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木耳菌糠生物炭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处理印染废水,以废弃木耳菌糠(AG)为原料,采用限氧热解法在350、550、750℃的温度下制备木耳菌糠生物炭(AGBC),处理含有孔雀石绿(MG)、番红花红T (ST)的有色废水.考察了不同初始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对AGBC吸附MG、ST的影响,讨论了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特性.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对吸附前后的菌糠生物炭进行表征,探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吸附剂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数量逐渐减少,而比表面积和芳香化程度逐渐增加.MG的平衡吸附量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而ST的平衡吸附量呈现相反趋势.AGBC对MG、ST的吸附分别在8h和4h基本达到平衡.AGBC对MG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对ST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与AG350和AG550相比,AG750对MG和ST的吸附量更高,经Langmuir模型拟合,其对MG和ST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249.79mg/g、3353.49mg/g.吸附机理表明,AGBC对MG的吸附主要为静电引力和π-π共轭作用,对ST的吸附主要为氢键作用、π-π共轭作用以及静电引力.说明AGBC对阳离子染料具有一定的吸附潜力,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完达山地区进行长期调查发展,该地区共有药用植物资源80科224种,并以植物分类学进行了统计,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的建议,为研究和合理利用完达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3.
The spent mushroom compost of Lentinus edodes was used as a biosorbent for adsorbing cadmium, lead and chromium from solutions under batch condi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Titration of the biomass revealed that it contained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functional groups.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 showed that the carboxyl, phosphoryl, phenolic groups were the main groups. The simulated values of pK, and molar quantity were 5.00 and 0.44 mmol/g, 7.32 and 1.38 mmol/g, 10.45 and 1.44 mmol/g, respectively. The biosorption ability increased with pH in acid condition. When 10 mg/L biomass dosage was added i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crement of metal uptake. The maximum uptake estimated with the Langmiur isotherm model were 833.33 mg/g for Cd( Ⅱ ), 1000.00 mg/g for Pb( Ⅱ ) and 44.44 mg/g for Cr( Ⅲ ), respectively. 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st potential sorption capacity was existed in the biomass for adsorbing these three kinds of metals studied.  相似文献   
24.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优势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突出,中药材资源丰富,具有很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种类多;产量大;多名优特种类。中药材生产对山区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中药材生产持 拟采取下列措施或途径;建设专门化生产基地;进行综合性经营;加强对野生资源保护性利用;加强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海桐花属药用植物13种1变种的民间疗效和生境分布;首次报道密脉海桐为四川省分布新记录,并列有四川海桐花属药用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6.
麦饭石对Pb2+离子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夏畅斌 《环境化学》2000,19(5):436-440
本文研究了水溶液中麦饭石对Pb^2+离子去除的反应动力学,考察了MFS粒度、溶液PH值和铅离子的初始浓度对吸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MFS对Pb^2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PH值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Pb^2+离子吸附的最初速率与浓度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离子交换和表面络合反应是主要吸附形式。  相似文献   
27.
为解决污泥的处理处置难题,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污泥中添加蘑菇渣、微生物发酵菌和生物质炭等辅料,进行共堆肥试验,设置T1(不添加辅料)、T2(添加30%的园林枯枝)、T3(添加20%的园林枯枝、9.9%的蘑菇渣和0.1%的微生物发酵菌)、T4(添加20%的园林枯枝和10%的生物质炭),以及T5(添加20%的园林枯枝、4.9%的蘑菇渣、0.1%的微生物发酵菌和5%的酸化生物质炭)5个好氧堆肥处理,考察各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肥料的理化特性以及GI(发芽指数).结果显示:①T5处理的效果最好,堆肥至第3天,堆体温度达到70.5℃,并且温度不低于50℃的时间达到19 d. ②T5处理肥料的w(TKN)(TKN为总凯氏氮)、w(TP)和w(TK)均最高,分别达到3.88、0.64和1.10 g/kg,远高于其他4个处理;产品的GI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长,达到183%. ③T5处理的NH3排放最少,氮元素流失最低,能最大程度的转化成固化无机氮;残渣态重金属含量最高,不易浸出到环境中进入生态系统,生物毒性低.研究显示,蘑菇渣、微生物发酵菌和生物质炭能够促进污泥的腐熟,减少二次污染的产生,产品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8.
岭南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32科48属79种,论述了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药用部位、采收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9.
利用雄黄尾矿制备药用雄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比较现有提炼富集雄黄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雄黄尾矿制备药用雄黄的“湿法”工艺流程,并对其中的关键工艺-雄黄除杂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2mol/L,温度45℃,液固比2.5L:1kg,反应时间90min,研磨时间0.5h,在此条件下除杂,可制得符合药典要求和雄黄。  相似文献   
30.
The Indian desert, the Thar Desert, has its own importance an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with respect to endemic and medicinal plants. Forty-five plant species are considered to be rare and/or endangered. The desert has a large number of plant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and medicinal use. The Thar Desert is thickly populated in comparison to other hot deserts of the world. 17.44 million people and 23.33 million livestock are recorded from the region. These populations exert pressure on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Thar Desert causing a lack of sustainability and necessitat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