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8篇 |
免费 | 161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1篇 |
废物处理 | 94篇 |
环保管理 | 180篇 |
综合类 | 879篇 |
基础理论 | 176篇 |
污染及防治 | 141篇 |
评价与监测 | 82篇 |
社会与环境 | 13篇 |
灾害及防治 | 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200篇 |
2006年 | 156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牟全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8):164-169
为了提高井下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效果,提出井下穿层长钻孔水力压裂强化增透技术。根据水力压裂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将水力压裂过程分为准备阶段、高压注水阶段和保压阶段,重点阐述了封孔、试压、注水压裂、数据监测、保压、排水等关键技术。同时分析了长钻孔水力压裂增透机理,并进行了水力压裂强化增透试验。根据压裂过程中压裂参数变化规律,从煤储层参数和钻孔瓦斯抽采参数方面综合考察了试验效果。结果表明:压裂后煤层透气性系数提高了2.67倍,最大影响半径达到了58 m,抽采流量和抽采体积分数分别是普通压裂钻孔的24.4倍和10.27倍,最大压裂影响半径提高了2.32倍。 相似文献
972.
973.
采用厌氧-好氧循环交替生物除磷工艺,研究了各因素对系统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的基质是生物除磷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利用乙酸钠与葡萄糖混合基质培养的活性污泥体系最好,对COD、N-H、PO4^3-的去除分别为0.966、0.979、0.921,尤其是在PO4^3-的去除上效果更为显著,比单一葡萄糖培养基质的0.4高出一倍多。利用乙酸钠与葡萄糖混合基质培养的活性污泥在pH为7~8(7.5)、温度为20℃~30℃、厌氧阶段DO为小于(等于)0.16 mg/L、好氧阶段DO为2 mg/L~4 mg/L、COD在300 mg/L~500 mg/L、污泥龄为15天时体系运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74.
介绍了化肥行业中污水的处理工艺,利用活性污泥在适宜的环境下(即曝气时)可去除COD,硝化茵可把氨氮氧化为NO2^-、NO3^-,以及在缺氧时(即推流时)反硝化菌可把NO2^-、NO3^-转化为N2,去除污染物,使处理后的污水出水水质达标排放。工程表明:处理后的污水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2001要求。 相似文献
975.
水样总氮测定空白值偏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测定地表水中的总氮时,空白试验的吸光值常偏高。经对加热消解时间、试验用水水质、试剂添加顺序、储存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试验,并对操作步骤影响吸光度空白值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6.
977.
微波法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微波加热的原理,对微波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微波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8.
979.
以南京北郊为例,测量分析了屋面径流中砷(As)、汞(Hg)、铅(Pb)、镉(Cd)和锌(Zn)5种元素的浓度、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过程中这5种元素浓度在较大范围内无规则波动,且不同元素间浓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Zn与Pb的平均浓度分别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Ⅴ类和Ⅳ类标准限值,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ZnPbAsHgCd。元素形态分析表明,径流中除Hg外其他4种元素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各元素颗粒态占总形态的平均分数分别为:As,64.5%;Hg,43.7%;Pb,76.5%;Cd,54.6%;Zn,54.3%。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