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1篇 |
免费 | 351篇 |
国内免费 | 110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11篇 |
废物处理 | 79篇 |
环保管理 | 583篇 |
综合类 | 1909篇 |
基础理论 | 368篇 |
污染及防治 | 405篇 |
评价与监测 | 169篇 |
社会与环境 | 76篇 |
灾害及防治 | 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148篇 |
2020年 | 140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112篇 |
2017年 | 169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02篇 |
2014年 | 201篇 |
2013年 | 269篇 |
2012年 | 254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5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197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地表水中11种酚类化合物的方法。水样经过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富集,以HLB柱为萃取柱,乙腈(含1%乙酸)为洗脱剂,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定量。该方法在0.5~5.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6~0.999 9,11种酚类化合物的纯水加标回收率为82.0%~111%,地表水加标回收率为98.5%~116%,精密度为3.58%~4.67%,检出限为1×10-4~5×10-4mg/L,该方法简单实用、准确可靠,可用于地表水中酚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02.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能很好地满足地表水、废水中吡啶的分析要求,具有前处理简单、对设备要求低、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且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为1.3%~4.1%,加标回收率为80.1%~99.7%,方法检出限为0.015 mg/L。 相似文献
103.
石英砂滤料表面润湿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对石英砂进行表面改性,以制备亲油疏水性滤料。研究得出,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偶联剂用量15%,反应温度90℃,搅拌时间15 min;硅烷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的最佳工艺条件均为:偶联剂用量15%,反应温度110℃,搅拌时间15 min。水对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滤料的润湿重量由改性前的1.5589 g降低到0.0282 g,水对硅烷偶联剂改性石英砂滤料的润湿重量降低到0.0607 g,水对铝酸酯改性石英砂滤料的润湿重量降低到0.2664 g。静态吸附实验表明,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石英砂滤料对油的吸附容量分别增加了33.67%、42.87%和22.30%。XPS和FT-IR分析表明,偶联剂均以化学键的方式包覆在石英砂滤料表面,结合稳定。 相似文献
104.
从高硫污染的活性污泥中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可以降解噻吩的菌株s_4,并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应用Design—Expert8.0.5b软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噻吩浓度、微生物浓度3个因素的组合对菌株s_4脱硫效果的影响,并拟合得到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最佳实验条件。拟合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27.46h,噻吩浓度为1.04%,微生物浓度4.04%时,预测噻吩降解率为14.8%,通过验证得最佳条件下的降解率为14.3%,与预测值相符。 相似文献
105.
106.
为了研究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基质复杂的环境样品中的土霉素的吸附分离效果,以应用最为广泛的土霉素(OTC)为研究对象,利用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双功能单体、在二氧化硅基质上制备了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吸附鸡粪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了研究。以聚合物的吸附容量和印迹因子为考核指标,对两种单体的投加比例和二氧化硅的用量进行了优化,确定其合成最佳条件:二氧化硅用量为15 mmol、单体总量一定时各物质的摩尔比为OTC:MAA:MMA:EGDMA=0.08:2.0:2.0:8.0。在此条件下合成的表面印迹聚合物对鸡粪基质中的OTC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9.67 mg/g,印迹因子4.69,可见该表面印迹聚合物对复杂环境样品中的OTC也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07.
响应面法优化甘蔗渣-污泥复合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污泥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以提升其实际应用价值,提出在污泥中掺杂甘蔗渣制备复合活性炭,并采用Plackett-Burman联用响应面法对影响复合活性炭碘值的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和甘蔗渣与污泥干重比为主要影响因素,对这3个因素进行Box-Behnken实验,经响应面优化得到影响碘值的二次响应曲面模型,模型显示热解温度与热解时间、热解温度与干重比的交互作用显著,并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热解温度550℃、热解时间30 min和干重比50%,此时复合活性炭碘值为814 mg/g,优于未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活性炭。通过比表面积、孔结构和碘值的测定以及元素和扫描电镜分析得出,甘蔗渣的掺杂提高了复合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体积、碘值及含碳量。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渣掺杂和制备条件优化是提高污泥活性炭吸附性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8.
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扩散器的改进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污水海洋处置工程进行了简单介绍 ,根据国内外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的设计经验 ,论述了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扩散器设计的一般准则 ;结合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白龙港排放口水较浅的特点 ,为了提高污水近区稀释度 ,根据物理模型试验 ,对扩散器的设计进行了改进 ,可为国内较浅水域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扩散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Sánchez-Camazano M Lorenzo LF Sánchez-Martín M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5,105(1-3):11-24
The inputs of atrazine and alachlor herbicides to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s from irrigated areas dedicated to corn cultivation in the Castilla-León (C-L) region (Spain) as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both herbicides were studi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 were used for monitoring the atrazine and alachlor concentrations in 98 water samples taken from these areas. Seventy-nine of the samples were of ground waters and 19 were of surface waters. The concentration ranges of the herbicides detected in the study period (October 1997–October 1998) were 0.04–25.3 g L–1 in the surface waters and 0.04–3.45 g L–1 in the ground waters for atrazine, and 0.06–31.9 g L–1 in the surface waters and 0.05–4.85 g L–1 in the ground waters in the case of alachlor. The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bserved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both herbicides in the surface waters (r = 0.89, p < 0.001) pointed to a parallel transport of atrazine and alachlor to these waters. A study was made of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both herbicides, and it was found a maximum recharge of atrazine in the ground waters for April 1998 and of alachlor in October 1997 and October 1998.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both herbicides in surface waters was parallel. The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bserved between atrazine concentrations determined by ELISA and by HPLC (r = 0.92, p < 0.001) and between alachlor concentrations also determined by both methods (r = 0.96, p < 0.001) confirmed the usefulness of ELISA for monitoring both herbicides in an elevated number of samples. Using HPLC, the presence in some waters of the alachlor ethanesulfonate (ESA) metabolite was found at a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52–4.01 g L–1. However the interference of ESA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alachlor by ELISA was negligible. The inputs of atrazine and alachlor to waters found in this study, especially the inputs to ground waters, could pose a risk for human health considering that some waters, though sporadically, are even us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