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5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10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0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103篇 |
综合类 | 276篇 |
基础理论 | 62篇 |
污染及防治 | 51篇 |
评价与监测 | 28篇 |
社会与环境 | 35篇 |
灾害及防治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51.
为提高我国城市燃气风险管理水平,帮助风险管理者科学地分配维护资源,探讨提出了我国城市燃气事故生命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采用AIR指标法确定了个人风险可接受标准范围为(2.397 3×10-7,4.794 7×10-7);运用F-N曲线法结合ALARP原则,确定了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最大可接受风险的截距为4.794 7×10-7,可忽略风险的截距为4.794 7×10-8;利用生活质量指数推导模型,计算了达到城市燃气事故可忽略风险水平的最优安全投入成本;基于风险动态原则,分析提出了风险可接受标准的更新办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低于煤矿、大坝、化工等危险行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虽然我国城市燃气事故死亡率逐年降低,但要达到可忽略的风险水平,每年还需大量安全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52.
为了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煤孔隙结构变化对瓦斯吸附特性的影响,选取九里山矿无烟煤,在压力为7 MPa、温度为40~130℃的条件下进行等温吸附实验和压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对甲烷的等温吸附曲线在该压力、温度条件下符合Ⅰ型吸附曲线特性,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在压力7 MPa和温度130℃条件下,煤样的孔隙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煤的比表面积增大、累计孔体积降低,可见孔及裂隙的数量比例增高,加强了煤样孔隙之间的连通度,导致原本吸附在煤样表面的甲烷分子大量解吸;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不断增高,煤的极限吸附量逐渐减小,其主要原因是样品孔隙结构的破坏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53.
54.
福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选取福州市1990年-2008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运用EXCEL软件,分析福州市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模拟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之间动态回归模型.通过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发现,福州市污染排放量并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模型。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正“U”型。工业废气排放量与工业固废产生量呈现倒“U”型的左侧部分,转折点尚未出现。环境质量并非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高,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政策实施以及工业化进程等因素是决定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5.
George William Kajjumb Rachael E. Bokot Matias Attene-Ramos Erica J. Marti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2,34(7):295-304
In the race to deliver clean water to communities through potable water reuse, disinfection and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are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fundamental factors. There are over 700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in water; evaluating each compound is practically impossible and very time consuming. A bioanalytical approach could be an answer to this challenge. In this work, the response of four major classes of DBPs towar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ΔΨm) and cytoplasmic adenosine triphosphate (C-ATP) was investigated with human carcinoma (HepG2) cells. Within 90 min of cell exposure, only the haloacetic acid (HAA) mixture caused a cytotoxic response as measured by C-ATP. All four groups (haloacetonitriles (HANs), trihalomethanes (THMs), nitrosamines (NOAs), and HAAs) responded well to ΔΨm, R2 > 0.70. Based on the half-maximum concentration that evoked a 50% response in ΔΨm, the response gradient was HANs >> HAAs ∼ THM > NOAs. The inhibition of the ΔΨm by HANs is driven by dibromoacetonitrile (DBAN), while dichloroacetonitrile (DCAN) did not cause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ΔΨm at less than 2000 µM. A mixture of HANs exhibited an antagonistic behavior on the ΔΨm compared to individual compounds. If water samples are concentrated to increase HAN concentrations, especially DBAN, then ΔΨm could be used as a biomonitoring tool for DBP toxicity. 相似文献
56.
57.
58.
太湖春季和秋季蓝藻光合作用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hyto-PAM浮游植物分析仪测定太湖蓝藻光合作用活性的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太湖蓝藻光合活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春季蓝藻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 (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之比)和实际光量子产量Fv'/Fm'分别在0.35~0.49和0.16~0.29之间,秋季蓝藻分别在 0.33~0.53和0.21~0.43之间,太湖秋季蓝藻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和实际光合作用能力大于春季蓝藻.春季和秋季蓝藻的非光化学淬灭NPQ(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分别在0.012~0.17和0.035~0.26之间,秋季蓝藻的NPQ高于春季蓝藻,说明秋季蓝藻的自我保护能力高于春季蓝藻.快速光响应曲线(Rapid light curve, RLC)的特征参数表明春季蓝藻的光能利用效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光饱和强度点高于秋季蓝藻;从空间分布来看,蓝藻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实际光合作用能力和光合作用效率在营养水平低和有水草分布的湖区相对较低,富营养化水平高的湖区则相对较高.因此,降低太湖营养盐浓度,恢复水生植物,能够抑制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和生长,从而降低蓝藻水华强度. 相似文献
59.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贵州黄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能够影响土壤的持水性能,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中养分的保持有着重要意义。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是表征土壤持水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压力膜法测定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的黄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结合van Genuchten模型对实测结果进行拟合,推导水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0、5%、10%),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增加,凋萎含水量降低,土壤有效含水量增加。生物炭添加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增强水分的可利用性。同时,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结果同实测值高度相似,可以用作预测生物炭改良土壤的水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热力管加热桥面抗冰融冰对于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制作了尺寸为600 mm×600 mm×380 mm的桥梁试件,在人工环境室对热力管融冰进行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试件上表面温升速率和融冰时间取决于热力管间距、隔热层、风速、环境温度和热力管外表面温度。在相同工况条件下,100 mm间距的热力管融冰能力要大于150 mm间距的热力管,无隔热层时,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3.4%,融冰时间为211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8.3%,融冰时间为271 min。在热力管层下面铺设厚度为2 mm、导热系数为0.062 W/(m· K)的隔热材料后,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46.9%,融冰时间为175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51.9%,融冰时间为161 min。热力管层铺设隔热材料可有效阻止热量向下传递,从而缩短融冰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