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8篇 |
免费 | 60篇 |
国内免费 | 18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8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290篇 |
综合类 | 456篇 |
基础理论 | 103篇 |
污染及防治 | 65篇 |
评价与监测 | 62篇 |
社会与环境 | 31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5篇 |
197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Bradley S. Jorgensen John F. Mart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5,58(3):513-536
Australian governments have sought to invest in irrigation infra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delivery to rural properties and improve water supply and on-farm efficiency. A programme of rationalising irrigation infrastructure has attracted criticism and doubts about its likely success. Attitude theory in the form of the Reasoned Act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intentions of landowners to connect to a ‘modernised’ irrigation system. Attitudes towards connecting to the system, social norms and perceptions of control over the behaviour provided an explanation of intentions to connect. Actual 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other variables were important in discriminating a group of landowners who had already connected to the modernised system from farmers who had not. 相似文献
52.
Narishwar Ghimire Ronald C. Griff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15,51(3):719-733
Irrigation districts (IDs) in the American west are highly diverse in their economic attributes and local water scarcity circumstances. This diversity may affect reallocative action via water transactions as scarcity rises. The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defining and constraining IDs is described here. For a Texas study region the progress of permanent water right transfers involving IDs is documented and examined.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multiple decades of ID water transfer activities in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finds that IDs with larger initial water right holdings and higher populations in nearby cities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agricultural‐to‐municipal water transfer activit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nsolidation of smaller water right holding IDs may be an avenue for quickening the pace of reallocation, especially in more populated areas. 相似文献
53.
不同灌溉方式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农田碳循环的最重要限制因子。为此,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新疆冬小麦生产的固碳减排的灌溉方式。试验于2012—2013年在伊宁县科技示范园冬小麦试验田进行,选择伊农1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确定滴灌和漫灌为两个试验主因子并设置小区。试验自冬小麦返青开始至完全成熟结束,期间平均每7天采1次样,其中用典型样株法采集小麦植株,分根、茎、叶等不同器官单独烘干测定植株固碳量;用静态钠石灰吸收法测定冬小麦土壤呼吸;收集整理已发表国内外文献中的各类碳排放参数确定本研究中所需参数;采用王小彬的碳平衡计算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据此对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的冬麦农田作物生物量固碳、土壤碳排放量和作物生产过程中物质投入的间接碳排放量,以及两种灌溉方式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小麦的固碳量、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比漫灌小麦的高出15.38%和11.43%,冬小麦穗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农业生产资料排碳总量比漫灌少排3.88%;但无论是滴灌还是漫灌,耗电碳排放量均占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的59%以上,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生态系统的净碳值均呈现出固碳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滴灌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比漫灌高25.39%。因此,新疆冬小麦生产中采用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 相似文献
54.
55.
56.
绿地再生水灌溉土壤微生物量碳及酶活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再生水灌溉引起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其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备受关注.以再生水利用较典型的北京为研究区,分层采集了不同再生水灌溉历史的城区公园绿地与城郊农田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了一些常规理化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及5种土壤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探讨长期再生水灌溉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下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均高于其自来水对照灌区,农田上升不明显.与对照相比,公园绿地与农田再生水灌区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分别上升了60.1%和14.2%,公园绿地再生水灌区0~20 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平均增幅为36.7%,而农田为7.4%.调查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公园绿地0~10 cm与10~20 cm土层间差异极显著.因此,北京地区城市绿地使用再生水长期灌溉有助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7.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淋失特征及氮素表观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6年采用渗漏计法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下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农田土壤90 cm深度处氮素(N)淋失特征和土壤-作物体系氮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田氮素淋溶主要发生在降雨量较多的玉米季,且集中在8月和9月.监测期内,TN和NO-3-N年平均流失量分别为2.72~23.07 kg·hm-2和1.53~18.72 kg·hm-2,年流失率分别为0.65%~3.44%和0.82%~3.32%,且年总氮、硝态氮流失量均随年施氮量增加呈指数增加.氮素淋失形态中,NO-3-N比例较高,可占总氮淋失量的56.00%~81.00%,且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其占总氮淋失量的比例也随之减小.可见,施氮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淋失液中各形态氮的比例.氮素表观平衡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提高,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和表观氮盈余均呈现指数增加趋势.长期施氮条件下,土壤-作物体系氮素表观损失率的幅度为32.60%~55.20%,土壤表观残留率为-0.17%~8.20%.多年监测结果表明,优化施氮模式下,作物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农田氮素淋失量也大幅降低,在节约肥料资源的同时减轻了潜在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58.
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绩效评估技术及动态化管理建议与对策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指出了物元分析隶属函数及运算模型在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动态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是对扬州市的10年污染物总量控制系统性、宏观性的展开,丰富了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理论体系,且进一步表明:该成果不仅为污染物总量控制进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也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循环经济的决策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9.
天然沸石对农田退水中氨氮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沸石颗粒大小、氨氮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及Na+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天然白银沸石去除模拟黄灌区农田退水中氨氮(NH4+-N)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吸附等温线特征,并考察了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沸石颗粒大小、接触时间及NH4+和Na+初始浓度对NH4+-N交换容量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复相关系数(R2),NH4+-N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三参数等温线模型;而对于两参数等温线模型,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描述NH4+-N在天然沸石上的离子交换过程;NH4+-N吸附实验数据与Elovich模型拟合最好(R2≥0.9766).研究结果表明了天然白银沸石是一种适合NH4+-N去除的离子交换剂,可用于黄灌区农田退水中NH4+-N的去除.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滴灌条件下不同微咸水矿化度及覆膜与否对盐碱地土壤水盐特性及油葵生长的影响,在宁夏平罗西大滩盐碱地进行不同灌水矿化度(0.2、1、2、3 g/L)膜下滴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比不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高约2%,盐分表聚减缓,油葵株高、产量及其构成均高于不覆膜处理,产量最高增幅达82.5%;不同矿化度微咸水之间比较发现,利用矿化度为1 g/L的微咸水进行灌溉时,下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微咸水滴灌不但没有为上层土壤带去过多盐分,反而由于土壤有一定的渗透性能,灌水将土壤上层盐分逐渐淋洗至下层.膜下滴灌微咸水矿化度为1 g/L时,油葵产量最大.因此在适宜条件、合理措施下,微咸水覆膜滴灌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生长,确保作物产量,在淡水缺乏而微咸水较为丰富的盐碱地地区应积极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