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武汉东湖底泥释磷特点   总被引:86,自引:4,他引:86  
隋少峰  罗启芳 《环境科学》2001,22(1):102-105
为了探讨东湖底泥的释磷状况 ,采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环境条件变化对东湖底泥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以及底泥磷的形态分布与底泥释磷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升高水温和扰动上覆水均能加速磷释放 .上覆水中性时(pH =7.4) ,底泥释磷量最低 ;在较高或较低 pH值时 ,底泥释磷量倍增 .厌氧条件下底泥释磷量是好氧条件下的30倍 .研究还显示 ,底泥中不同形态的磷与底泥磷释放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其中可溶性磷和铁磷与底泥磷释放量高度相关 (r>0 90 ,P<0.01) .  相似文献   
72.
CASS反应器内反硝化聚磷菌处理生活污水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际生活污水作为处理对象,创造出适宜反硝化聚磷菌富集的条件,研究CASS工艺去除有机物同步反硝化脱氮除磷的性能。经过阶段 I、阶段 II 2种运行模式共计66 d的污泥培养,实现反应器的稳定运行,出水化学需氧量、氨氮、TN、TP的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90.47%、95.02%、84.71%和99.09%。通过释/吸磷实验测定稳定运行阶段的污泥,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达到80.00%,且典型周期内磷的吸收量与硝酸盐的去除量呈线性关系。在此运行模式下,该CASS运行模式可同时高效去除有机物、总氮与总磷,并且对反硝化聚磷菌具有较高的富集效率。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强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工艺脱氮除磷的可行性,采用连续曝气和搅拌/曝气交替运行的MBBR反应器,以磁性填料作为载体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SNEDPR启动过程中的脱氮除磷性能,并结合荧光显微镜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个功能菌群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两阶段运行后,氨氮和磷去除率分别达到97.6%和85.37%,出水NO2-—N、NO3-—N和COD浓度分别为1.3949,3.88和20.4mg/L,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率(SNEDR)由0.07%逐渐升高至86.35%.好氧阶段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率的提高,使出水NOx-—N浓度下降,提高了系统的脱氮性能和厌氧阶段内碳源的储存量.荧光显微镜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经过53d的运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呈显著提高,系统内GAOs、AOB、NOB丰度的提高(分别由接种污泥中的3.3%、0.84%和0.66%提高至系统内的27.08%/20.48%、1.45%/1.76%和1.05%/0.85%)和PAOs、DPAOs的存在,保证了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在MBBR工艺中实现了EBPR与SNED的耦合.  相似文献   
74.
利用磷渣制白炭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泓  王如阳  文闻 《化工环保》2000,20(5):22-25
研究了采用沉淀法由磷渣制白炭黑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白炭黑的收率为83.3%,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达94.5%,产品质量符合GB10517-89要求。  相似文献   
75.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升级改造技术需求,建立一套中试规模"厌氧/缺氧/短时好氧-曝气生物滤池(A2/O-BAF)工艺",重点研究了反冲洗对BAF单元出水水质的影响。BAF池反冲洗周期为5~7 d,反冲洗方式为"气冲-气水联冲-水冲",其中,气冲10 min,气水联冲3 min,水冲3 min;该模式具有反冲洗时间短、反冲洗用水量少、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反冲洗过程中,反冲洗水的SS、COD、氨氮、总磷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说明滤料层截留的悬浮物和老化生物膜得到充分冲洗。在反冲洗1~2 d后,BAF单元出水水质恢复正常。实验表明:在该设计反冲洗模式下,可保持A2/O-BAF工艺处理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76.
彭进平  赖焕然  程高  杜青 《生态环境》2010,19(8):1936-1940
利用吉林原土和FeCl3作为主要原料,制备应用于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除磷材料—改性硅藻土,并利用物理吸附仪、扫描电镜、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等对改性硅藻土进行表征,此外,探讨了吸附时间、pH以及温度等对改性硅藻土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经改性后,硅藻土中Fe元素的含量有所增加,杂质含量则有所降低;微孔明显增多,孔径增大,表面负载一定量的颗粒物,粗糙度增大,比表面积较原硅藻土增大6倍。(2)在水体除磷应用中,当吸附时间达到20min时,吸附趋向平衡;在酸性条件下改性硅藻土的除磷效果好于碱性条件下的除磷效果;在25℃下改性硅藻土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其他温度下强;(3)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都能较好地描述硅藻土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来描述改性硅藻土对水中磷的吸附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77.
进水C/N对富集聚磷菌的SNDPR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富集聚磷菌(PAOs)的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延时厌氧(180min)/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 通过投加固态乙酸钠调节进水C/N值(约为11,8,4,3),考察其对系统脱氮除磷特性及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脱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N对系统的除磷性能没有影响,出水PO43--P浓度均稳定在0.3mg/L左右,这是由于系统内聚磷菌(PAOs)含量高,且在低氧段可同时发生好氧吸磷与反硝化吸磷.随着C/N的增大,出水NH4+-N浓度升高,C/N下降时,出水NO3--N浓度升高.此外,随着C/N的减小,厌氧段反硝化所消耗的COD占进水COD的比例增大,SND可利用的内碳源-PHAs储存量减少,但PHV的利用率增加;当C/N为4~8时,SND现象最明显,SND脱氮率达50.8%,而其它C/N条件下,SND脱氮率都有相应程度的减弱.C/N为8时,系统出水综合指标最好,TN去除率高达80.8%.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厌氧/好氧/缺氧(A/O/A)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强化生物除磷(EBPR)与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SPND)耦合,并后置短程反硝化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4)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优化曝气量和缺氧时间,实现了低C/N城市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结果表明,当好氧段曝气量由1.0 L·min-1降至0.6 L·min-1,缺氧时间为180 min时,出水PO3-4-P浓度由0.06 mg·L~(-1)降至0,出水NH+4-N、NO-2-N和NO-3-N浓度分别由0.18、18.79和0.08 mg·L~(-1)逐渐降低至0、16.46和0.05 mg·L~(-1),TN去除率由72.69%提高至77.97%;随着曝气量的降低,SPND现象愈加明显,SND率由19.18%提高至31.20%;此后,当缺氧段时间由180 min逐渐延长至420 min,出水PO3-4-P、NH+4-N和NO-3-N浓度分别维持在0、0和0.03 mg·L~(-1)左右,出水NO-2-N低至3.06 mg·L~(-1),SND率达32.21%,TN去除性能逐渐提高,TN去除率高达99.42%,实现了系统的深度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79.
不同厌氧时间对富集聚磷菌的SNDPR系统处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延时厌氧(3h)/低氧(2.5h,溶解氧0.5~1.0mg/L)条件下运行的富集聚磷菌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PR)系统中,以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不同厌氧时间(3.5,3,2,1.5h)对系统内碳源贮存以及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厌氧时间为3.5h,反应器脱氮效果最好.厌氧时间为3h时,反应器除磷效果最好,出水PO43-浓度为0.35mg/L.厌氧时间从1.5h逐渐上升到3.5h时,厌氧末贮存的聚羟基脂肪酸-PHAs的量也随之增加;当厌氧时间从3h升至3.5h时,释P量反而下降,出水P浓度反而升高.这说明增加厌氧时间有利于强化内碳源贮存,但过长的厌氧时间反而不利聚磷菌种群的富集.运行51个周期之后在厌氧时间为1.5h和2h的反应器内出现非丝状菌膨胀;反应周期内pH值的变化曲线可以作为反应各个过程的指示参数.  相似文献   
80.
潘纲 《环境科学学报》2003,23(2):156-173
传统吸附热力学是建立在吸附密度(吸附量,mol/m^2)为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基础之上的。MEA理论指出,实际反应的吸附密度具有非状态函数的本质,在这个新的基础之上推导所得的MEA不等式指出;传统定义的吸附反应平衡常数具有热力学非常数性,它从根本上受反应过程(如可逆性,动力学)的影响,因此无法用来准确描述实际反应的平衡特征。只有建立可以描述亚稳平衡态吸附的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准确表征实际吸附反应的平衡限度,本文综述了MEA理论的宏观热力学原理以及应用该理论解决实际环境科学问题的3个范例。一是用MEA理论解释了国际上界面吸附领域中长期悬而未解的“固体浓度效应”问题,二是用MEA理论发现了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中磷循环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理和规律。三是用MEA原理改造地球化学与土壤化学中常用的固液分配系数(Kd)的定义(即重新定义Kd)。这3个范例分别代表了由MEA概念所引发的新的研究方向,最后介绍了从分子水平实验验证和发展MEA理论的最新结果以及用XAFS(X光精细结构吸收光谱)所发现的金属离子在水合金属氧化物表面上吸附的微观机制,这一发现可以统一解释金属离子在水合金属氧化物表面上静电吸附。离子交换吸附,非离子交换吸附,外层表面络合物,内层表面络合物,表面沉淀等作用力的本质以及这些作用之间的过渡与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