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44篇 |
免费 | 733篇 |
国内免费 | 118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85篇 |
废物处理 | 263篇 |
环保管理 | 904篇 |
综合类 | 3819篇 |
基础理论 | 719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759篇 |
评价与监测 | 806篇 |
社会与环境 | 352篇 |
灾害及防治 | 3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246篇 |
2021年 | 290篇 |
2020年 | 246篇 |
2019年 | 222篇 |
2018年 | 218篇 |
2017年 | 301篇 |
2016年 | 379篇 |
2015年 | 343篇 |
2014年 | 384篇 |
2013年 | 533篇 |
2012年 | 595篇 |
2011年 | 629篇 |
2010年 | 436篇 |
2009年 | 425篇 |
2008年 | 348篇 |
2007年 | 503篇 |
2006年 | 466篇 |
2005年 | 385篇 |
2004年 | 321篇 |
2003年 | 305篇 |
2002年 | 232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77篇 |
1999年 | 153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3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51.
环境空气SO2采样由每天采样3次,每次采样30分钟的瞬时采样变成24小时的连续采样,其测定浓度都降低了。其原因主要有,监测点位重新布设后,有些采样点位向郊区转移、进气管接胶管采样、进气管有水、采样流量变小及延迟化验分析等,都影响采样结果。 相似文献
252.
颜世山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7,7(4):24-25
分析了气体脱硫装置胺液系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危害,通过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材质升级、在线净化复活、停工清扫塔器和新脱硫剂补充置换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3.
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污水中的五氯苯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污水中五氯苯酚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污水的pH值为4,流速控制在4mL/L以内,C18固相萃取柱对五氯苯酚有良好的吸附保留性能,以2mL的甲醇洗脱,洗脱效率在85%~95%之间。与传统的液液萃取相比,固相萃取的优势在于操作时间缩短、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254.
苯并[a]芘(B[a]P)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化学致癌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卫生学中一般以它作为多环芳烃类致癌物的代表物.详细介绍了B[a]P的来源、理化性质、检测方法、毒性、致毒机理以及降解特性等方面最近的研究进展.展望了B[a]P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5.
256.
比重计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比重计法的原理和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0个土样的颗粒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确定出土壤的质地名称。 相似文献
257.
258.
规划环评中景观非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景观概念作为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点,研究了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内涵及其评价技术理论框架,从景观功能中提炼出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初步完成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技术体系设计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中现状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影响预测的科学性.以人感尺度下的评价对象——景观单元概念为创新点,该评价体系补充并完善了现有景观评价体系的技术链条,在保证评价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并规范了评价工作流程.该评价体系沿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所广泛采用的现状评价、影响源分析、影响预测评价及措施建议的技术思路,基本能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环评为例,验证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我国规划环评在景观评价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59.
260.
V. Sivakumar V. Ravi Verma P.G. Rao G. Swaminatha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8):1813-1818
Focus on eco-friendly processing techniques makes vegetable tanning a viable option in leather processing and establishes the subsequent need for the more efficient methods of extraction in tannin manufactur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has been tried in the extraction of tannins from myrobalan nu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to perform the extraction under milder process conditions and to reduce the process time.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ultrasonic output power, time and temperature has been studied. Scale-up trials and the use of ultrasound in pulse mode have also been attemp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hree- to fivefold improvement is possible with ultrasonic output from 20 to 100 W. Extraction efficiency has been calculated from the maximum extractable materials from myrobalan nuts. Extraction efficiency is found to be 90% for ultrasound, 100 W without external heating as compared to 77% for control process at 70 °C for 4 h. Therefore, ultrasound could be employed even dispensing with provision for temperature controls. The use of ultrasound in pulse mode offered 70%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continuous mode. Scale-up trial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n optimum ultrasonic output power depending on the amount of nuts used, to achieve better extraction efficiency. The effectiveness of ultrasonically extracted tannin solution has also been tested in the tanning process for its applicability. The degree of tanning efficacy has been assessed by shrinkag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ltrasonically extracted tannin solution is suitable for tanning process. Therefor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in tannin extract manufacture is a viable option with added advantag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