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203篇
基础理论   129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复合菌种协同发酵酒糟生产饲料蛋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笔者选育的8503和8505复合菌种为试验菌,以白酒糟为原料,经最适试验,确定最优条件为:培养温度30.0℃,初始PH5.5,(NH4)2SO4添加量为5mg/ml,投料量10%,接种量5-10%,发酵期限5d,在最适条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5L发酵罐试验,发酵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由23.75%提高到35.75%,提高了11.00%,其中真蛋白质提高10.34%,粗纤维降低了2.05%,氨基酸总量由  相似文献   
82.
针对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由于融胞困难所导致的消解速率低、产气量低等问题,采用热水解与超声组合的方法对污泥进行预处理,考察经预处理后污泥融胞效率的变化及对厌氧消化产气潜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热水解与超声波组合工艺对污泥的破胞作用明显,在30 min热水解与0.53 W/mL超声声能密度组合工艺反应60 min条件下,相对于处理前污泥,预处理后污泥溶解性COD(SCOD)溶出率可提高41.6%,蛋白质增加值达282.7 mg/L,污泥厌氧消化的产气潜力显著增加;30 min热水解分别与0.53、0.33 W/mL超声声能密度组合工艺对污泥破胞效率的差异不大;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在组合预处理工艺前20 min内SCOD的溶出速率较慢,20260 min时溶出速率逐渐提高.试验结果可为城市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利用酒糟生产饲料蛋白的菌种选育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了提高酒糟蛋白质的含量和粗纤维的降解,本研究选菌种30株,以白酒糟为原料筛选出优质饲料蛋白菌株8502,8503和8505三株。用微生物液体发酵法,经研究发现,以8503和8505组成的多菌发酵体系,使酒糟初始蛋白含量由23.0%。  相似文献   
84.
本文指出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动物饲料的重要性。江苏省张家港市饲用蛋白质近年短缺8300t,预计2000年将短缺12000t,均需由外地供应.但是,每年从食品发酵工业的废渣(液)中排出的蛋白质达17000t,”根据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上述度糟液可生产各类饲料酵母共32800t,折蛋白质16150t。因此,该市在2000年蛋白质饲料将能自给有余。  相似文献   
85.
二价铜离子对川蔓藻(Ruppia maritima)的毒害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水体中二价铜离子(Cu2 )对耐盐沉水植物川蔓藻的毒害作用.试验针对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POD活性3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蔓藻对低浓度铜离子的胁迫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在Cu2 ≤1 mg·L-1的情况下对川蔓藻生长不会造成明显影响.Cu2 达到或超过5 mg·L-1就会使川蔓藻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出现明显变化,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在试验条件下,铜离子浓度越高,植株受到的伤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86.
以湖北武汉、随州、武穴和孝感以及山东德州5个多年转基因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在水稻生育期采集转cry1 Ab/c基因水稻Bt汕优63(Bt-SY63)和对照非转基因汕优63(SY63)稻田水体和土壤,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稻田水体和土壤Cry1 Ab/c蛋白残留量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与SY63稻田相比,连续种植2~4 a后,不同生育期Bt-SY63稻田水体Cry1Ab/c蛋白残留量大多与同一生育期SY63样品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最高残留量为0.373 ng· mL-1.与水体Cry1Ab/c蛋白残留情况相似,不同生育期Bt-SY63稻田土壤Cry 1Ab/c蛋白残留量大都低于试剂盒检测限(0.25 ng·g-1),仅随州苗期、德州拔节期和开花期样品有微量残留,鲜土残留量分别为0.261、0.540和0.361 ng·g-1,并分别与SY63样品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多年连续种植Bt-SY63水稻后,2、3和4a种植年限的Bt-SY63稻田水体和土壤中Cry1Ab/c蛋白残留量之间大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认为连续种植2、3和4a的Bt-SY63水稻稻田水体和土壤仅存在微量Cry1Ab/c蛋白残留,不会造成Cry1Ab/c蛋白在稻田水体和土壤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87.
东海原甲藻的光周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岁寒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06,15(3):461-464
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Lu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短光周期(A)和长光周期(B)两组试验:A组分光周期1、2、4、6、8、10和12h7个处理,B组分光周期12、14、16、18、20、22和23h7个处理,测定了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蛋白质含量、生物量和可溶性糖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3个不同的光周期处理中,随着光周期的不断延长,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等一系列指标值均不断上升,各指标和光周期的长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是一种喜长光照的赤潮藻类。  相似文献   
88.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CowanⅠ的培养及A蛋白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分别增加牛肉膏和蛋白陈的含量,有利于提高菌体生物量及A蛋白的得率;少量酵母浸膏及葡萄糖对生物量及A蛋白得率有促进作用,但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则会产生基质抑制作用;恒定培养过程的pH值有利于A蛋白得率的增加,0.03()/min通气量、搅拌速度200r/min是能满足菌体生长的条件.根据A蛋白耐热性强这一特性,采用加热法除去大部分杂质,然后用IgG-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实现了A蛋白的提纯.  相似文献   
89.
四种南京地产栽培野菜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4种传统野菜已在南京地区规模栽培利用。采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分别以鸡蛋蛋白质为标准蛋白 ,以WHO/FAO氨基酸参考模式为评价标准 ,对这4种野菜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 ,并与6种常见蔬菜蛋白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 ,4种野菜蛋白质含量为2.3 %~5.0 % ,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 ,其含量为77.73 %~89.36 % ,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量的36.72 %~42.04 % ,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 (Met +Cys)。其蛋白质营养价值分别优于同科的一些常见蔬菜。  相似文献   
90.
The effect of repeat testing in maternal serum multiple marker screening for Down's syndrome was estimated using samples stored in an antenatal serum bank.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and unconjugated oestriol (uE3) levels were determined in 142 pairs of routinely collected samples which had already been tested for alpha-fetoprotein (AFP). For each marker, about two-thirds of the pairs of values were within 20 per cent of each other and most were within 40 per cent. A multivariate Gaussian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detection and false-positive rates for different repeat testing policies. A policy of repeat testing those with a high risk of a Down's syndrome term pregnancy given age and marker levels would reduce the false-positive rate but there would also be a reduction in the detection rate. For example, using all three markers and a 1 in 250 cut-off risk, the estimated false-positive rate would fall from 5·3 to 3·8 per cent but the detection rate would decrease from 58 to 55 per cent. A policy of repeating those with either high or borderline risks would produce a modest improvement in screening efficiency. Repeating the 11 per cent with a risk exceeding 1 in 500 yields an estimated false-positive rate of 5·0 per cent and a detection rate of 60 per cent. A policy of selective repeat testing is not recommended as it would not substantially improve screening efficiency. Nonetheless, if a repeat test has been performed, the parameters given in this paper will enable an unbiased estimate of the Down's syndrome risk to be calculated for individual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