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10篇
安全科学   178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15篇
综合类   410篇
基础理论   36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1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15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海水养虾池细菌数量动态及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个海水养虾池细菌数量动态及细菌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层细菌数在不同试验池及同一池塘不同采样时间均呈现较大波动.细菌密度在底水层明显高于表水层,且同一虾池细菌密度在水平分布上极具不均匀性.底泥中细菌数在采样期稳定增加并与底泥中有机物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随着泥层加厚,细菌密度呈V型分布,最大密度出现在表层1cm之内,2cm以下泥层,细菌密度明显减小原位(in-situ)实验测定所得虾池细菌生产力ρ4(C)·t-1=86.10~343.25mg·m-2·d-1,是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10%~19%  相似文献   
132.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就太平沟小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绘制了SD模型流程图,编制了SD模型程序,经微机模拟仿真,确定了“综合型”发展为该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为该类型区小而域经济建设及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3.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水培甜椒果实收获期间吸收的氮素在体内的动态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甜椒果实收获期间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呈一平行的线性增长趋势,果实干物质积累量于始采期以后开始超过叶片,而果实氮素积累到盛采期才超过叶片,果实含氮量在整个采果期间保持稳定,随生长发育,叶片含氮迅速下降,盛采期时与果实和根相近,且均高于茎和侧枝,始采期通过根吸收的标记态氮主要贮存在叶片与果实中,叶片、果实是甜椒始采用氮素分配的最主要器官。此后,叶片和根成为主要的氮素输出器官,而果实则成为主要的输入器官。研究发现,甜椒体内的氮即使一度成为结合态,能能够被再度输出,但是,氮素在植株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越难以再度向外输出,并且不同器官输出的难易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比较而言,叶片和根中一度成为结合态的氮素容易被再交输出,甜椒果实是氮的强力库,氮素竞争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4.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对北京市1990~2001年间的能值结构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人均能值、能值密度、生态功能潜力、人口基本承载力、能值自给率、能值货币比率、环境负载率、输入能值比等重要能值指标对该时期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值状况作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正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已基本跨入发达国家水平的行列;但高强度、快速发展给本市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未来北京的可持续能力建设已势在必行。文章也提出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5.
在实验室测定了吡虫啉的光解、不同pH条件下的水解与在东北黑土等3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在300W低压汞灯下,吡虫啉水相溶液的光解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光解半衰期为6.81h;在pH5、pH7、pH9的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30.6、13.6与8.0d;在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7、11.1和4.1d。  相似文献   
136.
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要求进行了三十烷醇在水体中光解与水解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十烷醇在该试验条件下光降解缓慢,半衰期为564d;在50d的试验期内,三十烷醇在不同酸度的水体中几乎不发生水解。  相似文献   
137.
在甘肃省夏河县对鼓翅皱膝蝗的种群结构、数量变动、空间格局及动脉进行了系统研究。鼓翅皱膝蝗1a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上旬达到出土高峰,此期蝗虫种群仅由1龄和2龄蝗蝻组成,其中1龄蝗蝻占81.8%,2龄蝗蝻占18.2%,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上旬达到羽化高峰,此期的成虫数量达61.3%,而蝗蝻仅占38.7%,蝗蝻期约为72d,成虫寿命54d左右,每雌平均产卵32.6粒。鼓翅皱膝蝗在草地上属聚集分布,蝗蝻发生期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表现出扩散趋势,但初孵化出土时有短暂的聚集行为。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每头鼓翅皱膝蝗取食牧草量蝗蝻期平均为1.5g,成早期约为5.8g,成早期的食量是蝗蝻期的3.7倍。表3参12  相似文献   
138.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to characterize some aspects of the circulation dynamics of the Tinto-Odiel estuary using turbidity patterns as ‘natural tracers’. 15 images (Landsat TM and Spot HRV) were processed to provide synoptic, instantaneous views of the circulation pattern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ddition,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results of oceanographic field work, using biplanes and fluorescent tracers, and satellite image turbidity patterns used as ‘ground truth’ data for specific hydroclimatic situations. This approach allowed (1) the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dynamic processes of interest during a theoretical tidal cycle, (2) the elaborat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flow schemes’ at the mouth of the estuary with improved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and (3) the supply of basic data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exchange processes between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considered to be useful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estuarine system.  相似文献   
139.
海底铁锰氧化还原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金明 《环境化学》1993,12(1):29-35
本文用室内海水-沉积物平衡箱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中铁、锰的垂直变化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分布,Fe~(2+)随深度、时间的变化幅度大,在六个月的实验期内均是如此,而Mn~(2+)在放置三个月后即趋于稳定;Fe~(2+),Mn~(2+)产生的宏观经验动力学表明:Fe~(2+)受pH影响远比Mn~(2+)大,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更为明显,Fe~(2+)在较下层产生速率大,而Mn~(2+)反之;Fe~(2+)的扩散转移是上覆海水向沉积物中转移,扩散量为-60.7ug/m~2d,Nn~(2+)转移方向相反,扩散量为1746.2ug/m~2.d。  相似文献   
140.
川西亚高山白桦林小气候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川西亚高山白桦林(海拔2 540 m)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 cm和15 cm层温度等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冠下的太阳辐射日进程与林冠上的不同,但辐射强度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林冠下太阳辐射日总量不仅受林冠上辐射日总量的影响,也受森林群落生长季节的影响;春、夏和秋季,林冠下平均辐射日总量分别占林冠上平均辐射日总量的53.1%、39.4%和55.8%.2)夏季,白天空气温度高于土壤温度,而夜间则相反;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日极端温度出现的时间不同步,空气温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敏感性比土壤温度的敏感性高.3)春季,土壤表层>4℃的积温高于空气和土壤底层>4℃的积温;夏季,>4℃的积温由高到低的次序为:林冠下空气>土壤5 cm层>土壤15 cm层,而秋季的比较结果与之相反;空气日平均温度与土壤日平均温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4)林冠下的空气相对湿度(RH)比林冠上的高,林冠下的空气RH日变幅和季节性变幅比林冠上的小.图7表1参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