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8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Ras基因是一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的原癌基因,在多种细胞生命活动中起到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骨架构建等重要作用。本文克隆了稀有鮈鲫Ras信号通路相关的k-ras、n-ras、pik3cd、pin1和raf1基因的部分c DNA片段,并分析了其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k-ras的氨基酸序列与鲤鱼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n-ras、pik3cd、pin1和raf1的氨基酸序列均与斑马鱼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87%、96%和97%,结果表明稀有鮈鲫与鲤鱼、斑马鱼的亲缘关系较近。组织表达分析表明,k-ras、n-ras、pik3cd、pin1和raf1基因在肝脏、鳃、肾脏、脑和性腺等组织中具有表达差异性。本文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鱼类致癌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2.
研究了过碳酸钠(SPC)在Fe~(2+)催化作用下对磺胺二甲嘧啶(SMT)的降解作用,探究了Fe~(2+)和SPC的初始浓度及溶液初始p H对Fe~(2+)/SPC体系降解磺胺二甲嘧啶的影响,分析了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并采用HPLC-MS/MS技术鉴定其降解的主要产物并提出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适当提高Fe~(2+)与SPC初始浓度可以提高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率,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反而会抑制其降解,实验中Fe~(2+)/SPC/SMT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5∶10∶1,此时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率可以达到84%;溶液初始p H的提高会抑制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但抑制幅度不大,即使在偏碱性条件下仍能达到75%的降解率;Fe~(2+)/SPC体系中主要活性物种是HO·;磺胺二甲嘧啶可能的降解途径有3种,主要包括苯环相连N原子的羟基化、磺酰胺键[S—N]的断裂及分子间重排脱SO2.  相似文献   
213.
214.
Abstract

Sheep metabolized a single oral dose of 2‐chloro‐N‐isopro‐pylacetanilide (propachlor) to four urinary metabolites. These were 2‐(S‐cysteinyl)‐N‐isopropylacetanilide and 2‐[S‐(N‐acetyl) cysteinyl]‐N‐isopropylacetanilide and the glucuronide conjugates of 4'‐hydroxy‐N‐isopropyl‐2‐methylsulfonylacetanilide and N‐(1‐hydroxyisopropyl)‐2‐methylsulfonylacetanilide. Residues (ppb equivalents of propachlor) from [14C]‐propachlor in the milk from a goat given daily oral doses (1.3 mg of propachlor three times daily for 15 days) plateaued at about 2 to 4 ppb equivalents of propachlor. In goat tissue, residues ranged from 1 ppb (fat) to 20 ppb (liver). Fecal and tissue metabolites were not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215.
Dimethyl 4,4′ -(O-phenylene)bis(3-thioallophanate), commonly known as methyl thiophanate (MT), is a systemic fungicide and suspected carcinogen to humans. In this study, the oxidative potential of this category-III acute toxicant has been ascertained based on its capacity of induc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promutagenic 8-oxo-7,8-dihydro-2′ -deoxyguanosine (8-oxodG) adducts in DNA. The discernible MT dose-dependent reduction i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a cationic dye rhodamine (Rh-123) in human lymphocytes and increase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2′,7′-Dichlorodihydro fluorescein diacetate (DCFH-DA) treated cells signifies decrease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Δ Ψ m) due to intracellular ROS generation. The 32P-post-labeling assay demonstrated the MT-induced 8-oxodG adduct formation in calf thymus DNA. Thus, it is concluded that MT, as a potent oxidative stressor, produces ROS leading to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oxidative DNA damage and mutagenesis.  相似文献   
216.
IntroductionNitrobenzene (NB) was mainly used in theproduction of aniline, also used as a solvent inpetroleum refining, as well as used in the manufactureof othe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as dinitrobenzenes,dichloroanilines and acetaminophen (WHO, 2003).Nit…  相似文献   
217.
难生化降解芳香化合物废水的电催化处理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经氟树脂改性的β-PbO2电极作为新型阳极,对几种含典型难生化降解芳香化合物,苯胺、氯苯、对氯苯酚、对硝基酚的模拟废水进行了电催化降解.结果表明,在0.25A的电流下处理2h,目标有机物去除率达到75%~100%,COD去除率为20%~55%.处理效果:苯胺>氯苯>对氯苯酚>对硝基酚.较高的电流和有机物初始浓度更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检测到了降解的共同中间产物对苯醌、反丁烯二酸、草酸,提出了芳香有机物电催化降解反应的共同历程.  相似文献   
218.
研究了1株能快速降解疏水性化合物的铜绿假单胞菌NY3对菲的降解机理。GC-MS分析表明,该菌代谢菲的各个阶段,能够被检测到的主要酸性产物有1-羟基-2-萘甲酸、α-萘酚、邻羟基苯基羰基乙酸、水杨酸、苯甲酸等。铜绿假单胞菌NY3经过一系列氧化代谢将菲转化为1-羟基-2-萘甲酸,进一步反应生成α-萘酚。由菲到1-羟基-2-萘甲酸,未检测到其他产物,说明该阶段产物被继续代谢的速度快,产物含量低不易积累。1-羟基-2-萘甲酸为体系中积累的唯一的主要代谢产物。尽管继续代谢速度慢,但它可以按照α-萘酚、邻羟基苯基羰基乙酸、水杨酸、苯甲酸途径被继续转化。NY3降解菲的代谢产物中未检测到二羟基萘、苯二酚等多羟基化合物,但羟基和羧基处于邻位的化合物,如1-羟基-2-萘甲酸和水杨酸有非常明显积累的趋势,α-萘酚和苯甲酸积累速度次之。  相似文献   
219.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长期保藏及快速活性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冬  刘名扬  张杰  曾辉平 《环境科学》2021,42(6):2957-2965
在4℃且无基质的条件下,将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保藏230 d之后进行活性恢复,探究添加葡萄糖和丙酸钠两种有机碳源对于快速活性恢复的影响.经过230 d的长期保藏,厌氧氨氧化菌活性为0.013 g·(g·d)-1,仅为保藏前的6.02%,且平均粒径为135.05 μm,骤降至原来的38.23%,污泥解体、颜色发黑.在活性恢复阶段,R2和R3反应器分别添加葡萄糖和丙酸钠作为有机碳源,恢复结果显示,经过15 d的恢复,R1、R2和R3反应器的PN含量分别达到了126.30、188.86和168.82 mg·g-1,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均有所提升,分别达到了0.145、0.185和0.126 g·(g·d)-1,其中,添加葡萄糖作为有机碳源的R2反应器厌氧氨氧化菌活性最高,恢复到了保藏前的85.65%,且总氮去除率达到81.61%.第20d时,R1、R2和R3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别为289.81、359.66和314.37 μm,表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长期保藏不是无法克服的难题,且在恢复阶段添加葡萄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EPS含量,促进颗粒生长和黏附,而且丰富了厌氧氨氧化的反应途径,使其在恢复阶段与其他细菌的底物竞争中占据优势,更快地恢复活性.  相似文献   
220.
环境污染物增加癌症死亡率的潜在机理研究尚需开展。选择与癌症致死显著相关的林丹作为目标物质,将黑腹果蝇作为受试生物进行暴露,对1 000μg·L~(-1)和对照组的果蝇样本进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发现参与调控癌症细胞迁移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的MEKK和p38α、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中的ATF4、Ire1、PERK和XBP1等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显著下调(P0.05)。通过肿瘤迁移品系果蝇统计林丹暴露下肿瘤细胞迁移率,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迁移率随林丹浓度升高而增加,1 000μg·L~(-1)林丹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果蝇肿瘤细胞迁移率分别为69.2%和45.9%,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的RNA测序结果表明,高浓度暴露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380个基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含169个上调基因和211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主要涉及水解酶催化活性(42个基因)、神经系统(20)、对化学刺激的感知(6)和线粒体(5)。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表明林丹的暴露主要改变蛋白水解过程(83个基因)、胞外区域(84)和催化活性(311),其对应的平均富集因子分别为1.59、1.52和1.24(P0.001)。差异基因的表达解释了林丹的暴露不仅致使线粒体功能障碍,而且影响蛋白水解酶活性,加速胞外基质降解,为肿瘤细胞迁移供能并提供微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