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577篇
基础理论   166篇
污染及防治   130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陈建  王朋  曹艳贝  郭秉林  张迪 《环境化学》2016,35(7):1461-1467
本研究考察了卡马西平(CBZ)在9种不同条件(裂解温度200、300、500℃,无酸,HCI和HCI-HF)处理的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分别应用拟一级、拟二级和双室一级3种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提供了更精确的描述.裂解温度和酸处理对CBZ的吸附动力学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酸洗导致矿物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矿物对生物炭吸附CBZ的快室吸附单元起主要作用,生物炭内部的芳香环随生物炭的升高而更加致密,生物炭内部的芳香环结构主要贡献于慢室吸附单元.生物炭的矿物组分一方面屏蔽了有机质上的一些吸附点位,另一方面矿物自身可以有效地吸附污染物,酸洗去矿物对生物炭吸附污染物的表观影响可能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2.
郭惠莹  梁妮  周丹丹  刘洋  吴敏  潘波 《环境化学》2017,36(3):564-571
天然有机质(NOM)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无机矿物对有机碳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以Fe2O3(纳米和微米颗粒)和高岭土为吸附剂,探讨复杂多组分NOM模型化合物(单宁酸、没食子酸、富马酸钠和油酸钠)在无机矿物表面的吸附稳定机理.结果表明,4种不同性质的模型化合物在矿物表面均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吸附.纳米氧化铁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有利于其对模型化合物的吸附,但是其比表面积的有效性最低,显示其极大的吸附潜力.不管是芳香性还是脂肪性化学物质,大分子模型化合物的吸附显著高于小分子模型化合物,说明NOM的模型化合物中大分子组分更倾向于吸附在无机矿物表面,这一现象提示NOM在无机矿物表面发生选择性吸附时,有可能优先吸附大分子组分.  相似文献   
153.
为对鄱阳湖流域的天然劣质地下水进行锰富集研究,对在该流域收集的243组地下水监测数据,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地下水中锰的分布特征及富集原理,并结合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地下水中锰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和Cl-Ca·Mg型;(2)约有38.2%的区域地下水中锰浓度为0.1~0.4 mg·L-1,34.7%的区域锰浓度>0.4 mg·L-1;高浓度锰在山地丘陵和平原区域均有分布,分别受到氧化还原环境控制;(3)鄱阳湖流域范围内高锰地下水分布较为广泛,但对所有成人和绝大部分儿童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绝大部分区域无需进行额外管控。该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的水源地选取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4.
赵玲  彭平安  黄伟林 《生态环境》2005,14(2):195-198
研究了在二氧化锰催化引起的五氯酚的转化反应中,腐殖质前身化合物的加入对五氯酚去除率的影响,并以p-coumaricacid为代表研究了体系pH值、反应时间、二氧化锰的质量浓度以及腐殖质前生物的浓度和分子结构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pH值范围是4~4.70,去除率在80%左右。五氯酚在24h内去除速率较快,去除率达到75%左右;反应到168h,去除速率趋于0,去除率达到80%左右。相同条件下,无p-coumaricacid的对照体系中,对应的反应时间内去除率仅分别为20%和25%左右。五氯酚的去除率还随二氧化锰质量浓度和p-coumaricaci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二氧化锰的质量浓度由0增加到100g·L-1时,去除率由0增大为95%;而当p-coumaricacid的浓度由0增加到1mmol·L-1时,去除率由25%增大到100%左右。此外,不同腐殖质前身物的分子结构和浓度对去除率分别起到了提高、不明显改变和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5.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和海岸工程中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建筑材料。将矿物掺合料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加入混凝土中,既能废物利用提高环境效益,还可以提升混凝土的部分性能。为准确评估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安全性、耐久性和环境友好性,提出了一种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估(LCA)理论,通过实景数据与资料调研建立了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矸石粉、赤泥、玻璃粉5种矿物掺合料的环境影响清单和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对于7种环境影响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社会支付意愿法(WTP),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为框架,将不同环境影响指标统一货币化,并结合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指标提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性能与环境效益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发展环境友好高性能混凝土提供定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56.
三峡库区滑坡地带岩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库区组成滑坡岩层的主要岩石——泥质岩、灰岩、砂岩,通过显微镜观察、X射线分析显微镜的定量分析及室内岩石力学强度试验,对各岩石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显微镜及X射线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风化较弱的泥质岩基本上含有石英与钙质矿物,后者由于易溶于水而导致岩石的孔隙率增加。孔隙的一部分连接形成了裂缝, 从而使岩石的强度下降。各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砂岩的强度最高,发生了风化的泥质砂岩的强度最低。在饱和状态下紫红色泥岩及风化了的泥质砂岩的单轴压缩强度降低最显著,比自然干燥状态下降低了大约50%, 推测是受粘土矿物含量的影响。所有岩石都表现出在峰值强度之前应力与应变几乎呈线性关系,而峰值强度之后应力急剧下降的脆性特征。这种在饱和状态下岩石强度大幅度下降与脆性特征表明在治理滑坡时需要采取十分周密及复杂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7.
本文以棉花为模板,浸渍醋酸锰溶液进而再煅烧的方法制备出具有棉花生物遗态的氧化锰.以氧化锰为基底,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氧化锰基镁铝水滑石.利用热重差热(TG-DTA)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将所得样品在500℃下煅烧,研究所得氧化物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对吸附剂用量、初始浓度、温度、时间等对吸附有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5℃下,50 mg生物遗态氧化锰基镁铝氧化物吸附浓度为50 mg·L-1的铅离子溶液,去除率可达99%以上,吸附可在120 min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符合D-R模型,吸附属于物理吸附,且升温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158.
研究纳米二氧化锰(nano-MnO2)暴露后SD大鼠的神经毒性,以及对脉络丛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气管内注入法对大鼠进行染毒。低、高剂量组染毒剂量为200 mg·kg-1和400 mg·kg-1(以体质量计)的nano-MnO2悬浊液,对照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每周染毒一次,连续染毒12周。染毒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测试;取大鼠脉络丛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固定脉络丛组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取脑组织进行电镜观察。热板仪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热痛反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旷场实验显示染毒后大鼠空间识别能力降低,兴奋性相对减弱;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经nano-MnO2染毒后大鼠脉络丛上皮细胞轮廓模糊,胞内空泡明显增多且变形加重,细胞连接疏松;脑皮质髓鞘受损;高通量测序结果中,KEGG代谢通路分析显示,在上调基因中,编码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Grm系列基因显著表达,提示nano-MnO2干扰脑内的谷氨酸代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在分子功能类别中有关金属离子跨膜转运的钙、钾电压门控通道等相关基因表达差异较明显。nano-MnO2染毒对SD大鼠脉络丛上皮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脉络丛转运活性。  相似文献   
159.
几种天然矿物去除苯酚效果及日光光解效应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红  汤鸿霄 《环境化学》1998,17(5):473-479
本文以四种天然矿物为受试矿物,评价了它们去除苯酚的效果,以及日光光解效应及温度、pH值、矿物浓度、苯酚初始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锰砂对苯酚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机制中日光光解效应约占6%左右.反应过程中有产物生成,溶液中有溶解Mn2+捡出,表明吸附后有降解趋势 高温、低pH值、高固相与苯酚的质量比有利于苯酚的去除.在所研究的时间段内,黄铁矿、尾矿砂、凹凸棒对苯酚去除均未见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0.
硫酸锰废渣浸出液对斑马鱼的毒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研究表明,堆积在湘西花垣河河岸的硫酸锰废渣含有多种重金属,可能是导致花垣河河水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了评价硫酸锰废渣的潜在生态风险和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本研究分析了硫酸锰废渣浸出液中的主要重金属成分,用漫出液对斑马鱼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观察在急性胁迫下斑马鱼的体征变化,测定了斑马鱼在亚致死浓度下的生化指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