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5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557篇
安全科学   200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217篇
综合类   1182篇
基础理论   198篇
污染及防治   191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85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91.
现役民机客舱热舒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正热舒适评价值(Corrected Predicted Mean Vote,CPMV)模型,针对实测的国内及国际航线数据进行了客舱环境的热舒适评价.结果表明,当客舱内压力满足适航标准要求范围、相对湿度明显低于舒适性要求时,低压和低相对湿度均能导致热舒适评价值(Predieted Mean Vote,PMV)的正偏移,偏移量为0.3~0.4,即低气压和低湿会使乘客感觉更温暖,但这2个参数对乘客热舒适的影响有限.短途航班热舒适性不理想,部分航班出现过热或过冷现象.  相似文献   
192.
以序批式动态膜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温度为19 ~ 21℃,MLSS为3~5g/L;好氧阶段溶解氧质量浓度为2 ~4 mg/L,厌氧阶段溶解氧质量浓度为0.2~0.5 mg/L;水力停留时间共12 h,其中好氧阶段8h,厌氧阶段4h.结果表明:当进水COD、TN和NH4+-N质量浓度分别为250~300mg/L、103 ~ 156 mg/L和92~140 mg/L时,反应器对上述污染物表现出较高且稳定的去除效率,COD、TN和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6.15%、82.16%和90.13%.同时,反应器系统中污泥的比硝化速率与常规处理装置中的活性污泥相比较高,以NH4+-N的降解量计为0.101 d-1,以NO3--N的积累量计为0.091 d-.  相似文献   
193.
为有效遏制全国多地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的势头,基于灭火系统在风电机组防火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采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对风电机舱进行灭火保护的解决方案。在建造国内首台风电机组火灾模拟试验装置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在常温状态和低温状态下对风电机组火灾的灭火能力。结果表明,该灭火系统能够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全淹没灭火保护,适用于空间狭小且结构复杂的风电机舱;在低温条件下,其喷放时间和灭火时间虽比常温状态下长,但灭火效能并未降低。  相似文献   
194.
为研究前车突然切入对驾驶人生理负荷的影响,利用MP150生理监测系统对22名被试进行虚拟驾驶试验。采集记录前车突然切入时被试的生理参数。研究驾驶人心率增长率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车速、应激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车速度为100 km/h时,随着前车切入距离从55.6 m减小到27.8 m,被试的平均心率增长率从16.21%增大到23.27%,HRV参数低频(LF)值也呈现下降趋势。前车切入距离一定,随着自车车速从60 km/h增加到120 km/h,被试的平均心率增长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从13.05%上升到21.85%。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前车切入距离和自车速度发生变化时驾驶人的生理负荷变化趋势一致,但自车速度因素对驾驶人生理负荷的影响程度高于切入距离因素。  相似文献   
195.
岩溶塌陷倾向性等级的KPCA-SVM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有效地预测岩溶塌陷倾向性等级,在统计分析大量观测实例的基础上,选取岩性系数、岩体结构系数、地下水系数、覆盖层系数、地形地貌系数和环境条件系数作为特征指标。利用核主成分分析(KPCA)方法在高维空间提取岩溶塌陷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将获取的主成分作为支持向量机(SVM)的特征向量,建立基于KPCA的岩溶塌陷倾向性等级的SVM预测模型。将12组观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采用回代估计法进行回检,误判率为0。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2组待判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经KPCA后指标个数减少,相关性降低,SVM运算的复杂度降低。用该模型所得预测结果的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196.
污泥龄对低氧丝状菌活性污泥微膨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污泥龄(SRT)对低氧丝状菌活性污泥微膨胀系统的影响,采用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进行试验,分别按照厌氧/好氧和单级好氧的方式运行,考察了不同SRT下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系统的沉降性、脱氮除磷过程以及污泥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好氧水力停留时间充分的条件下,低氧环境不但不会影响丝状菌微膨胀污泥的硝化进程,而且还有助于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单级好氧除磷的发生.厌氧/好氧运行时,SRT与活性污泥的比硝化速率、比释磷速率和比吸磷速率成反比,与SND率和污泥的含磷量成正比.单级好氧运行时,减小SRT对硝化过程影响不大,但是有助于改善除磷效果.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胞外聚合物(EPS)中多糖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以及粘度都与SRT成反比.适当地减小SRT可以改善丝状菌微膨胀污泥的沉降性.厌氧/好氧运行时,厌氧段微氧环境易引发过度丝状菌污泥膨胀;单级好氧运行时,SRT过低会造成污泥黏性骤增而引发黏性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197.
根据1957—2012年全国608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作物潜在蒸散量,对全国及水资源一级分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基于Arc GIS及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潜在作物蒸散量的影响因子及其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6 a来,全国年潜在蒸散量在616~2 128 mm之间,河西走廊、南部岭南地区、海南岛以及华南沿海作物潜在蒸散量较大,而在黑龙江一带、四川盆地及西南地区东部,潜在蒸发量较小。各分区年均潜在蒸发量均呈现减少趋势,西北诸河区倾向率最大,为-12.22 mm/10 a;影响潜在蒸散量的因子中,第1主成分为热力学因子,第2主成分为水分因子和辐射因子,第3主成分为地理因子和空气动力学因子,第4主成分为高程因子。  相似文献   
198.
《环境工程》2015,33(1):62-66
将短程硝化与生物流化床相结合,采用低碳氮比的人工合成污水进行启动,考察进水COD、氨氮、DO、p H对硝化和亚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较少的接种污泥量有利于生物膜的生长,能够成功实现生物流化床的快速启动。高进水氨氮浓度有助于反应器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并不稳定。当反应器中p H为7.5~8.1,ρ(DO)为1.5~2.5 mg/L时,最大亚硝化率达到75%左右,氨氮去除率达85%以上。出水NO-2-N和NO-3-N浓度随进水COD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进水COD浓度为50 mg/L时,出水硝酸盐浓度急剧减少,亚硝酸盐浓度有所降低,反应器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现象。  相似文献   
199.
针对低温低浊高色水源水质特征,对近年低温絮凝剂、低温强化混凝技术、低温膜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通过对低温混凝剂的絮凝机理与效果、各技术低温保持水质达标的应对策略的深入剖析,预测低温低浊高色水处理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开发低温专用的高效低耗、质优价廉、无毒无二次污染的载体絮凝水处理剂,探索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工程造价条件下对低温期及平常期水处理均有效的工艺,是低温低浊高色水源水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0.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空间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脆弱性是制约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5—2018年黄河流域7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指数,并依据自然断点法将评价结果分为极度脆弱、重度脆弱、中度脆弱、轻度脆弱、微度脆弱五类。进一步通过空间相关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黄河流域202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黄河上、中、下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别表现“低—中—高”的分布特征,且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趋势存在区别:上游虽差异较大但波动相似,中游波动方向相反,下游在2016年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存在空间相关性,上游呈现低—低聚集,下游呈现高—高聚集,中游空间相关性不显著。(3)预测2025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重度脆弱有所扩张,下游地区极度脆弱向中心区域明显收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并非某一流域单独能够完成的,黄河上、中、下游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定与之相适宜、符合整体发展需要的治理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