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283篇
安全科学   279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213篇
综合类   750篇
基础理论   566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435篇
灾害及防治   17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7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Abstract: The U.S. Endangered Species Act (ESA) defines an endangered species as one “at risk of extinction throughout all or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its range.” The prevailing interpretation of this phrase, which focuses exclusively on the overall viability of listed species without regard to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has led to development of listing and recovery criteria with fundamental conceptual, legal, and practical shortcomings. The ESA's concept of endangerment is broader than the biological concept of extinction risk in that the “esthetic, ecological, educational, historical, recreational, and scientific” values provided by species are not necessarily furthered by a species mere existence, but rather by a species presence across much of its former range. The concept of “significant portion of range” thus implies an additional geographic component to recovery that may enhance viability, but also offers independent benefits that Congress intended the act to achieve. Although the ESA differs from other major endangered‐species protection laws because it acknowledges the distinct contribution of geography to recovery, it resembles the “representation, resiliency, and redundancy” conservation‐planning framework commonly referenced in recovery plans. To address representation, listing and recovery standards should consider not only what proportion of its former range a species inhabits, but the types of habitats a species occupies and the ecological role it plays there. Recovery planning for formerly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e.g., the gray wolf [Canis lupus]) exemplifies how the geographic component implicit in the ESA's definition of endanger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determining recovery goals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ecologically significant types or niche variation within the extent of listed species, subspecies, or “distinct population segments.” By linking listing and recovery standards to niche and ecosystem concept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ly significant type offers a scientific framework that promotes more coherent dialogue concerning the societal decisions surrounding recovery of endangered species.  相似文献   
7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宜松  曹国良  张萌 《环境工程》2017,35(5):136-140
基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选取60项指标建立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对延安市、榆林市2000—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榆林市发展基本趋于一致: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但可持续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较低;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资源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环境的恶化及治理的低效。  相似文献   
73.
外源Ca2+对SBR启动期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丽飞  杨新萍  张雯雯 《环境科学》2017,38(6):2470-2476
利用无机物如Ca~(2+),加快活性污泥反应器启动,强化活性污泥絮体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进水中添加Ca~(2+)对反应器启动期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和胞外多聚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行至28 d,与进水中不添加Ca~(2+)的反应器(对照反应器)相比,进水中添加150 mg·L~(-1)外源Ca~(2+)的反应器中活性污泥MLSS和MLVSS值分别高出了89.6%和75.6%,SVI值则降低了47.9%;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总量增加了76.4%,多糖增加了28.8%,蛋白质减少了31.6%,添加150 mg·L~(-1)外源Ca~(2+)的反应器中污泥胞外多聚物中多糖/蛋白质值为68.8,对照反应器的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多糖/蛋白质值仅为36.6.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外源Ca~(2+)导致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组分发生了变化.实验结果为进水中添加外源Ca~(2+)改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4.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动态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彬彬  卢滇楠  刘铮 《环境科学》2012,33(6):2068-2074
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在土壤发挥其生态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定量分析其中的固氮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的演变情况,采用了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其相关功能基因nifH、narG和amoA的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nifH、narG和amoA基因拷贝数及其占总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比例远低于正常土壤,修复后土壤中的同类分析结果与正常土壤接近.表明石油污染物破坏了氮循环相关菌落结构,而生物修复则使其得以恢复.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修复方式下氮循环功能基因的恢复情况以及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也表明同时添加秸秆和菌剂具有最好的修复效果,处理40 d后其nifH、narG和amoA基因拷贝数(以干土计)分别恢复到2.68×106、1.71×106和8.54×104g-1,石油烃降解率达到48%.投加真菌-细菌复合菌剂的效果优于只投加细菌菌剂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基因和物种水平上反映土壤修复的效果,为土壤修复的监控和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河套灌区土壤水和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水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在不同作物种植区、不同灌期等情况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水平衡特征,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为典型作物,在河套灌区选取4块2亩的试验田,于2009年4-11月采集田间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地块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差别主要集中在5-9月的作物生长期.夏灌灌水量不足,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田间土壤水分变化属于“蒸腾蒸发消耗型”;秋浇期内水量充足,各地块各土层含水率均明显增加,田间土壤水分呈“入渗补给型”.各地块地下水埋深月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于优先流的存在,地下水对灌溉降水响应快.本文定量研究了区域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灌区水平衡要素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可为灌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基于SD-CA-GIS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环境累积效应分析强调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突出环境要素之间的时空交互作用,从而对环境分析方法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传统环境分析方法归纳、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平台,集成系统动力学(SD)和元胞自动机(CA)的优点,建立了能够分析时间累积、空间累积效应的SD-CA-GIS模型.以山西潞安矿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分析矿区社会、经济、工程和环境等因子之间时空交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SD-CA-GlS模型.考虑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殊性,从影响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出发,预测和模拟了矿区2006-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累积状况.结果发现,由于煤炭资源开采等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在研究时段内,工矿用地、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呈现累积性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累积性减少.同时,由于不同阶段人类活动干扰的种类和强度变化,使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扩展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上述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时间累积效应和空间累积效应的动态变化,能为环境累积效应的分析和评价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77.
We report on the biodegradation of pure hydrocarbons and chemotaxis towards these compounds by an isolated chlorophenol degrader,Pseudomonas strain H.The biochem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16S rDNA sequence identified Pseudomonas strain H as having 99.56% similarity with P.aeruginosa PA01.This strain was able to degrade n-hexadecane,1-undecene,1-nonene,1-decene,1-dodecene and kerosene.It grew in the presence of 1-octene,while this hydrocarbons is toxic to other hydrocarbons degraders.Pseudomonas strain H was also chemotactic towards n-hexadecane,kerosene,1-undecene and 1-dodecene.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Pseudomonas strain H is an attractive candidate for hydrocarbon-containing wastewater bioremediation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Since the classical standard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chemotaxis are not efficient at low bacterial concentrations,we demonstrate the use of the dynamic speckle laser method,which is simple and inexpensive,to confirm bacterial chemotaxis at low cell concentrations (less than 105 colony-forming unit per millilitre (CFU/mL)) when hydrocarbons are the attractants.  相似文献   
78.
鄂尔多斯盆地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像元分解模型,利用LANDSATNDVI数据,估算了鄂尔多斯盆地2002年7月和2010年7月植被覆盖度,以量化和可视化的形式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2002年一2010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寻了引起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2年一2010年鄂尔多斯盆地植被覆盖度变化明显,平均覆盖度增加了7.35%,改善和明显改善面积增加了35.67%,退化和明显退化面积增加了1.49%。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量的增加和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过度的能源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79.
本次研究从地貌发育的角度揭示了贵州省石漠化景观及其等级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和气候(降雨量)的空间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与现今人类活动强度(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存在关联性。具体体现为:(1)贵州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区内的峰丛(林)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200mm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随着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塔状峰丘增多;溶丘,峰丛(林)不发育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100mm的威宁-毕节以北的黔西北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北的溶蚀侵蚀地貌类型区,(2)贵州石漠化程度与喀斯特地貌类型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较好,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不好。峰丛(林)地貌发育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区,黔中地区人口密度为300~400/km2,该区一些县的石漠化,远不如黔西南地区人口密度为200~300/km2或黔南地区人口密度为100~200/km2的严重。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全面破坏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力,除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等少数地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原始森林无论是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还是低的地区,历史时期均已遭受全面的破坏。喀斯特坡地次生植被的恢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地的岩土组成,现代石漠化严重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受下垫面地面物质组成的控制,也就是"石山"的多寡。  相似文献   
80.
福建省近1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1995年、2000年和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将福建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纳入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福建省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0.340 3 hm2、2000年的0.443 6 hm2上升到2004年的0.720 2 hm2.这说明福建省在近10年的发展中,生产、生活强度大幅度增加,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维持现状将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提高科技与农林业结合水平,大力提倡节约型生活及消费方式,减少生态赤字,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