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0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732篇
安全科学   518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570篇
综合类   2275篇
基础理论   747篇
污染及防治   196篇
评价与监测   308篇
社会与环境   423篇
灾害及防治   19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将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的计算公式拆分进行理解,其实质就是两部分指数相加,一部分指数是通过各浓度值与该级别浓度段值的比算出该浓度的空气指数分担值,另一部分为起点值。并将日报与小时报分开,计算各项污染物在每个级别的分担值(固定值)得出两个列表,不用再去查表1,只需简单的加减,甚至口算即可快速的计算出IAQI值,并可由AQI值反推某项污染物的浓度值。非常实用、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142.
四川省西充河为严重污染河流,选取溶解氧(DO)、氨氮(NH+4-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总磷(TP)5项指标年平均值,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研究了西充河近10年水质状况随时间变化趋势及水污染特征。2003年至2010年水质级别为劣V类,2011年和2012年水质级别为Ⅳ类,水质标识指数Iwq从2003年的12.459逐渐降低到2012年的4.431。西充河近10年水质状况整体呈好转趋势,但未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级水质标准,水质标识指数Iwq结果表明该好转的速度较慢,西充河水质状况有较大的上升潜力和空间。总氮(TN)和氨氮(NH+4-N)为河流主要污染物,为了达到国家Ⅲ级水质标准,西充河的治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3.
太湖流域上游平原河网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善太湖水质需要削减上游河流进入太湖的污染物总量.为了探求太湖流域上游平原河网的自净能力,开展原位实验测定了枯水期高锰酸盐指数、氨氮(NH_4~+-N)、总氮(TN)和总磷(TP)的综合衰减系数,根据河道的水力特征对综合衰减系数进行了修正,并利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对修正前后综合衰减系数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NH_4~+-N、TN和TP的综合衰减系数分别为:0.0296~0.4106、0.0224~0.3564、0.0137~0.3046和0.0555~0.5725 d~(-1).可靠性验证表明高锰酸盐指数、NH_4~+-N、TN和TP综合衰减系数修正前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39%、14.40%、11.43%和19.22%,修正后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65%、14.34%、11.37%和19.24%.修正前后高锰酸盐指数、NH_4~+-N、TN和TP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0%且变化不显著,表明综合衰减系数的测定结果能够为太湖流域上游平原河网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提供科学参数;也表明枯水期的水力条件对综合衰减系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4.
我国人为源气态活性氮排放时空变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粮食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和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活性氮污染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环境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2000、2005及201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为源气态活性氮排放总量、单位GDP及单位人均排放量的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进行空间分析,探讨了气态活性氮排放及其强度的时空变动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的气态活性氮排放及其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全国活性氮排放表现为高值集聚分布,其热点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排放强度方面则为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兼备.通过对3个年份的冷热点比较分析发现,排放强度的冷点地区变化较小,热点地区变化较大.其中,单位GDP排放强度方面,冷点地区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热点地区则由西北地区缩小到四川、甘肃两省;而单位人口排放强度方面,冷点地区范围有所缩减,热点地区则由分散转变为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及周边的山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分析人为源气态活性氮时空分布格局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可为评估和减缓气态活性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5.
陈镭  许建明  许晓林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0):3926-3935
利用2013—2014年上海地区的风廓线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研究了上海地区通风指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实际天气情况和预报经验,对常用通风指数公式进行本地化修正.通过分析修正前后的通风指数与颗粒物浓度的关系发现,修正后通风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与PM_(2.5)浓度的时间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经过修正的通风指数对于PM_(2.5)浓度变化的指示意义更强;研究其在典型污染个例中的应用情况发现,修正后的通风指数低时,对应的PM_(2.5)浓度值高,说明修正后的通风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边界层内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作用;另外,与未修正的通风指数对比发现,修正后的通风指数降低了原通风指数的数值,对污染的指示意义更强,尤其表现在上海地区受冷空气影响时,修正后的通风指数较原通风指数降低明显,能更好地反映出大气对上游地区污染物的输送作用.由此可见,经过修正后的通风指数更适用于本地化的预报服务,这也为上海地区的空气质量预报和霾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6.
地理探测器能快速定量化揭示驱动重金属含量影响因素的强度,这对于重金属空间预测模型构建变量的确定和土壤污染修复措施的精准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5种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Pb、Cr、Ni的空间分布和11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单因子指数法进行重庆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  相似文献   
147.
侯晓奎  李元应 《灾害学》2021,(1):60-63,68
绿化树木是园林景观的主体部分,同样也是园林建设中的目标植物.然而,绿化植物容易受到低温寒冻害的影响,进而影响园林布局美观.基于此,该文提出郑州园林绿化树木低温寒冻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方法,统计郑州园林绿化树木类型,对各样本按照乔木层与灌木层进行分类整理,将频度、显著度、密度等作为计算树木多样性的指标,分析比较结果,根据获...  相似文献   
148.
为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粉尘质量浓度、点火能量、点火延迟时间对面粉爆炸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并利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比较研究了粉尘质量浓度、点火延迟时间以及点火能对面粉爆炸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最大爆炸压力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点火延迟时间,对最大爆炸指数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粉尘质量浓度;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存在最佳实...  相似文献   
149.
利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 ,对地震灾害进行了风险分析。该方法简单易行 ,分析结果意义清楚 ,对防灾抗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0.
Zha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s a large wetland and a habitat of hundreds species of fauna and flora. The rare red-crowned crane is one kind of endangered birds in it. Recently, Zhalong wetland is shrinking and it encounters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occasional fires, bad water quality, human activities, etc. In order to find out a proper way to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wetland, this study,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nalys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marsh landscape pattern and examines the driving factors for these changes. Data sources include 8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satellite images of Zhalong area in the period of 1986–2002 and the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on sit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nges of marsh area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16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marsh area. It means that climate is one of driving factors of marsh pattern changes. To understand influences of other kinds of land uses on marsh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Zhalong wetlan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sh and different kinds of land uses, such as water surface, residential area, farmland, salina land and grass lan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atch analysis theory, a fragmental index and a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marsh are calculated with perimeter-area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rsh pattern is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the location alteration of marsh centroid point over the 16 years is studied. The movement trace of marsh centroid point is concerned with different hydrological situ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wetland. In summa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sh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during the 16 years are affected by multiple driving factor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re climate, human activities, distribution of other kinds of land uses and hydrological situ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