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8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422篇
安全科学   54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38篇
综合类   915篇
基础理论   87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514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Hydroxyl radical (.OH)-initiated photooxidation reaction of toluene was carried out in a self-made smog chamber. Four individual seed aerosols such as ammonium sulfate, ammonium nitrate, sodium silicate and calcium chloride,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chamber to assess their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SOA). It was found that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seed aerosols might lead to high concentration of SOA particles. Seed aerosols would promote rates of SOA formation at the start of the reaction and inhibit its formation rate with prolonging the reaction time. In the case of ca. 9000 pt/cm^3 seed aerosol load, the addition of sodium silicate induced a same effect on the SOA formation as ammonium nitr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four individual seed aerosols on the generation of SOA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calcium chloride〉sodium silicate and ammonium nitrate〉ammonium sulfate.  相似文献   
122.
An UASB+Anoxic/Oxic (A/O) system was introduced to treat a mature landfill leachate with low carbon-to-nitrogen ratio and high ammonia concentration.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biodegradable COD in the leaehate, the denitrifieation of NOx^--N in the reeireulation effluent from the elarifier was carried out in the UASB.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biodegradable organic matters were removed by the denitrifieation in the UASB. The NH4^+-N loading rate (ALR) of A/O reactor and operational temperature was 0.28- 0.60 kg NH4^+-N/(m^3-d) and 17-29℃ during experimental period, respectively. The short-cut nitrification with nitrite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of 90%-99% was stabilized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The NH4^+-N removal efficiency varied between 90% and 100%. When ALR was less than 0.45 kg NH4^+-N/(m^3.d), the NH4^+-N removal efficiency was more than 98%. With the influent NH4^+-N of 1200-1800 mg/L, the effluent NH4^+-N was less than 15 mg/L. The shortcut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eation can save 40% carbon source, with a highly efficient denitrifieation taking place in the UASB. When the ratio of the feed COD to feed NH4^+-N was only 2-3, the 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TIN) removal efficiency attained 67%-80%. Besides, the sludge samples from A/O reactor were analyzed using FISH. The FISH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mmonia oxidation bacteria (AOB) accounted for 4% of the total eubaeterial population, whereas nitrite oxidation bacteria (NOB) accounted only for 0.2% of the total eubaeteri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23.
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根据南京市1991~2003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进而评价了南京市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南京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遏制,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这主要归功于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巨额的环境投资。  相似文献   
124.
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是人口发展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是诠释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形态的重要方面.对其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口分布现状的本质、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本研究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并结合GIS技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人口密度为衡量指标,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1990-2008年间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地区各县市(区)人口总量和密度均有明显增长,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不断集中的态势.局部自相关分析揭示"一江两河"地区开始显现以拉萨市和日喀则市为中心的两个显著的人口高密度区,显示出该区域人口分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对以拉萨市、日喀则市和乃东县为中心的区域密度函数进行拟合.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的估计结果显示,"一江两河"地区空间发展正逐步由20世纪90年代单中心(拉萨市城关区)阶段,向目前的多中心向心集聚阶段转变,除拉萨市城关区外,日喀则市和乃东县集聚能力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25.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本文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数据为基础,从长江经济带、区域和市域视角,采用熵值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均衡发展模型测度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协调发展度进行分析,并使用ArcGIS10.2得出二者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相对平稳增长,2013年总体上达到较高协调发展水平。从区域视角来看,协调发展度呈现阶梯特征即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状态,且自2009年起3大区域协调发展度差距呈扩大趋势。从市域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2006-2008年协调发展度的发展速度慢,2009年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在空间上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非均衡性和空间异质性,东北高、西南低,并表现明显的"城市群集聚"发展特征。长江经济带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进程中应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上游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转变土地财政思想,真正实现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6.
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以自然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四大资本为核心,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是以“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为指导原则,分析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并根据西部地区当前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数量,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如区域规划、区内调整,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该框架综合考虑了中国西部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特有挑战与机遇,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友好、社会包容和内生增长”的绿色发展目标.最后,本文针对该绿色发展框架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是当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进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和实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同时西部地区政府在省级和地方层面将保护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区域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大对以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为目的的各类工程的投入,强化区域绿色基础建设和生态服务供给,缓解西部地区贫困,提升区域绿色发展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开展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各省发展需求与条件实施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尤其是贫困集中和区域发展潜力较大地区,鼓励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以引导长期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7.
Due to the favorable weather,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and fertile soil, the area has been known as the homeland for crops and fish. However, being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deteriorated due to recent socio-economic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drivers a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sures are water pollution which include nutrients and suspended solids, pesticides, other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PAHs and PCBs) and oil. These have imposed various impacts such as eutrophication, formation of red tides and biomagnific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through food chains. In response to these, regulatory measu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 joining forces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uthorities in all urban cities and most counties, in addition to the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to control pollu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furthe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economic loss. The present paper is an attempt by following the DPSIR approach promoted by the OECD in the early 1990s and further developed by IGBP LOICZ to review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Pearl River with emphasis on water quality and the impact of rapid socio-economic changes.  相似文献   
128.
利用长江经济带110个地市1990~2013年RD投入与经济增长水平的相关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对RD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市的经济增长与RD投入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RD短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效应;2RD人员投入产出弹性高于RD经费投入,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对RD人员的依赖性更大;3RD投入表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但RD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则表现出中西部大于东部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东中西区域经济特征不同。最后,从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制定RD投入中长期计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9.
为了有效的把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分阶段的落实到各个省市,做好二者之间衔接工作,研究考虑了我国在从发展中国家过渡到中等发达国家时所需要考虑的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之阀关系的问题,结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际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行业增长曲线的可再生能源阶段目标分解模型.模型首先求解出中国不同的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增长曲线.然后给出可再生能源发展阶段目标函数.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给出了各省的阶段目标,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以风电、水电和太阳发电为代表能源,结合国家可再生能源整体规划和资源需求分布状况,分阶段提出了各省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目标分解参照两个原则(1)可分解原则.国家总量目标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在不同地区、部门和行业进行分解,由全社会共同完成发展目标.(2)公平性和区域差异的原则.考虑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各地总量目标有所区别.研究对于可再生能源规划的整体实施和监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0.
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尝试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最新发展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铜陵市1990~2008年资源利用和实际GDP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采用了物质流分析指标中直接物质投入来表征区域资源利用量。ARDL边界检验结果表明了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通过ARDL-ECM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长期弹性系数和短期弹性系数,并揭示出资源利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资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铜陵经济增长。同时还对铜陵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