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0篇
  免费   776篇
  国内免费   1278篇
安全科学   162篇
废物处理   304篇
环保管理   166篇
综合类   2202篇
基础理论   383篇
污染及防治   925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e in water bodies. UV/chlorination method is better to remove ARGs than UV or chlorination alone. Research on UV/hydrogen peroxide to eliminate ARGs is forthcoming. UV-based photocatalytic processes are effective to degrade ARGs.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ARB)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biggest public health issues of the 21st century. Both ARB and ARGs have been determined in water after treatment with conventional disinfectants. Ultraviolet (UV) technology has been seen growth in application to disinfect the water. However, UV method alone is not adequate to degrade ARGs in water. Researchers are investigating the combination of UV with other oxidants (chlorine, hydrogen peroxide (H2O2), peroxymonosulfate (PMS), and photocatalysts) to harness the high reactivity of produced reactive species (Clž·, ClOž·ž, Clž2·ž, žž·OH, and SOž4ž·€) in such processes with constituents of cell (e.g.,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and its component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ARGs.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fferent UV-based treatments (UV/chlorination, UV/H2O2, UV/PMS, and UV-photocatalysis) to degrade ARGs and to control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 in water. The review also provides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degradation of ARGs and application of q-PCR and gel electrophoresis to obtain insights of the fate of ARGs during UV-based treatment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22.
    
Emission of nitrogen oxides (NOx) from chemical processing of materials i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concern, frust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example, sulfonitric oxidation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for processing carbon nanotubes (CNTs), producing a large amount of NOx. As a result, large scale applications of CNTs for downstream purposes remain challenging. Herein, a NOx‐free oxid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for CNTs processing. It starts with mechanically grinding, and then oxidizing the CNTs by hydroxyl radicals in sealed reactors. Such processed CNTs are shorter, possess balanced surface oxygen containing group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original CNT integrity, and can disperse readily in water. These are desirable for making various CNT composites, including those with conducting polymers for supercapacitors. The reactors in the process are industrially adoptable, promising a great technological and commercial future.  相似文献   
923.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及其对污泥表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明明  刘子涵  周杨  祁菁  赵凡  郭劲松  方芳 《环境科学》2019,40(5):2341-2348
取厌氧氨氧化EG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根据粒径筛分为R1(0. 5~1. 4 mm)、R2(1. 4~2. 8 mm)和R3( 2. 8 mm)这3组.提取不同粒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分析EPS特性及其对厌氧氨氧化聚集体表面特性的影响.随着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粒径的增加,PS含量介于(10. 69±0. 11)~(12. 28±0. 15) mg·g~(-1)之间,而PN含量从(56. 88±0. 86) mg·g~(-1)增加到(98. 59±2. 10) mg·g~(-1),且PN/PS从5. 32提高到9. 05.不同粒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官能团及三维荧光组分含量不同.随着颗粒污泥粒径增大,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无规卷曲)值从0. 60逐渐降低到0. 43,这种变化有利于污泥表面疏水性的表达.随着颗粒污泥粒径的增大,污泥表面疏水性由54. 2%提高到63. 1%,Zeta电位由-41. 2 m V增加到-31. 5 m V,疏水性的增强和表面电荷的增大有利于颗粒污泥的聚集.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可以增强污泥疏水性和提高Zeta电位,EPS中的PN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4.
以纳米TiO_2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掺杂过渡金属氧化物ZrO_2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系列ZrO_2/TiO_2催化剂,以催化H_2O_2低温氧化NO脱硝,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O_2程序升温氧化(O_2-TPO)、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电子顺磁共振(EPR)等表征分析探究了影响H_2O_2脱硝活性的因素.表征结果表明ZrO_2的负载量会影响催化剂中晶格氧的含量,晶格氧相对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这是促进H_2O_2活化分解的关键.在微观表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筛选获得了催化剂的最佳ZrO_2负载量,同时对比考察了非催化和纳米TiO_2催化作用下的H_2O_2氧化低温脱硝性能;针对获取的最优催化剂,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烟气工况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rO_2/TiO_2催化剂能有效促进H_2O_2的活化分解实现低温脱硝,且ZrO_2负载量为4%(质量分数)时,催化活性最高;在烟温为160℃、[H_2O_2]/[NO]物质的量比为2及空速为30000 h~(-1)时,NO转化率最高可达81%.  相似文献   
925.
以无机硫(S2-为目标污染物,从北京东沙河黑臭水体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氧化S2-的土著硫氧化菌,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命名为Stenotrophomonas sp.sp3.菌株sp3在温度25℃,初始pH值7.0,初始葡萄糖浓度0.25%,初始菌浓度1.00g/L时,菌株sp3对S2-的氧化率最高.在此适宜条件下,反应60h后,菌株sp3对S2-的最高氧化率达到86.6%.S2-的浓度在整个氧化过程中持续下降后保持稳定,在此过程中产生了S0,S2O32-,SO32-以及SO42-这4种其它存在形态的硫.随着S2-被氧化,SO42-的浓度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推测菌株sp3主要是通过副球菌硫氧化途径(PSO)将非稳定态的S2-逐步转化为稳定态的SO42-.在此代谢途径中,一部分S2-被氧化为S0,另一部分S2-则直接氧化为SO32-;S0与SO32-可自发反应生成S2O32-,而S2O32-发生歧化反应再释放出SO32-和S0;反应生成的部分SO32-继续直接氧化为SO42-.菌株sp3在黑臭水体的水质净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6.
通过小试试验研究芬顿法、序批式活性污泥(SBR)生化法和电催化氧化法对己内酰胺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采用SBR-电催化组合工艺现场中试,研究其对己内酰胺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分析其运行的稳定性与经济性。结果表明:芬顿法在氧化剂投加量为3.0%时,CODCr去除率可达90.0%,但氧化剂成本较高;SBR生化法在适宜能耗时对CODCr的去除率为56.1%,单一工艺难以达到处理要求;电催化氧化法在适宜能耗时对CODCr的去除率为43.5%,单一工艺难以达到处理要求且单位耗电量较大;SBR-电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对CODCr的去除率超过90.0%,出水CODCr降至200~300 mg/L,废水处理成本降低至5.15元/m 3,技术与经济方面均可行。  相似文献   
927.
信帅帅  孙彤  江波 《环境化学》2019,38(1):195-201
地下水中砷污染的原位修复治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发了一种新型整流电絮凝反应体系,可实现对缺氧地下水As(Ⅲ)的原位修复.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操作条件为:电流密度为4.4 mA·cm-2,铁棒和MMO的阳极工作时间比值(TFe-anode/TMMO-anode)为1:2,反应周期为24 s.在最优条件下,含有500 μg·L-1 As(Ⅲ)的模拟地下水经过30 min电絮凝处理后砷的固定脱除效率达92%,总能耗为0.11 kW·hm-3.此外,水体中的HCO3-和PO43-等无机阴离子对砷的固定具有抑制作用.在该反应体系内,电解生成的Fe(Ⅱ)与O2之间的氧化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Fe(Ⅳ)可有效将As(Ⅲ)氧化成毒性较小且更易于固定脱除的As(Ⅴ),进而显著促进了砷在Fe(Ⅲ)絮凝沉淀作用下的固定脱除.  相似文献   
928.
天然酶作为一种绿色催化剂,能够介导水体中酚类污染物形成酚氧自由基中间体,随后这些活性中间体通过共价偶联机制生成大分子聚合产物.纳米金属氧化物(N-MOs)兼具纳米材料和天然酶\"双重身份\",有望克服天然酶稳定性差、难回收、易失活和价格昂贵等缺点,高效地催化氧化水体中酚类污染物的转化.本文概述了两种天然酶(过氧化物酶和酚氧化酶)的基本性能及其催化偶联酚类污染物转化的作用机理,系统地探讨了N-MOs的纳米特性及其模拟天然酶催化氧化底物的显色反应、作用效能和影响因素,并阐释了N-MOs作为纳米酶催化氧化酚类污染物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拓展和开发新型、有效地纳米酶在环境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29.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评估其在大气环境中的产生,是全面认识气溶胶的环境、气候与健康效应的关键所在.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曾经被忽略的低挥发性有机物(LVOCs)的大气氧化反应,可能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因此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本文对低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氧化反应及SOA的形成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从LVOCs在大气中的基本氧化机制出发,较为详尽地展示了迄今为止关于LVOCs的实验室定性与定量研究、场地观测研究以及理论模式研究.鉴于LVOCs研究面临的困难,如LVOCs的难以探测性、其在大气中反应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多变性、以及理论模拟中多参数化等,本文提出了未来深入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有望为将来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同时也将为国内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的防控减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30.
采用水热法合成棒状MoO3纳米材料作为合成β-Mo2C纳米管的前驱体,然后通过辅助超声搅拌溶剂热法合成Mo-多巴胺复合物,最后通过程序升温处理得到β-Mo2C纳米管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并利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脉冲伏安法(SW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该材料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β-Mo2C纳米管修饰电极阻抗小,传导电子的速率快,对葡萄糖的氧化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利用β-Mo2C纳米管构建的葡萄糖/O2燃料电池的开路电位(OCP)为0.47 V,该燃料电池的最大电流密度3.0 mA·cm-2、功率密度0.70 mW·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