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65篇 |
免费 | 2655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4篇 |
废物处理 | 147篇 |
环保管理 | 305篇 |
综合类 | 3838篇 |
基础理论 | 705篇 |
污染及防治 | 1030篇 |
评价与监测 | 234篇 |
社会与环境 | 82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7篇 |
2024年 | 130篇 |
2023年 | 187篇 |
2022年 | 248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233篇 |
2019年 | 256篇 |
2018年 | 251篇 |
2017年 | 257篇 |
2016年 | 315篇 |
2015年 | 289篇 |
2014年 | 329篇 |
2013年 | 357篇 |
2012年 | 415篇 |
2011年 | 395篇 |
2010年 | 292篇 |
2009年 | 308篇 |
2008年 | 225篇 |
2007年 | 311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201篇 |
2004年 | 161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利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探讨了消解时间和消解温度对空白吸光值的影响,认为增加消解时间可以降低空白吸光值,而提高消解温度对空白吸光值的影响不大;对于某些样品中总氮含量低于氨氮含量的现象,将碱性过硫酸钾装入小试管,再放入装有水样的比色管中,虽然能够减少氨气形式逸出的氮含量,但回收率较低;连续流动和流动注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在以后的修订中应增加过硫酸钾含氮量以及镉柱还原能力大小的界定. 相似文献
272.
273.
将生物流化床工艺与活性污泥工艺相结合,以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回流液为研究对像。以0.3~0.45mm活性炭颗粒为载体对生物流化床中微生物进行培养、驯化,挂膜成功后,分别对生物流化床厌氧段和好氧段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得出进水的最佳pH值介于7.0~7.5,生物流化床厌氧段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4.4h、最佳碳源为蔗糖,;缺氧段及好氧段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2.69h、8.06h,曝气量0.5mL/min。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进行污泥回流液脱氮除磷试验得出,此工艺可使总氮浓度为150.0mg/L,总磷浓度为59.0mg/L的污泥回流液的总氮浓度降低至65.19mg/L,此时的总氮去除率为56.54%;总磷的去除率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处理污泥回流液中氮磷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4.
275.
硝化细菌在不同温度下对氮素的去除效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5℃进行硝化细菌的富集,菌种的分离纯化,初筛,硝化效果的测定。对其中4株硝化效果较好的亚硝酸菌BY5、SY6和硝酸菌BX4、SX5进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将其鉴定到属:前两者属于亚硝酸单胞菌属,后两者属于硝酸杆菌属。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这4株菌株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菌的最适合温度为25℃-30℃,亚硝酸菌的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74%,硝酸菌的亚硝酸盐去除率可以达到70%,在15℃时,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氨氮去除率争亚脯酸盐去除率均可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276.
抚仙湖北岸入湖径流中总氮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现有污染主要来自北岸。通过抚仙湖3条入湖河流中总氮负荷量进行调查,对抚仙湖入湖河流中总氮负荷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条入湖河流总氮为劣V类水质,是影响抚仙湖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湖泊总量控制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7.
278.
多段进水A/O生物膜工艺运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多段进水A/O生物膜工艺的脱氮效率,按照进入各缺氧池的COD量与硝态氮量的比值相同,且等于一最优比值的原则进行流量分配,按照容积负荷相等的原则设计各反应单元,对多段进水A/O生物膜工艺的流量分配和反应单元容积分配同时进行优化,并采用三段进水A/O生物膜反应器试验了等流量分配模式下运行和优化模式下运行的出水水质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当多段进水A/O生物膜工艺在两种模式下采用相同参数运行时,优化模式下总氮(TN)去除率明显高于等流量模式,其分别为88.8%和80.3%.优化模式与等流量分配模式对COD和总凯氏氮的去除率差别不大(均可达到97%和98%以上).采用该优化设计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该工艺的TN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279.
研究沙尘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对揭示沙尘物质在近地层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0—80 m沙尘通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在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选取2008年7月20日、8月7日、8月19日、8月29日4次沙尘天气,对贴地层(0—0.05 m)、中间层(0.05—2 m)、近地层(2—80 m)的沙尘通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贴地层(0—0.05 m),沙尘通量随着高度的增高呈增加趋势,最大值为1604.29 g?mm?2。中间层(0.05—2 m),沙尘通量随高度分布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且随着高度的升高沙尘通量减小,决定系数R2值均在0.9以上。近地层(2—80 m),沙尘通量随高度增加呈分段函数分布,32 m、48 m处为沙尘通量的拐点高度。由此看出,研究沙尘通量对阐明沙尘输送机制非常重要,不仅可加强对沙尘输送的定量研究,还可为沙尘输送的数值模拟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80.
本文通过测定维管束植物桂花树叶片的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分析其对大气氮沉降的截留吸收机制。为期一年(2009.03~2010.03)的监测数据显示,桂花树叶片氮含量为1.33%~3.09%,平均值为2.18%;叶片δ15 N为+0.54‰~+3.78‰,均值为+2.29‰。桂花树叶片N%、δ15 N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总体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规律,这与已有的贵阳市雨水监测数据一致。对比不同树冠厚度的叶片样品,发现叶片N%随树冠厚度增加而降低,顶部叶片N%表现为最高(2.39±0.4%),说明桂花树的树冠层对大气氮沉降有明显的截留吸收作用。桂花树顶部叶片δ15 N最偏负,而上覆树冠层最厚的下方叶片的δ15 N最偏正,反映了树冠层在吸收大气氮沉降过程中存在选择性吸收,引起同位素分馏,即树冠层越厚,穿冠水δ15 N越偏正,且分馏程度与树冠厚度成正比,导致下方叶片δ15 N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