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4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篇 |
废物处理 | 20篇 |
环保管理 | 277篇 |
综合类 | 282篇 |
基础理论 | 117篇 |
污染及防治 | 29篇 |
评价与监测 | 21篇 |
社会与环境 | 71篇 |
灾害及防治 | 4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6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华南红壤坡面侵蚀水动力学机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南红壤区是我国发生潜在水土流失危害的重点区域之一,红壤坡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华南红壤地区气候温暖,雨量丰沛,降雨特点通常表现为强度大、历时长,暴雨或大暴雨事件频发,因此暴雨驱动因子影响作用更为显著,研究探讨华南红壤坡面侵蚀过程及动力特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室内35场不同雨强(30、60、90、120、180、210、270 mm·h-1)、不同坡度(5°、10°、15°、20°、25°)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华南红壤侵蚀的水动力学机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红壤坡面侵蚀水流的流态大部分均处于"层流—缓流区",除平均流速随着模拟雨强的增加而增加外,其他水动力参数(坡面侵蚀水流的阻力、曼宁糙率、径流剪切力、以及水流功)均会受到雨强和坡度改变的影响,但是不呈现特定的函数关系,规律不明显;(2)从水动力学角度解析了红壤坡面水蚀过程,得出了相对水深和曼宁糙率系数两种水动力因子共同组成的复合水动力特征参数,可作为表征不同雨强及坡度下的坡面水蚀侵蚀产沙的特征水动力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752.
Tesfamicheal Wossen Thomas Berger Teferi Mequaninte Bamlaku Alamirew 《国际发展与全球生态学杂志》2013,20(6):477-483
Soil loss, nutrient deple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contribute to the skimpy performance of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and pose serious policy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urprisingly,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enhance sustainability while improving productivity have not been fully adopted despite continuous efforts of promotion.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2901 farm households in the Farmers Innovation Fund (FIF) of the World Bank, this study examines factors delaying adop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farming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learning and network size. Specifically, the study aims at identifying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ces in network structure matter in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bout new ways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 confirms that social network siz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hancing ado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Moreover, extern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such as extension provisio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adop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us, future endeavours should link extension services to informal networks to enhanc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753.
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土壤侵蚀研究方法,已经在土壤侵蚀研究中获得了极大应用,并在土壤侵蚀的沉积、侵蚀、运移研究上取得许多成果.采用放射性核素作为土壤示踪剂,可以很好的进行流域尺度的范围研究,且可靠性比较高,省时省力.云贵高原在处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缺乏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仅通过短时间的测定,无法准确估算中长期(约50 a)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文章应用137Cs示踪技术,并结合土壤有机碳、全氮等土壤化学物质,首次研究了云南省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的强度分异规律.1)山坡不同部位的土壤侵蚀速率大小顺序是:坡中部>坡下部>坡上部,坡位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2)土壤利用方式上看,非耕地(林地和撂荒地)的侵蚀速率小于耕地的侵蚀速率.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由于耕作措施与耕作方法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土壤侵蚀的速率大小.3)从土壤侵蚀模数来看,区域整体上属于轻度侵蚀.土壤平均侵蚀速率为1280.2 t·km-2·a-1,其中耕地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为1672.8 t·km-2·a-1,非耕地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161.2 t·km-2·a-1.4)虽然是轻度侵蚀,但是随着土壤侵蚀的进行,土壤有机碳、氮等的流失,造成土地退化较为严重,这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危害:滇池土壤淤积,土壤中的有机质、化肥等物质也直接随土壤流入滇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754.
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效应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对人类、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景观格局-过程-生态效应的相互驱动机制及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综述了国内外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相关进展,集中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景观分类是景观格局研究的基础,空间统计分析、转移矩阵分析和景观指数分析是研究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手段,新兴的元胞自动机理论和方法在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研究需对自然驱动力、社会驱动力进行综合考虑.不同时空尺度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内在机制也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一些方向,重点是:(1)景观格局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研究;(2)多尺度下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如土壤侵蚀、养分流失等)的耦合研究;(3)"3S"技术、野外调查监测与格局-过程演变模拟模型结合的应用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755.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ree organic ameliorators (peat, biochar and leonardite) on salts and nutrients in salt-affected soils during intermittent leaching. Results showed that nearly 90% of salt was removed from columns in the leaching process and sodium adsorption ratio (SAR) of the soil after leaching was reduced by 67.3% (control, CK), 62.9% (peat), 70.1% (biochar) and 55.0% (leonardite). Total N loss declined by 26.2% (peat), 11.7% (biochar) and 55.5% (leonardite) compared with CK in the process of leaching. The maintaining N (NH4+ and NO3?) of soil after leaching was 8.25, 7.31, 11.31 and 14.48?mg/kg for CK, peat, biochar and leonardite treatments. Final P loss was 0.47, 0.31, 0.54, 0.27?mg/column in leaching for CK, peat, biochar and leonardite treatments. Soluble P of soil after leaching was measured as 6.95 (CK), 5.62 (peat), 8.52 (biochar) and 3.33 (leonardite) mg/kg. Leaching could remove the salt effectively but with nutrient loss in the proces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organic ameliorators (biochar, peat or leonardit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taining nutrients during leaching as well as supplying nutrients after leaching to offer practical assistance for the amendment of salt-affected soil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756.
模拟条件下侵蚀-沉积部位土壤CO2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土壤侵蚀与沉积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评价侵蚀区域土壤和大气之间CO_2交换过程与机制.本试验于2014和2015年雨季(7~9月)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进行,利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LI-COR,Lincoln,NE,USA)和土壤温度及水分数据采集器(EM50,DECAGON,USA),测定侵蚀和沉积地貌下的土壤CO_2通量、土壤水分和温度,并采集径流泥沙.结果表明:1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CO_2通量均值依次为1.05μmol·(m~2·s)~(-1)和1.38μmol·(m~2·s)~(-1),沉积区较侵蚀区增幅达31%(P0.05);沉积区土壤CO_2通量温度敏感性(8.14)是侵蚀区(2.34)3倍以上.2侵蚀区与沉积区土壤水分均值分别为0.21 m~3·m~(-3)和0.25 m~3·m~(-3),沉积区较侵蚀区提高19%(P0.05).尽管侵蚀区较沉积区土壤温度稍有提高(7%),但差异不显著.3泥沙中有机碳平均含量(7.26 g·kg~(-1))较试验之初(6.83 g·kg~(-1))提高6%.4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SOC)在侵蚀区和沉积区的重新分布对土壤CO_2通量空间变异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57.
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量估算——以江西省泰和县灌溪乡为例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在地理信息技术(GIS)的支持下,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简称USLE)估算了江西省泰和县灌溪乡的土壤侵蚀量。研究结果表明,当地表覆盖率大于15%时,计算的结果与实测的数据有良好的相关性(087)。 相似文献
758.
759.
760.
通过分析枯水季(2008年1月)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湖泊)悬浮物的稀土元素(REE)组成,探讨三峡水库的泥沙拦截对该区域沉积物组成和干、支流输沙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宜昌至城陵矶段的REE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城陵矶以下站位,且部分站位出现显著的Ce或Eu异常,该段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洞庭湖沉积物继承了长江干流的REE组成特征;鄱阳湖和汉江等支流(湖泊),与干流的REE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估算得,观测期间鄱阳湖和汉江对长江干流沉积物的贡献分别约为58%和23%。由此可见,三峡水库的运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枯季的物质来源和组成发生改变:中游河床出现了显著的侵蚀,汉江和鄱阳湖等支流(湖泊)对干流的物质输送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