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1篇
  免费   551篇
  国内免费   2074篇
安全科学   168篇
废物处理   214篇
环保管理   413篇
综合类   3605篇
基础理论   639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727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37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518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41.
利用海藻酸钠固定化包埋活性炭与多黏类芽孢杆菌GA1,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包炭量及包菌量吸附Pb2+的最佳配比,并研究了这种新型的固定化小球对Pb2+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炭与多黏类芽孢杆菌GA1小球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5%、包炭量1:20和包菌量1:2,在该制备条件下吸附率达到93.74%.固定化小球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5、温度30℃和Pb2+初始浓度300mg·L-1,活性炭与GA1经固定后对pH、温度和Pb2+初始浓度适应范围扩大.吸附平衡曲线表明,对Pb2+的吸附在30min内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2h时基本趋于平衡,且平衡曲线能较好地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来描述,其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370.37mg·g-1.解吸结果表明固定化小球能有效地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642.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魏孝荣  邵明安  高建伦 《环境科学》2008,29(10):2879-2884
研究不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于全面准确评估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状况和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总有机碳变异较小(变异系数为34%),高活性有机碳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43%),有机碳的变异性随其活性的增强而增大.各组分有机碳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含量顺序一致.各组分有机碳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以塬面土壤最高,沟道土壤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以林地和农田土壤较高,草地土壤较低;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则以黑垆土最高,红土最低.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组分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环境条件不但直接影响有机碳的分布,还通过影响有机碳不同组分之间的关系来改变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之问的关系受环境条件影响最大,中活性与高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受环境条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43.
活性炭纤维对水中酚类化合物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岳钦艳  杨晶  高宝玉  李仁波  李颖  于慧 《环境科学》2008,29(10):2862-2867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actived carbon fiber,ACF)对模拟废水中苯酚、对氯苯酚、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ACF的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试验,采用吸附热力学探讨了ACF对苯酚、对氯苯酚、对硝基苯酚模拟废水的机制,计算了有关的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ACF对它们的吸附速率很快,在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好,相同条件下,去除率是苯酚(87%)<对氯苯酚(96%)<对硝基苯酚(99%).ACF对这3种物质的吸附都是自发的放热反应,属于物理吸附.吸附等温线能用Dubinin-Radushkevieh方程较好地拟合.  相似文献   
644.
依据2007年4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初步分析了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南黄海DOC的质量浓度为0.91~2.69 mg/L,平均值为1.62 mg/L,北部近岸DOC浓度高,长江口北部海域及南黄海中部外海DOC含量较低;在垂直方向上,10 m层DOC含量略高,各水层量值相差不大。DOC的分布趋势主要受控于水文结构,某些河口海域,生物生产对DOC含量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45.
某水源地四氯化碳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氯化碳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文章针对某市南区供水水源地岩溶地下水遭受四氯化碳污染的情况,对供水区人群通过食入和皮肤接触四氯化碳从而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风险评价,并分析了该地区多年来健康风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从2001~2007年供水区人群风险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四氯化碳污染所带来的健康危害逐渐减弱。距污染源最近的X-49井是存在风险最大的水井,非致癌指数最高为10.2,致癌指数最高为5.29×10-4,均超过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646.
微波活化制备麻疯树果壳活性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微波法制备麻疯树果壳活性炭,以磷酸为活化剂,在800W固定微波功率下,辐照时间和活化剂的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最佳条件为辐照时间8min,磷酸浓度40%。最佳条件下制得的果壳炭碘值达704.4mg/g。测得该果壳炭比表面积为651.6m2/g,总孔容达0.49mL/g,孔结构以1~10nm孔径为主,达到商业活性炭的标准。表面官能团以含O官能团和含C官能团为主,其中C-C类和C-O类官能团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47.
阐述了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以及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二氧化碳可能的排放格局.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向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648.
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宏杰  董文艺  李伟光  尹文超  陶鑫 《环境科学》2008,29(10):2856-2861
通过批量实验对比了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和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对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吸附等温方程同时符合Langmui,和Freundlich方程,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活性污泥对结晶紫具有很好地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达到571.26 mg·g-1,远高于粉末活性炭的131.09 mg·g-1.应用假一级和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更符合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搅拌速度仅对转速低于500 r·min-1时的污泥吸附速度有影响,吸附速度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加快,但并不影响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最终吸附平衡.当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较低时(10:1,质量比),出水中结晶紫的浓度随着初始结晶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初始比例为20:1和50:1时,初始结晶紫的浓度对出水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49.
用活性炭、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制备了活性炭电极。研究了电极制备过程中黏结剂添加量、活性炭用量以及成型后活性炭的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对电吸附除盐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电极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活性炭、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混合比例为8:1.8:0.2时,电极能够成型,随着黏结剂的比例增加,电极的除盐率降低;随着活性炭用量的增加,吸附平衡的时间增加,除盐率提高,但平衡吸附量降低,当NaCl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活性炭用量去除率变化变小,试验选定的活性炭用量为0.45g/片电极;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和炭化时间的增长,活性炭电极电吸附除盐效果明显提高,850℃下炭化2h的电极炭化完全,除盐率是未炭化的电极除盐率的2.08倍。  相似文献   
650.
在使用MOBILE计算机动车排放因子时,一个较为重要的计算参数——计算年,在美国是根据实际年份来确定的,但是由于我国机动车排放发展水平与美国的不同,其值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关键问题。文章利用我国的实测机动车排放因子数据,在同等条件下使用MOBILE计算排放因子,并与道路实测数据对比,得到不同测试年份对应的MOBILE计算年,从而回归出使用MOBILE计算机动车排放因子的计算年公式。在今后利用MOBILE计算机动车排放时,可以方便的使用公式得到对应的MOBILE计算年,从而提高计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