果表明,增加Mn含量提高了晶格氧和Mn4+的含量,使SO2氧化率和NOx转化率均增加;但过高的Mn含量会导致催化剂表面活性物质积聚,导致晶格氧和Mn4+含量下降,从而降低锰基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研究显示,在实际运行温度范围(150~400℃)内,应选择合适的Mn含量的催化剂,保证较高的脱硝效率,降低SO2的氧化率.  相似文献   
914.
以三乙烯四胺,环氧氯丙烷和氯乙酸为原料,合成了氨基酸结构的螯合树脂,并研究了Cu^2+,Pb^2+,Ni^2+,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树脂对Cu^2+,Pb^2+,Pb^2+,Ni^2+比对Zn^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可达1.40,,1.39,1.20及0.4mol/g。  相似文献   
915.
高碘酸盐光化学降解水中PFOA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反应气氛和TiO2对全氟辛酸(PFOA)的光化学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4 nm紫外光照下,PFOA光解十分微弱,加入IO4-显著增强PFOA光解.与氮气气氛相比,氧气气氛对PFOA光化学降解有抑制作用.PFOA在UV/TiO2/IO4-体系中的降解效果低于在UV/IO4-体系,反应120 min时,PF...  相似文献   
916.
铊在黄铁矿中的相态分布及碳酸盐在其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级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黄铁矿中铊的相态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黄铁矿中的铊主要以存在于硅酸盐相中和以酸可交换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构中的铊为主,这部分铊分别占到58.3%和25.1%;以可氧化态形式结合在黄铁矿(FeS2)中的铊次之,占11.2%;以易还原态形式存在于铁氧化物相中的铊最少,为5.4%.自然条件下铊的释放主要是酸可交换态铊和可氧化态铊的释放迁移过程.漫反射红外光谱表征发现,黄铁矿在表面氧化过程中其表面羟基增多,表明存在表面溶解及表面酸化现象.进一步的释放机理探讨认为,铊在黄铁矿表面存在一种"溶解-吸附沉淀"平衡,这一平衡由碳酸盐中和作用和黄铁矿表面氧化共同控制,并决定了铊的释放迁移.  相似文献   
917.
异丙草胺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常温条件下,用400W高压汞灯和太阳光分别照射处理异丙草胺水溶液,考察光照和初始浓度对异丙草胺在水溶液中光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太阳光照射下,异丙草胺的光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降解速率相对很小,在石英试管中1h的光解率只有5.5%;汞灯照射条件下异丙草胺的光解过程可用双室降解模式来描述,1h时的光解率可达80.9%;异丙草胺的初始浓度越大,其光解率越小,降解产物的生成影响异丙草胺本身的光解进程.运用GC-MS技术鉴定出异丙草胺的主要光解产物有6种,光解过程中苯环保持完好,并推测了异丙草胺的光解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18.
黄丽华  莫创荣  徐永福  贾龙 《环境科学》2012,33(8):2551-2557
利用自制光化学烟雾箱模拟了丙烷和NOx大气光化学反应,研究了相对湿度以及丙烷与NOx初始浓度比值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实验表明,臭氧最大值及丙烷的臭氧生成活性最大值(IRmax)都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低相对湿度时,臭氧最大值大约出现在反应的22 h,IRmax变化范围为0.023 1~0.039 1;而高相对湿度时,臭氧最大值大约出现在反应的16 h,IRmax变化范围为0.017 2~0.032 0.在反应的20 h内,前12 h内相对湿度对丙酮的生成量影响不大,12 h后低相对湿度时丙酮生成量更大.在实验的4~20 h内,相对湿度为17%时,丙酮浓度为153×10-9~364×10-9;而相对湿度为62%时,丙酮浓度为167×10-9~302×10-9.臭氧最大值随着丙烷与NOx初始浓度比值增加而减少,在低相对湿度时线性负相关性更好.另外,还利用了MCM丙烷子机制对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还存在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919.
Photo-degradation of Acid-red 3B dye catalyzed by TiO2 nanotub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A s one kind of novel functional m aterial, TiO 2 nanotube has been fou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olar cell (B arbe et al., 1997), sem iconductor device (V inodgopal et al., 1993) and catalyst supports (Idakiev et al., 2005) etc. Since K a…  相似文献   
920.
Mineral dust comprises a great fraction of the global aerosol loading, but remains the largest uncertainty in predictions of the future climate due to its complexity in composi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is work, a case study characterizing Asian dust storm particles was conducted by multiple an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SEM-EDS, XPS, FT-IR, BET, TPD/mass and Knudsen cell/mass. The morphology, elemental fraction, source distribution, true uptake coefficient for SO2, and hygroscopic behavior were studied.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Asian dust storm particles are aluminosilicate, SiO2 and CaCO3, with organic compounds and inorganic nitrate coated on the surface. It has a low reactivity towards SO2 with a true uptake coefficient, 5.767×10-6, which limits the conversion of SO2 to sulfate during dust storm periods. The low reactivity also means that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f SO2 in both dry and humid air conditions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hygroscopic behavior of the dust 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