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09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534篇
基础理论   330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中Cry1Ab毒蛋白的表达、根系分泌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分蘖始期至成熟期,克螟稻地上部和根部中的Cry1Ab毒蛋白的表达量(FW)分别为3.23~8.22 μg/g和0.68~0.89 μg/g.生育期间克螟稻根系分泌的Cry1Ab毒蛋白含量仅为1.66~48.02 ng/(株·d).试验证实,克螟稻根际土中的Cry1Ab毒蛋白残留含量低于检测限(<0.5ng/g 干燥土).生物测定还表明,克螟稻根际土及其提取液对棉铃虫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不产生致死性效应.相对于Cry1Ab毒蛋白的根系分泌转移,克螟稻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2.
为提高稻秆的降解率及其厌氧发酵甲烷产量,采用高氨氮畜禽废水作为氮源以驯化稻田土壤微生物,优化其降解稻秆的初始pH值,并评估水解产物液体发酵产甲烷性能.结果表明,混合组驯化的微生物产纤维素酶活性及对稻秆木质素的降解率高于其它组及先前文献报道,分别达到4.01 IU和51.96%,且后期水解液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及还原糖含量最高.随着初始pH值的提高,稻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显著增加,稻秆水解液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和TOC含量均显著增加,并在第7 d达到最高值.将水解稻秆7 d的水解液进行厌氧发酵显示,在初始pH=9.0条件下累积甲烷产量达到最大,为37.60 mL·mL-1水解液.本实验结果表明, 驯化的稻田土微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更有效地降解稻秆,提高水解液中TOC及VFAs含量,从而提高厌氧发酵的甲烷产量.  相似文献   
83.
水稻田的甲烷释放特性及其生物学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采用土柱法和田间原位法研究渍水稻田甲烷释放特性的结果。不同生育期的测定表明,早稻以分蘖盛期时释放量最大,以后逐渐减少,晚稻从分蘖始期起逐渐增加,至分蘖盛期、末期时达到最大,随后在孕穗期急剧减少,至生长后期又有所回升。以原位法测定表明,晚间和上午释放的甲烷量较多,中午几乎无甲烷释放,下午又有少量释放。不同施肥区稻田甲烷释放量明显不同,以施猪粪有机肥区为最高,次为施尿素无机氮区,不施肥区最低。但各施肥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甲烷释放趋势完全一致,以分蘖期释放量最大,稻田释放的甲烷主要是稻植株释放的,可占总释放量的85%以上。行株间土壤释放的量不多。田间水释放极少,就植株而言,甲烷释放部位主要是在与土壤密切结合的未扰动的根基和根系部位,水面下茎秆白色部分和水上绿色部分几乎无释放。根系也主要是靠近根基的上半部分,根尖部位甲烷形成活性明显小得多。且研究表明,产甲烷细菌附存于根表而不进入根内组织。根际土壤中产甲烷细菌、厌氧性纤维素分解细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的数量以及总挥发有机酸含量都明显高于和行间土壤。  相似文献   
84.
用田间模拟试验法,研究了土壤中绿磺隆不同添加量与水稻危害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田绿磺隆添加量超过0.375g(AI)/hm ̄2时,就可能对水用产生危害,在此用量水平下,绿磺隆在耕层土壤中的平均残留浓度为0.17μg/kg,按此推算,麦田按正常用量的2倍量(30g/hm ̄2)施用,在种麦期间绿磺隆在麦田土壤中的半衰期超过32.1d.即会对水稻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85.
水分调节材料对牛粪堆肥氨气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通风式堆肥发酵方式研究了牛粪堆制过程中氨气的挥发特征和锯末、稻壳、稻草等不同水分调节材料对氨气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粪堆制过程中主要在前期,尤其是在最初的2周内释放氨气;堆肥期间挥发的氨态氮约为牛粪总含氮量的17%~50%。不同水分调节材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氨气的挥发,但锯末抑制氨气挥发效果最好,其次是稻壳,稻草抑制氨气挥发的效果较小。因此,为了减少氮素损失,应采取适当措施抑制氨挥发或回收挥发的氨气。  相似文献   
86.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以14C-绿黄隆进行麦茬土壤残留及其对后茬水稻影响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于麦地的绿黄隆经过麦季(206d)后有25%~30%残留于土壤;经过麦-稻两季(326d)后仍有约15%的绿黄隆残留在土壤中;麦茬土壤中残留的绿黄隆严重影响后茬水稻根系生长,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水稻植株残留量和转移系数是根系>>茎叶>稻谷,在各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87.
定位试验表明:施用耐氨固氮菌能促进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耐氨固氮菌具有固氮能力,但按现行的施用量则固氮水平不足30kg/hm2.在施氮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用耐氨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  相似文献   
88.
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耕作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0—1992年期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观测了北京地区洼里乡的稻田中甲烷的排放情况。其间农田中施用了有机堆肥和几种化学肥料,以观察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通常的农业耕作条件下本地区甲烷排放水平为17.6mg/m~2·h,并且在整个生长期中间有两个排放高峰,高峰期甲烷排放量占全年排放总量的65%以上,试验结果还显示有机肥料具有增加甲烷排放的作用;化学肥料,如硫胺、尿素等,在其有效作用期间,有抑制甲烷排放的作用,间歇灌溉是有效控制甲烷排放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9.
In Asembagus (East Java, Indonesia) irrigation water is contaminated with effluent from the hyperacid Ijen Crater Lake resulting in a low pH and high levels of various elements.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a risk assessment, locally produced food items (rice, maize, cassava leaf, cassava root, peanuts) were collected and concentrations of As, B, Ca, Cd, Co, Cu, Fe, Mg, Mn, Mo, Ni, Pb, V, Zn were compared to samples from a reference area and with literature values. Further, concentrations in rice were compared to total soil concentrations in paddy fields.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area, food items produced in the contaminated area had increased levels of Cd, Co, Ni and Mn in particular, while levels of Mo were lower. In contrast, total soil concentrations of Cd and Mn in particular have decreased whereas especially Mo was increa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bserved soil acidification, it is likely that the bioavailable concentration of most elements in the contaminated soil is higher (except for Mo) due to an increased weathering rate and/or input via the contaminated irrigation water. In terms of human health, concentrations in foods were generally within normal literature values. However, it was observed that essential elements (in particular Fe) known for their inhibitory effects on e.g. Cd and Mn toxicity did not accumulate in crops whereas Cd and Mn did.  相似文献   
90.
用开顶式熏气罩熏气的方法,研究了气源氟在水稻不同器官的分布及对糙米含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源氟主要分布于水稻叶片中,根含氟量不受气源氟的影响;籽粒含氟量取决于籽粒器官形成后空气氟浓度,与籽粒器官形成前的空气氟浓度无关;糙米氟含量与水稻抽穗齐穗后所暴露的氟剂量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