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92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Fas/FasL途径在氟暴露致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含20、40、80、160mg/L NaF培养液处理PC12细胞.结果表明,所有剂量NaF处理12、24、36、48h,PC12细胞活性升高;上述不同剂量NaF处理24h后,与对照组比,PC12细胞的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率、细胞内Fas/FasL信号转导通路Fas和FasL、Caspase8、FADD、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显著上升(P < 0.05),而Bid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且呈氟暴露剂量依赖性.结果提示Fas/FasL途径在氟暴露致PC12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其中FADD可能是Fas/FasL凋亡途径中的重要靶分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阿拉伯半岛地面90个气象站20年沙尘天气、AI指数及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气象条件分析,确定该区域沙尘天气的发生规律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永久多尘地区是半岛扬沙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从2月开始扩张,并在6月达到最大.浮尘的时空分布与扬沙类似,但还存在希贾兹山脉北部和波斯湾沿岸的高值中心,3月与永久多尘地区的高值区连成一片,6~7月达到最大,然后开始收缩并分裂成几个小中心.AI指数存在一个像倒箭头的相对高值中心,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分布,强度和范围在6月最大.10~4月和5~9月半岛分别盛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风向,它们将沙尘远程传输到下游地区.天气学分析表明,冷锋入侵半岛使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快速锲入暖空气之下,是导致沙尘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半岛存在3类传输路径,其重要性依次为西北方向撒哈拉沙漠的远程传输、反气旋风场将来自伊拉克或伊朗的沙尘远程传输和本地的沙尘源传输.  相似文献   
3.
乙醇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路径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超临界水氧化法 (SCWO)处理乙醇废水过程的反应路径和动力学 .乙醇SCWO反应的最终产物为CO2 ,CO是此过程的中间产物 .以幂指数方程描述乙醇SCWO反应动力学 ,得到对于乙醇的反应级数为 1,对氧气的反应级数为 0 .求出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 3 5 1× 10 5J·mol-1和 7 74× 10 2 1s-1.方程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 ,误差基本在 10 %以内  相似文献   
4.
假单胞菌N7的萘降解特性及其降解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HPLC和UV分析技术,以萘为代表性多环芳烃污染物,研究了假单胞菌N7对水中萘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营养盐、微量元素的添加可使萘的降解率提高23.65%;溶解氧高于4.3 mg/L时萘降解率达95.66%并趋于稳定;随萘浓度增加降解率逐渐下降;在中性和弱碱性环境下,降解效果较好,萘降解率均在82.88%以上.在30℃、转速为165 r/min的摇床中处理pH7.5、萘浓度为100 mg/L的水样72 h,其最大降解率为95.66%.通过检测菌株N7处理含不同底物水样时其吸光度、pH和底物的变化情况,证实菌株N7亦能降解甲苯、二甲苯、苯酚、2,4-二硝基苯酚、苯甲酸、1-萘酚和水杨酸,并以其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生长繁殖,表明该菌株能适应环境中芳烃类物质种类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降解多样性.经UV-Vis和GC-MS分析各降解阶段的中间产物,初步确定了该菌对萘的降解途径:一条是邻苯二甲酸途径;另一条是水杨酸途径,萘先被氧化为1,2-二羟基萘,再开环生成水杨酸、邻苯二酚和2-羟基粘康酸半醛,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TCA).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PAHs)因其具有"三致"作用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微生物降解是多环芳烃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的菌株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本文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多环芳烃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到1株以芘为唯一碳源的菌株LX2,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LX2属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X2).菌株在含芘浓度为50 mg·L-1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1 d对芘的降解效率达32.1%.经GC-MS分析发现,Pseudomonas sp.LX2降解芘的中间代谢产物主要有4,5-二氢芘、2''-羟基苯丙酮、苯酚、原儿茶酚.基于鉴定的代谢产物得出芘通过"萘"和"邻苯二甲酸"两种不同的途径被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X2)降解.  相似文献   
6.
兰州冬季大气污染来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WRF(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驱动HYSPLIT_4.9(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轨迹模式),结合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和CWT(权重浓度轨迹分析)模拟研究复杂地形下兰州城市尺度大气污染物局地输送特征、潜在源区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2002—2008年影响兰州城区冬季12月空气质量的轨迹可分为5类,输送类型可分为城区内输送和城区外输送. 第1、3类轨迹出现频率均大于20%且污染轨迹出现频率均大于38%,是污染物的主要输送路径,对应潜在源区为兰州城关区东北部和榆中县东部,这2个源区对ρ(PM10)的影响最大,对ρ(SO2)的影响最小,对ρ(PM10)、ρ(SO2)和ρ(NO2)的贡献分别超过200、80和60 μg/m3. 来自榆中县的第4类轨迹和兰州西固区的第5类轨迹易造成大气重污染,而来自皋兰县的第2类轨迹属于清洁轨迹. 兰州冬季污染既受局地输送的影响,也与地面天气形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流域氮素主要输出途径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流域农业面源输出氮素是湖泊流域水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同流域间地形、水文、植被覆盖等因子的差异及气象条件的变化,造成氮的输出途径具有流域异质性及时间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高原湖泊典型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基于2011-06~2013-05期间径流水量、水质高频监测数据,应用基流分割的方法,通过分析流域产流与氮素输出途径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流域氮素输出的主要途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流是高原湖泊流域水量输出的主要形式和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基流输出水量及总氮负荷分别占流域总输出水量的80. 0%和流域总氮输负荷的71. 1%;降雨显著增加了流域水量和总氮负荷的输出量,同时改变了总氮的输出途径;降雨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进而使流域输出水量和总氮输出负荷中地表径流途径的比重升高;当地表径流占流域输出水量的比重约达40%以上时,流域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由基流转变为地表径流;监测周期内,地表径流输出的总氮负荷占流域总输出负荷的比重最高达65. 6%.  相似文献   
8.
硫酸盐还原过程中乙酸型代谢方式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产酸脱硫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的连续流试验,考察了不同试验阶段硫酸盐去除率和产气量稳定期,液相末端产物中挥发酸组成的变化、乙酸的分布特征、微生物种群组成和种群间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阶段液相末端产物中乙酸的分布比例高达50%~82%,微生物群体呈现特定的乙酸型代谢方式.乙酸型代谢方式本质上是产酸相反应器处理硫酸盐废水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SRB)与产酸菌(AB)建立起生物链式协同代谢关系,并通过非完全氧化型方式分解有机物,从而在末端产物中积累大量乙酸.乙酸型代谢方式的形成取决于利用乙酸的硫酸盐还原菌(ASRB)的竞争能力和它对乙酸的利用能力.乙酸型代谢方式可以为后续产甲烷相反应器提供适宜的底物,对提高硫酸盐废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异生型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多种毒害作用的难降解污染物,因此利用微生物资源降解异生型化合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异生型化合物微生物降解途径及调控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功能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Introduction Soil dust derived from the w ind erosion process in arid and sem i-arid region is an im portant factor on the clim ate forcing(Tegen etal., 1996; Sokolik and Toon, 1996). D esert regions in East A sia w ere considered as the m ajor sources f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