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262篇
基础理论   468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321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福建农业发展时段的可持续性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狭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对福建近50年(1952-1998年)人口与粮食的动态变化一时序分析,探讨了福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后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福建农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22.
21世纪我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形势及战略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形势,指出了国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任务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23.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面临的一次新的人口革命,它呼吸观念的突破和理论上的创新,呼唤对人口发展战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出新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924.
方言差异对个体环保行为的影响主要依据是文化认同理论,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群体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知,涵盖了对特定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语言的深刻认同感。该理论指出,文化认同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也影响着他们对他人、社会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3)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方言距离对流动人口环保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方言距离总体上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环保行为,且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发现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方言距离降低私域环保行为要比公域环保行为更明显,且方言距离降低短期居住者和听说普通话能力较低者的环保行为也更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较高的环境污染认知、环境重要性认知以及地区环境规制水平均能显著缓解方言距离对环保行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25.
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新农药单甲脒对棉花,大豆种群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甲脒对作物种群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因浓度和作物种类不同,与对照比较,1000倍稀释液处理的棉花,大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都高于对照,有促进作用;10倍处理的棉花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而大豆生物量50倍已明显低于对照,单甲脒对作物生产结构的影响,1000,500,100倍处理的棉花,有一定程度促进作用,以500  相似文献   
926.
模拟池塘生态系统中单甲脒对微生物种群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单甲脒(N-2,4-二甲苯基-N’-甲基甲脒,简称DMA)对模拟池塘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加单甲脒盐酸盐(DMAH)对底泥微生物种群无明显影响,而对水生微生物的最主要种群--好氧异养菌总量则有明显促进的影响,微生物生长和存活试验表明,只有高于50mg/L的DMAH对水中好氧异养菌的生长存活才有抑制作用,底泥中的好氧异养菌和未受污染的底泥酵母菌的DMAH抑制浓度也是50m  相似文献   
927.
应用传统及分子微生物生态学16S rDNA-PCR 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等研究方法,分别对不同浓度乙草胺、甲胺磷及其乙草胺-甲胺磷二元组合胁迫下黑土中细菌活细胞数量(CFU Colony Forming Units)、种群丰富度(Richness)及其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因子乙草胺及甲胺磷对细菌CFU产生急性毒性效应,但是长期毒性效应不显著;高浓度乙草胺-甲胺磷的二元组合对细菌CFU产生复合毒性效应,其对细菌CFU的复合抑制率明显高于相应组合中各单因子.乙草胺对可培养自生固氮菌表现出强烈刺激的作用,甲胺磷表现为严重抑制作用;而所有乙草胺-甲胺磷二元组合却对自生固氮菌CFU表现为复合毒性效应,其复合毒性明显高于相应组合中各单因子对自生固氮菌的毒性效应.应用16S rDNA-PCR DGGE技术研究结果显示:乙草胺、甲胺磷及乙草胺-甲胺磷组合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黑土中细菌种群在分子水平上的丰富度,并使其种群组成和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28.
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性指标,人口规模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到未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运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Logistic增长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利用《江苏统计年鉴》人口数据对江苏省2005~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预测结果显示,3种模型均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但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的模拟精度比线性回归更理想。在模型的验证过程中,前两者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分别为0.35%和0.12%,而线性回归为2.25%,故采用两种非线性预测值的平均值作为预测结果,结果为2010年达到7 695.19万人,2020年达到7 919.20万人。  相似文献   
929.
人口迁移引起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对人口迁移模型的研究大多是以行政区划作为计算单元,难以反映小尺度下行政区内部的人口迁移态势。在GIS的支持下,提出构建县域人口迁移引力模型,选择县域内独立的居民区片为计算单元来评价乡镇的人口吸引潜力和人口最大可能迁移目的地分布。以浙江省临安市为实验区,实现模型的运算,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乡镇对人口的实际吸引力,为研究区制定人口、经济等政策和辅助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30.
● The main and added effect from heat co-existed in China. ● Both of the main and added effect could increase the mortality risk of population. ● Females, the elderly, the less educated and inland residents were more vulnerable. Increases in ambient temperatures and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heat events constitute important burdens on global public health. However, evidence on their effects on public health is limited and inconclusive in China. In this study, data on daily deaths recorded in 33 Chinese cities from 2007 to 2013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eat on mortality in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definition of a heatwave established by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we combined four city-specific relative thresholds (90th, 92.5th, 95th, and 97.5th percentiles) of the daily mea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ree durations of ≥ 2, ≥ 3, and ≥ 4 days, from which 13 heatwave definitions were developed. Then, we estimated the main and added effects of heat at the city level using a quasi-Poisson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combined with a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Next, the estimates for the effects were pool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using a multivariable meta-analysis. Subgroup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ex, ag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spatially stratified heterogene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tality risk increased from 22.3% to 37.1%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heatwave definitions. The added effects were much lower, with the highest increase of 3.9% (95% CI: 1.7%–6.1%) in mortality risk. Females, the elderly, populations with low educational levels, and populations living inland in China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vulnerable to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hea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heatwa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