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3篇
  免费   1095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572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865篇
综合类   2305篇
基础理论   619篇
污染及防治   254篇
评价与监测   332篇
社会与环境   356篇
灾害及防治   217篇
  2025年   70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410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6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屋面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要求快速量大和水质要求高的特点,设计了相适宜的砂滤柱.采用室内砂滤试验研究了济南市屋面雨水径流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之前的雨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砂柱对屋面雨水径流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浊度的平均去除率达到87%,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达到70%以上,对色度、挥发酚、Pb和Zn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NH3-N、NO2-N的去除效果较差.浊度、色度和悬浮物等大部分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上层完成,因此,砂柱的上层需要定期更换.  相似文献   
102.
利用1985、1995和20D0年的TM数据及水质资料,运用GIS和水质指数法研究西苔溪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流域内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扩大,林地前期减少后期缓慢增加;林地和耕地是流域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二者面积之和占流域面积的比例在三个时段均在92%以上;空间集中性及斑块碎化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增多且斑块面积明显增大,饼地面积减少但斑块数量增多。研究时段内流域水质在时间上呈逐步恶化趋势,在空间上则表现为自上游至下游逐渐下降,其中,1996-2000年,研究河段内水质指数下降幅度达30%左右;只治理点污染源仅使水质指数增加6.5%左右,表明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03.
罗旭  王丽霞  张晶  杨耘  刘招 《环境科学》2025,46(6):3720-3729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绿芯”,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 基于GEE平台,结合MODIS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综合运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秦岭地区2002~2022年RSEI的变化趋势及持续特征,并探究其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①时间尺度上,秦岭地区RSEI稳定增长,2002~2022年中增长区面积占比达到75.96%,且整体水平较高,多年均值为0.59. ②空间尺度上,秦岭地区RSEI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山麓地带受城镇化发展影响深刻. ③动态角度分析表明,秦岭地区RSEI变化以增长趋势为主. 结合Hurst指数,44.04%的秦岭地区的RSEI在未来会继续保持良好的状况. ④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土地利用类型对秦岭地区RSEI的空间分异影响最大,且人类活动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剧烈.  相似文献   
104.
都昌县多宝砂山物种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鄱阳湖都昌县多宝砂山地区土地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植物种在各类型风沙化土地的出现频率与不同风沙化阶段各生活型植物种的组成,探讨了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与定居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风沙化过程是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风沙化首先导致特有种的绝灭,其次为稀有种.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与乔木类植物受风沙化影响最大,而灌木类植物可存活于风沙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在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速率大于定居速率.最后,针对造成多宝砂山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即在控制人类行为干扰的同时,要加强对固定沙丘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5.
指示生物监测及水生态预警是利用水环境中指示物种的数量、群落结构指标和个体生理指标等描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其相比于常规理化监测和预警更直接地反映水体的生态质量。本研究在松花江干流2012—2015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各监测点生态质量管理目标,通过分析物种的种类、出现的频次、物种污染敏感性(耐污值),尝试提出了松花江干流监控断面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的水生态预警模式,研究思路和结果对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指标的拓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研究流域径流量变化可为水资源科学调配、利用开发、水旱灾害防治、水环境污染整治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重要依据.但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尤其是极端降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了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径流量变化.运用SWAT模型模拟1965~2019年间长江流域径流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极端降雨条件下径流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965~2019年间长江流域径流变化并不显著,流域总径流和中下游径流均经历了\"枯-丰-枯-丰\"4个阶段.极端降雨情景模拟发现,50 a一遇极端降雨下,长江上、中和下游代表性子流域日均径流变化率分别为6200%、21%和15%,月均径流变化率为355%、5%和1.3%,年均变化率为78%、1%和0.24%.而100 a一遇极端降雨下,3个子流域日均径流变化率分别为8000%、25%和17%,月均径流变化率为437%、7%和1.5%,年均变化率为96%、1.2%和0.28%.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及洪涝灾害预测与防控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预防水体黑臭的水质指标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胡国臣  王忠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1):523-525
水体黑臭的指标,是研究其成因,判断其黑芨科学合理地管理水体的重要内容,该文选择了与一黑臭生化过程有关的的一些参数,进行了理场和模拟试验测定研究,结果证明DO、BOD5、硫酸还原菌数等,与水体黑臭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水体黑臭与不黑臭的临界指标为:CH-21.5,DO=1.8mg/L,N=2000个/ml,BOD5=14mg/L。  相似文献   
108.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连续8 a对红壤丘陵坡地6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保护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地表径流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依次为:农作区>甜柿区>茶园区>湿地松区>干扰恢复区>恢复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产流主要发生于4-8月,降雨量和2.5~8.0 mm·h-1降雨强度是影响径流量的关键因素.恢复区和干扰恢复区呈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累积径流量增长缓慢;纯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应与林木种类密切相关;农耕地由于土壤扰动大,水土流失严重,累积径流量增长迅速.必须通过构建合理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以进一步防治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09.
珠江三角洲养殖鱼塘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主要养殖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用电感藕合等离子质谱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了肇庆、广州、惠州和茂名4市14个样点沉积物中7种元素的水体及底泥总量,并对底泥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养殖鱼塘水体中Cr质量浓度范围是nd-0.1011 mg·L-1,超标率为7.1%,Cu质量浓度范围为nd-0.1438 mg·L-1,超标率为64.3%,As质量浓度范围是0.0112-0.0812 mg·L-1,超标率为24.1%,Hg质量浓度范围是0.00004-0.00458 mg·L^-1,超标率为35.7%,Pb质量浓度范围为nd-0.0973 mg·L^-1,超标率为6.8%,其余Ni、Zn和Cd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0.0218、nd-0.0232和nd-0.00319 mg·L^-1,均未超渔业水质标准;底泥中重金属元素Cr、Cu、Zn、As、Hg、Cd和Pb的平均值分别为83.86、46.19、242.16、32.38、0.64、1.00和60.06 mg·kg^-1,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Cd>Hg>Zn>Pb>As>Cu>Cr,其中,Cd污染程度为中-强,是底泥污染最严重的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生态风险均值排列顺序为 Hg>As>Cd>Pb>Cu>Zn>Cr。对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贡献率最大的元素为Hg、As和Cd。4个市底泥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RI)比较,惠州(290.13)>广州(240.54)>茂名(193.23)>肇庆(116.40)。Hg和Cd是该水域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元素。  相似文献   
110.
为了方便检测机构、消费者和企业理解掌握新版GB6566-2010标准内容,笔者对与旧标准相比的主要变化、标准具体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对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