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29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125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709篇
基础理论   144篇
污染及防治   181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6 毫秒
641.
土壤氮素的转化过程中温室效应气体的释放和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氧化二氮(NO2)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一氧化氮(NO)对温室效应的产生也有间接的作用。土壤作为这两种气体的主要来源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讨论了土壤中的氮素生物转化过程与NO2和NO的产生和再利用。以及影响土壤中温室效应气体的释放和吸收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42.
染料中间体废水的催化臭氧化预处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自制了2种高活性的催化剂Mn-02和Fe-Ni-Urea,并对典型染料中间体废水-吐氏酸废水进行金属催化臭氧化预处理。对初始COD浓度约为1500mg/L的废水,当臭氧投加量为0.82g/L时,COD去除率大于50%,其臭氧化指分别为1.44和1.07,而相应的空白则为1.90。  相似文献   
643.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吡啶催化燃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孟飞  钟依均  陈敏  朱波  袁贤鑫 《环境科学》1996,17(3):52-53,56
为了研究催化燃烧法净化挥发性有污染物的可能性,考察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吡啶的氧化活性及氧化过程NOx控制能力,吡啶氧化产物NOx随反应温度升高呈现极大值。催化剂的氧化活性NOx控制能力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644.
1987年5月至12月,在联邦德国哥廷根森林中,位于树冠不同高度上完成了气态硝酸浓度分布的测定。同时,还测定了森林中大气扩散参数。用模式计算出气态硝酸的沉降速度和沉降通量。结果表明,气态硝酸沉降通量平均约为26kg HNO3—N/a·ha,气态硝酸浓度平均约为0.88μgHNO3—N/m3,夜间浓度下降,43m处(树冠上面)气态硝酸浓度高于33m(树冠中)。在第1至第10个实验里气溶胶中气态硝酸与硝酸盐的比值是0.3,而在第11~14个实验中约为1~3。   相似文献   
645.
本文以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为阻燃单体,合成了阻燃共聚酯(COPET)。通过热失重分析和锥形量热分析,研究了阻燃共聚酯的热降解行为和燃烧特性,并对阻燃剂的阻燃机理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阻燃剂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是适于聚酯的较好阻燃剂,但其发烟量有待抑制。  相似文献   
646.
硫化氢硫醇废气的臭氧氧化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臭氧氧化法去除工业废气中的硫化氢、硫醇的试验情况,考察了臭氧浓度、停留时间和催化作用等不同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能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硫化氢、硫醇的最终氧化产物不是二氧化硫,不会增加二氧化硫的污染.  相似文献   
647.
掺杂La或Si对Ag/Al2O3催化剂热稳定性和脱NO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 BET比表面测定和 X-射线衍射技术考察了掺杂 La或 Si的 Ag/Al2O3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并研究了富氧条件下 ,丙烯在这些催化剂上选择性还原 NO的活性 .结果表明 ,掺杂 La或 Si能抑制 Al2O3相变 ,使 γ-Al2O3完全转化为 α-Al2O3的温度升至 1100℃以上 .相应地 ,延缓催化剂比表面下降 ,从活性角度来看 ,当焙烧温度为 1100℃时 ,与掺杂 La或 Si相比 ,不掺杂 La或 Si的 Ag/Al2O3催化剂活性要低得多 ;当焙烧温度低于 1000℃时 ,掺杂少量 La(2 % La2O3)对 Ag/Al2O3催化剂活性影响不大 ,但是 ,掺杂 Si(2%或 8% SiO2)或较高含量 La(8% La2O3)会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 .综合考虑热稳定性和富氧条件下的 NO还原活性 ,认为掺杂较低含量 La(2% La2O3)的 Ag/Al2O3催化剂性能最佳 .  相似文献   
648.
富氧条件下在Ag/Al2O3催化剂上C3H6选择性还原NO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富氧条件下,C36 在溶胶-凝胶和浸渍2种方法制备的Ag/Al23 催化剂上还原NO的活性和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从活性角度考虑,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g/Al23 催化剂时,最佳Ag 负载量(wt)为4% ~6% ,其最大活性与浸渍法制备的2% Ag/Al23 催化剂相同,而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有更宽的活性温度范围. 随着焙烧温度提高,溶胶-凝胶法制备的Ag/Al23 催化剂的比表面和活性下降比浸渍法慢.此外,还考察了气氛中含有CO对Ag/Al23 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降低,其原因可能是活性高的氧化态Ag 被CO部分还原为活性低的还原态Ag.  相似文献   
649.
Magnetic separation combined with adsorption by activated carbon has been found to be a useful method for removing pollutants.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palm shell as a source of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oil from palm oil mill effluent (POME) is studi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samples of 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from palm shell under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heir hydrophobicity, surface areas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The most effective of the activated carbon samples was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with ZnCl(2) followed by combined physical/chemical activation under carbon dioxide flow at 800 °C. Four grams of these samples adsorbed 90% of the oil from 50 mL POME. In the second part, the palm shell-based carbon samples were given magnetic properties by the technique of iron oxide deposition. Ninety-four percent of the activated carbon/iron oxide composite containing the adsorbed oil could be extracted from the POME by a magnetic bar of 0.15 T. Four grams of the composite can remove 85% of oil from 50 mL POME and a total of 67% of the initial oil can then be recovered by hexane extraction. Powder X-ray diffractometry showed the presence of magnetite and maghemite in the activated carbon/iron oxide composite.  相似文献   
650.
为探讨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纳米四氧化三铁(Nano-Fe3O4)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对大鼠肝、肾的毒性效应,将49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包括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及3种纳米材料的低剂量组(2mg·mL-1)和高剂量组(10mg·mL-1),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染毒,每2d染毒1次,每次每只0.2mL,共染毒5周,眼眶取血后处死大鼠,称肝、肾重量计算脏器系数,测定大鼠血清中反映肝、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并对肝、肾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1)3种纳米材料均可导致大鼠体重明显降低,但对肝、肾脏器系数无明显影响;2)病理学观察发现,3种纳米材料均可导致大鼠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肾脏则无明显改变;3)3种纳米材料均可导致大鼠肝功能异常,部分肝功能指标如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等出现显著降低;4)3种纳米材料均可导致大鼠肾功能异常,部分肾功能指标如尿酸(UA)、肌酐(CREA)、尿素氮(BUN)等出现显著升高或降低.以上结果提示,经呼吸道染毒的Nano-SiO2、Nano-Fe3O4和SWCNTs均可对大鼠肝、肾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