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77篇 |
免费 | 644篇 |
国内免费 | 31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1篇 |
废物处理 | 287篇 |
环保管理 | 480篇 |
综合类 | 4634篇 |
基础理论 | 776篇 |
环境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1426篇 |
评价与监测 | 148篇 |
社会与环境 | 378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248篇 |
2022年 | 335篇 |
2021年 | 285篇 |
2020年 | 253篇 |
2019年 | 293篇 |
2018年 | 297篇 |
2017年 | 379篇 |
2016年 | 455篇 |
2015年 | 433篇 |
2014年 | 427篇 |
2013年 | 621篇 |
2012年 | 646篇 |
2011年 | 586篇 |
2010年 | 399篇 |
2009年 | 368篇 |
2008年 | 296篇 |
2007年 | 345篇 |
2006年 | 378篇 |
2005年 | 225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碳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建立了七个区域性碳市场。研究中国碳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有助于发现在碳市场运行初期起价格引导作用的区域市场,为其它地区碳市场的发展和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提供建议。本文选择广东、湖北和深圳三个交易量最大的区域碳市场为样本,利用多元GARCH(1,1)-BEKK模型,检验其波动溢出效应。为了消除履约期的影响,本文根据履约期将样本划分为阶段一(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和阶段二(2015年7月1日—2016年7月19日),分阶段进行了检验,并从市场有效性的视角解释了检验结果。波动溢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阶段一内,广东碳市场对湖北碳市场、湖北碳市场对深圳碳市场、深圳碳市场对广东碳市场分别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在阶段二内,只存在深圳碳市场对广东碳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在整个样本期内,只存在深圳碳市场对广东碳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基于方差比的市场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阶段一、阶段二或整个样本期,三个碳市场均没有达到弱式有效。本文进一步在多重分形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多重分形谱宽度,比较了三个碳市场的非有效性程度,结果显示:在阶段一、阶段二和整个样本期,三个碳市场有效性大小关系分别为:湖北广东深圳、深圳湖北广东、广东深圳湖北。可见,三个碳市场早期的波动溢出效应不完全符合市场有效性大小关系,而较晚期的波动溢出效应符合市场有效性大小关系,这证明了中国碳市场在阶段二相比阶段一更为成熟。本文最后对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2.
环境分权、市场分割与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着庞大的环境管理队伍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高度一体化的国内市场将深刻改变碳排放格局,然而,已有研究对于这些影响碳排放的体制性因素既缺乏足够的理论分析也缺乏实证检验。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进一步地,本文以环境管理人员在不同层级政府的配置衡量环境分权度,以相对价格法衡量市场分割程度,基于1995-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实证层面检验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都显著地加剧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分权的环境管理体制安排扭曲了激励,无法对碳排放形成真实有效的约束,而市场分割则恶化了碳排放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同时,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作用上存在互补效应,即环境分权程度越高,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越大,反之,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也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一对互补的策略行为,在环境分权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的能力越强,而在市场分割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争取环境事务管理权的动力越强。因此,在既定的碳排放约束下,中央政府一方面需要适度集中环境事务管理权限,进一步优化环境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队伍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配置,提高对碳排放的管控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打通省际壁垒,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碳排放的区域配置,提高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43.
The only joint effort area of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resid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henzhen City in China’s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TS) pilots, which characterize the national carbon ETS plots. The present study on the operating experience from this area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national carbon ET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key elements show many differences in coverage, total allowance, allowance allocation, and MRV mechanism between Guangdong and Shenzhen carbon ET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the following explanation: (1)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TS (e.g. coverage, total quotas, the allocation, and MRV mechanism) depend on the loc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policy goals.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henzhen City result in different coverage, which then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other management elements. (2) The operating state of the carbon market is affected by overall design of carbon ETS: in the case of tighter total allowance, lower proportion of 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and harsher punishment, the carbon market is relatively active, which intends to produce carbon financial market. Based on deep analysis of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TS in Guangdong and Shenzhe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1) the allowance should be allocated freely at the beginning stage and then gradually transited to the voluntary paid auction; (2) the allowances assigned to companies shall be linked up with their energy-saving objectives; (3) the output fluctuations and economic influence on the allowance allocation should be properly handled to maintain the fairness and consistence of allowance allocation standards; (4) stable public expectation is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to maintain the regular operation of carbon ETS; (5) constrained carbon emission behavior outside ETS can contribute to social justice; and (6)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skills of relevant personnel in the enterprise and independent third party can enhance carbon emissions data reliability. 相似文献
44.
45.
新型悬浮填料澄清池中填料对澄清作用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可取代传统二沉池的新型悬浮填料澄清池技术的原理及关键参数,小试试验研究了填料对新型悬浮填料澄清池固液分离过程中附着污泥形成及其絮凝性能的影响,并对填料在澄清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泥水界面上升至填料区后,可以形成较悬浮污泥更加致密稳定的附着污泥区,并形成孔道流,强化了对混合液中污泥颗粒的絮凝效果;填料区可以捕捉去除从悬浮污泥区中“逃逸”的微小污泥絮体,并降低出水浊度,有效地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性。填料的存在发挥了强大的整流作用,降低了雷诺数Re,提高了弗汝德数Fr,从而改善了污泥絮凝的水力条件,提高了澄清能力。 相似文献
46.
污泥膨胀状态下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研究了丝状菌膨胀与非丝状菌膨胀2种典型污泥状态下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伴随丝状菌的大量增殖,原生动物总量相应减少,匍匐型纤毛虫及有壳类肉足虫数量迅速上升,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典型原生动物为斜管虫(Chilodonella sp.)、小轮毛虫(Trochilia minuta)以及匣壳虫(Centropyxis sp.);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对原生动物总量及种群结构影响较小,伴随粘性菌胶团的大量出现,各功能类群的比例变化较小,但原生动物总量持续增加,其中菌食性纤毛虫呈线性增加,典型原生动物为钟虫(Vorticella sp.)。 相似文献
47.
铁改性海泡石除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廉价海泡石, 用氯化铁对其改性。研究铁改性海泡石对锑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氯化铁浓度、吸附时间、初始锑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锑的吸附影响较大,溶液初始pH影响不明显。在初始锑浓度50 mg/L,pH 6.8,5%氯化铁改性海泡石投加量为2 g/L,吸附90 min, 温度35℃下,吸附量可达21.6 mg/g。海泡石对吸附锑具有缓冲特性,溶液的初始pH值在3.1~10.1范围时,吸附后溶液的最终pH值为8~8.5。IMS吸附锑是放热过程。改性后海泡石比表面积增大,表面羟基数量增加,导致其吸附能力增强。通过XRD谱图并未发现铁晶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48.
三氯生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已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的环境问题。采用碳纳米管(CNTs)对水溶液中的三氯生进行吸附处理,考察了碳纳米管粒径及用量、温度、pH、振荡时间等因素对三氯生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能快速吸附水中的三氯生,粒径较小的碳纳米管可获得较高的三氯生去除率;低温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pH在6.5~7.0时,三氯生的去除率可达97%。三氯生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可以很好地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49.
木棉基活性炭纤维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NH4)2HPO4化学活化法650℃时制备得到3种新型木棉基活性炭纤维,即只浸渍不预氧化方法处理的AK1(activated kapok),先浸渍后预氧化的AK-2和先预氧化后浸渍的AK-3。利用制备得到的活性炭纤维处理苯酚和亚甲基蓝的模拟废水,AK-2具有苯酚最大吸附量(137.00 mg/g),AK-1具有亚甲基蓝最大吸附量(274.11 mg/g)。吸附苯酚时,在静态平衡实验中,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在动力学实验中,更符合准一级反应。吸附亚甲基蓝时,在静态平衡实验中,AK-1更符合Langmuir模型,AK-2 、AK-3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在动力学实验中,更符合准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50.
DGGE、T-RFLP 、LH-PCR对两种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基于PCR扩增的分子生态技术DGGE、T-RFLP和LH-PCR,对2种典型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生活污泥、焦化污泥)进行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并以此比较3种技术的优劣,提出不同应用条件下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根据实验结果:DGGE得到的条带较多,但误差来源也最多;T-RFLP技术较为灵敏,但需要选择适当的内切酶,严格控制酶切条件,并且文库比对误差较大;而LH-PCR操作简单,结果稳定性较高。虽然目前尚无法判断3种方法的准确性,但LH-PCR在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中已显示出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