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絮凝-电解氧化联合技术处理氰化废水,主要研究了聚硅酸铝铁 (PSAF) 添加量、絮凝时间、pH、电压、电解时间、极板间距对总氰(CNT)、游离氰(CN)、Cu、Zn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其反应机制做了分析。研究表明,当PSAF添加量为2 g·L−1,絮凝时间为30 min,pH为9条件下,CNT、CN、Zn、Cu离子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2.97%、100%、84.40%、34.88%。Zn(CN)42−、Cu(CN)32−、CN的吸附量分别为567.88、89.76、439.74 mg·L−1。以钛板为阴极,石墨板为阳极,采用一阴两阳体系对絮凝后液进行电解氧化实验,在电压为3 V、电解时间为2 h、极板间距为10 mm条件下,CNT、CN、Zn、Cu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1.70%、100%、99.15%、94.49%。絮凝过程中Zn(CN)42−、Cu(CN)32−、CN的去除是由电荷中和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其中电荷中和起主要作用。Zn(CN)42−、Cu(CN)32−、CN-的化学吸附主要归因于其与PSAF水解产生的羟基阳离子发生交换反应。XRD分析表明,加入酸性絮凝剂PSAF的瞬间,部分Zn(CN)42-反应为Zn(CN)2沉淀。电解氧化过程中Zn(CN)42−、Cu(CN)32−破络释放的氰根会被阳极表面产生的O2、·OH完全氧化为N2和CO2,Zn、Cu离子在阴极板电沉积而被去除。  相似文献   
22.
以煤矸石酸浸液为原料,经过钛掺杂、聚合、熟化和浓缩干燥等过程,制备了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铁钛(PTAFC)。分别考察了钛投加量、pH、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PTAFC混凝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浊度、COD、总磷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与聚合氯化铝铁(PAFC)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钛铁摩尔比0.3、pH=1.5、聚合温度60 ℃、聚合时间3 h、常温熟化24 h时,所制得的PTAFC性能最佳;在投加量70 mg·L−1、pH=7、反应温度20 ℃、慢速搅拌速度40 r·min−1的混凝条件下,对自配水的浊度、COD和UV254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9.13%、37.25%和39.9%。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的浊度和总磷有极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对COD和氨氮有一定去除能力,污染物去除能力明显优于PAFC。上述研究成果对有效减少煤矸石的堆存量、拓宽煤矸石利用渠道,实现混凝剂的低成本、高效率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QuantitativemodelforspeciesdistributionofhydroxypolyaluminumchlorideFengLi,LuanZhaokun,TangHongxiao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  相似文献   
24.
聚合氯化铝与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聚合氯化铝PAC和自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为原料制备了复合絮凝剂 (PACO)。采用Al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聚合氯化铝与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溶液中铝盐的形态分布及转化。考察了O A、碱化度B和熟化等因素对铝盐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碱化度B为 2 .0 ,有机高分子与铝盐质量比 0 A从 0增加至 4时 ,Ala 含量从 2 0 .45 %缓慢降至 1 8.52 % ,Alb 含量从 49.54%升至55 .0 1 % ;当O A =1 ,B从 0 .5升至 2 .0时 ,Ala 含量从 65 .2 6 %降至 1 8.95 % ,Alb 含量从 2 6.76 %升至 53 .1 3 % ;此外 ,当熟化时间由 2 4h增加至 72h时 ,PAC中Ala 含量下降了 5 .93 % ,而相应PACO中Ala 含量仅下降 2 .62 % ,表明PACO溶液相对于PAC溶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
Featuresandmechanismforcoagulation-flocculationprocessesofpolyaluminumchlorideTangHongxiao;LuanZhaokun(StateKeyLaboratoryofEn...  相似文献   
26.
聚合氯化铝中Alb和Al13的形态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三类典型工业聚合氯化铝的生产条件制得铝浓度为2.50mol·l^-1,盐基度为0%-92%的A,C,D系列样品,同时采用慢速滴碱法制得铝浓度为0.150mol·l^-1-0.336mol·l^-1,盐基度为0%-92%的B系列聚合氯化铝.Ferron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盐基度不同系列样品的Alb值大小变化规律为:盐基度等于20%时,C〉D〉A〉B;盐基度等于30%时,A〉D〉B〉C;盐基度大于30%时,B〉A〉D〉C;四个系列样品的Ala均随盐基度的升高而减小,Alc则随盐基度的升高而增加.27A1-NMR测试结果表明:四个系列所有样品的Al单均随盐基度的升高而减小;相同盐基度的不同系列样品Al13值大小顺序为B〉A〉C〉D;A,C,D系列样品的Al其他均随盐基度的升高而增加,B系列样品的Al其他则先随盐基度的升高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然后再开始上升,最大值为B4样品的44.40%.A,C,D三个工业系列样品中的Alb和Al13的绝对值均不大,在所研究的盐基度范围内Alb和Al13均不是其中的优势形态.B系列样品在盐基度大于60%时,Alb和Al13成为其中的优势形态.  相似文献   
27.
复合型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合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煤系高岭石为主剂,氧化钙为助剂,酸浸一步合成聚合氯化铝铁(PAFC).并以黄河水为原水,通过与市售聚合氯化铝(PAC)做絮凝对比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絮凝效果.而且原水的pH值为5-9,去浊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28.
聚合铝的形态稳定性及其动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栾兆坤  曲久辉 《环境化学》1997,16(6):506-514
本文采用改进的Al-Ferron快速测定法研究了混凝过程中铝盐与聚合铝水解形态的转化规律及稳定性,并对混凝反应过程中铝与聚合铝溶解-沉淀形态分布与理论溶解度进行了对比,同时采用流动电流技术直接测定了铝盐与聚合铝絮凝剂的荷电状况,最后对发生在混凝过程中铝与聚合铝最佳凝聚形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9.
工业聚合氯化铝的形态分布及混凝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铝浓度为2.50mol·l-1的聚合氯化铝.采用Al-Ferron络合比色法和烧杯混凝实验对样品的形态分布和混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工业系列样品中Al的形态分布规律基本一致,Ala随盐基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Alc随盐基度的升高而升高;Alb则先随盐基度的升高而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再随盐基度的升高而降低.同一系列样品在相同加药条件下,盐基度愈高,混凝效果愈好,Alb含量愈高,混凝效果并不一定愈好.因此,提高Alb不一定能提高混凝效果,工业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追求目标应当是尽量提高盐基度,而不是Alb的含量.  相似文献   
30.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luminum salts,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I) has better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performance in turbidity removal. However, it is still inferior to organic polymers in terms of bridging fun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ggregating property of PACl, different composite PACl flocculants were prepared with various organic polymers. The effect of organic polymer on the distribution or Al(Ⅲ) species in composite flocculants was studied using ^27TAl NMR and Al-ferron complexation methods. The charge neutralization and surfac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flocculant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Jar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turbidity removal efficacy of organic polymer modified composite flocculants. The study shows that cationic polymer and anionic polymer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behaviors of PACl. Both cationic and anionic polymers can improve the turbidity removal performancc of PACl but the mechanisms arc much different: cationic organic polymer mainly increases the charge neutralization ability, but anionic polymer mainly enhances the bridging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