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8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796篇
安全科学   406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248篇
综合类   1681篇
基础理论   238篇
污染及防治   164篇
评价与监测   153篇
社会与环境   222篇
灾害及防治   7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郇恒飞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29-1433
以淮河流域3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其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对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02.
汶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重建意愿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何种重建方式(原址重建或异地搬迁等)是灾后重建的首要问题.所谓重建意愿即在原居住地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时,受灾居民对不同重建方式(原址重建还是异地搬迁或者两者之间的状态)的选择倾向.了解灾区群众的重建意愿及其因素影响是受灾县(市)制订灾后重建规划、并推动实施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五大极重灾区1243户城乡受灾居民家庭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受灾居民所在县(市)、目前安置地、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适应新环境能力及未来经济预期等因素对其重建意愿有显著影响.研究认为:选择重建方式应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应结合目前的临时安置地对城乡布局合理规划;应将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及生态扶贫相结合来考虑,着力提高受灾居民的就业技能和受教育程度,从而提高适应新环境生产生活的能力;加大在灾区的产业恢复重建力度,特别尽快恢复关系民生的产业以及就业容量大的产业.  相似文献   
203.
Mechanisms of changes in the numbers of red deer in the Caucasian State Biosphere Reserve (the northwestern Caucasus) were studied from 1958 to 2004 using simulation model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concepts concerning the combined effect of density-dependent and 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anges in population numbers are accounted for by larger (more numerous) local subunits, with small groups remaining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periods of depression, such a mechanism provide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patial popula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204.
沙尘现象与不发育荒漠化生态损失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富  常青 《内蒙古环境科学》1999,11(4):25-28,17
本文从生态破坏因子沙尘暴,扬沙等负蚀现象入手,根据自然尘的地域来源分布及地理条件,论证了沙尘现象与不发育的荒漠化生态损失的关系,进而对内蒙古中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5.
重庆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评价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重庆三峡库区4个行政建制镇进行非点源污染监测与调查,以COD、TN、TP、Cu、Zn等指标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库区农村环境进行污染特性分析并且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化肥流失、农药流失、水土流失等污染源进行非点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COD、TN、TP、Cu、Zn的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22.15 mg/L、6.37 mg/L、1.49 mg/L、47.73 g/kg、85.24 g/kg,库区主要污染物依次为TN、TP、COD、Cu、Zn等,主要污染源依次是畜禽养殖、化肥流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药流失、水土流失、水产养殖等。采用SPSS软件对影响库区环境污染的季节、收入水平、地域、畜禽养殖规模、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OD主要影响因子是地域和畜禽养殖规模,TN主要影响因子是季节、地域和畜禽养殖规模,TP主要影响因子是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畜禽养殖规模和地域,Cu、Zn主要影响因子均是畜禽养殖规模。该研究可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修复、城乡统筹下的城乡规划及产业布局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6.
广东南水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水库是广东省第三大水库,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于2011年1~12月对该水库的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SI)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选择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水库现为贫营养型,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不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0属(种),优势种以适应贫营养的种类为主,且浮游植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叶绿素a浓度都较低,其均值分别为8.72×104~2.51×105cells/L、0.031~0.423 mg/L和0.83~2.80 mg/L。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以硅藻、甲藻和绿藻种群为主,硅藻种群全年占优势,甲藻和绿藻在不同季节优势度有变化,体现出从硅藻型到硅藻-甲藻型,到硅藻-绿藻型,再到硅藻-甲藻型的变化过程。温度、氮磷比和水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是影响上述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7.
南昌市秋季大气PM2.5中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集2013年秋季南昌市6个不同区域的大气PM_(2.5)样品,分析PM_(2.5)质量浓度及其中18种金属元素(Mg、Al、K、Ca、Ti、V、Ba、Co、Cr、Mn、Fe、Ni、Cu、Zn、Cd、Pb、As、Hg)的富集特征,并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探讨了PM_(2.5)中上述元素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南昌市秋季大气PM_(2.5)日均质量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75μg·m~(-3)).Mn、Ti、Al和V的富集因子小于1.0,表明这些元素基本没有富集;Fe、Cr、Co、K、Mg、Ba、Ca、Cu和As的富集因子范围为1.7~7.8,表明这些元素受到自然源和人为源的共同影响;Hg、Zn、Pb、Ni和Cd的富集因子范围为21.9~481.2,表明这些元素受到明显的人为污染.综合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PM_(2.5)中Mg、K、Al、Ca、Ti主要来源于土壤及建筑尘;As、Hg主要来自燃煤;Ba、Ni、Mn主要来自金属冶炼排放;V、Cu、Fe、Cd、Pb、Cr、Co主要来自交通源;Zn主要受金属冶炼和燃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8.
李毳  景炬辉  刘晋仙  柴宝峰 《环境科学》2018,39(4):1804-1812
随机过程和确定性过程对群落动态的影响机制及重要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目前群落生态学最具争议的问题.微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结构动态的研究不仅为阐明群落构建机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而且为预测环境胁迫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中条山十八河尾矿库坝面不同恢复阶段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尾矿坝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梯度变化,植物群落结构呈现一定的演替趋势,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显著相关,而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无相关性.不同恢复年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优势细菌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优势真菌主要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微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受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而植物多样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明显,表明在局域小尺度环境胁迫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9.
以江苏省里下河腹部地区38个典型湖泊湖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了基于理化指标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评价方法和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的生物指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评价方法,评价了湖泊湖荡营养状态.结果显示共采集到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浮游植物7门50属89种,主要隶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2.3×10~5~3.7×10~7 cells·L~(-1),生物量介于0.05~15.02 mg·L~(-1),绿藻门与隐藻门(Cryptophyta)在细胞丰度上占优势,隐藻门在生物量上占优势;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guadricauda)为主要优势种;生物指标评价方法的结果显示湖泊湖荡总体为轻度富营养,与TLI评价方法的结果有较好一致性,表明两类评价方法在里下河腹部地区具有较强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10.
天津隧道机动车VOCs污染特征与排放因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应用隧道测试方法在天津市五经路隧道于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对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排放因子(EFs)进行研究,采用3.2 L真空采样罐采集隧道内气体样品,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罐内VOCs组分进行分析,得到99种组分的定量结果.对VOCs浓度水平与变化特征、EFs进行了分析,计算隧道内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s)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s),并与已发表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隧道入口VOCs平均浓度为(190.85±51.15)μg·m~(-3),中点平均浓度为(257.44±62.02)μg·m~(-3).隧道总排放因子为(45.12±10.97) mg·(km·辆)-1,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和含氧VOCs(OVOCs)的EFs分别为(22.79±7.15)、(5.04±1.20)、(0.78±0.34)、(9.86±2.81)、(0.26±0.17)和(6.25±2.27) mg·(km·辆)-1,与2009年测试结果相比下降明显.其中,异戊烷、甲苯、乙烯、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乙烷是机动车排放VOCs中排放因子较高的组分;甲基叔丁基醚/苯(MTBE/B)、甲基叔丁基醚/甲苯(MTBE/T)比值分别为1.07和0.77,说明蒸发排放对机动车排放VOCs的贡献不可忽视.隧道内VOCs的OFPs和SOAFPs分别为(145.50±37.85) mg·(km·辆)-1和(43.87±12.75) mg·(km·辆)-1,较2009年天津测试结果分别降低94.23%和90.88%,OFPs和SOAFPs的锐减与排放标准加严和油品升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