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石灰石/石灰湿法烟气脱硫结垢的机理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石灰石/石灰湿法烟气脱硫的工艺原理, 分析了脱硫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结垢类型及其机理,提出了解决结垢的可行方法.对工业设计、施工及管理有一定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2.
贵阳城市生活污水对不锈钢腐蚀、结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成分复杂,会对不同材料产生不同腐蚀和结垢,影响污水热能技术的应用推广。为验证污水对不锈钢的腐蚀、结垢作用,结合不锈钢的腐蚀机理,设计不同流速的城市生活污水对不锈钢片影响实验,并应用数码相机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能谱分析等方法,观察不锈钢片表面变化情况,以及表面污垢成分,证明了贵阳地区的生活污水对不锈钢的腐蚀、结垢作用较小。不锈钢是贵阳及高原喀斯特地区污水热能应用热交换器材质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3.
基于相空间重构理论的天津市近海水质混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近海水质污染呈现的复杂非线性特征,通过对混沌理论中的相空间重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完全基于环境监测数据的近海水质分析方法。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例,首先,根据相空间重构理论,对近海各监测点的1维COD时间序列进行多维相空间重构,求得最佳嵌入维数mmin和吸引子关联维数D;然后,采用Wolf方法计算最佳嵌入维数mmin下重构相空间的最大Lyapunov指数λ1。计算结果显示各个监测点的关联维数D均在3.3左右,最大Lyapunov指数λ1均大于0,表明近海水质COD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近海水质系统是一个多维系统,貌似随机无规律的近海水质系统具有内在的、固有的规律。应用表明,该方法实用性强,为进一步采用混沌理论对近海水质进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非常有利于近海水环境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4.
主要采用碳酸钙沉积法和硬垢量测定法,考察了聚合物分子量和浓度对旅大(LD)10-1油田采出水结垢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含聚污水体系的结垢状况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增强了溶液的结垢趋势.由于聚合物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之间的螯合竞争作用,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钙离子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硬垢量呈减...  相似文献   
135.
为对防砂过程中因地层物性影响而导致冲缝筛管出现结垢问题进行准确的过程分析,基于FLUENT平台利用现场数据建立流道中的化学反应和沉积结垢的数值模型,评估管道缝宽、环境压力、温度、离子浓度与流速对冲缝筛管结垢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筛管结垢速率与管内温度和离子浓度成正相关,与管内流体流速成负相关,但环境压力影响不大,同时结垢主要产生在冲缝台阶以及冲缝套与打孔基管的接触面上,对产液的过流面积存在较大影响;结合正交分析得到4个敏感因素的主次顺序为:管内温度、管内流速、反应物浓度、环境压力,并确定最小结垢的组合方案;通过DPM模型探究CaCO3颗粒的沉积规律,得到管内的沉积情况,并建立多因素垢层厚度的计算模型。在实际生产中为降低筛管结垢对油井产能的影响,可以通过降低管内的温度、离子浓度及适当地增大流速来抑制结垢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6.
为了探究采出水结垢机理,预测结垢趋势,以便进一步采取防垢措施.从水中离子组成、热力学条件变化、结晶吸附等方面,分析了采出水结垢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结垢预测方法、结垢量预测方程及结垢预测的模拟实验,并对结垢预测方法和模拟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结垢预测方法的发展及模拟实验的优化提出了展望,结垢预测应结合油田具体实际,考虑多方面因素;结垢趋势预测方法应更准确,应用更广泛,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7.
In situ stabilization of toxic elements in contaminated soils by the addition of amendments is being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remediation. In this paper, we performed both kinetics and equilibrium-based sorption experiments of three toxic elements (As, Cd and Tl) in soils amended with two by-products (phosphogypsum and sugar foam, rich in gypsum and calcium carbonate, respectively) to ascertain the feasibility of their application for improving the sorption capacity of As, Cd and Tl from the soil at 25, 35 and 50 °C. Kinetic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sorption follows a pseudo-second-order (PSO) kinetics and the sorption is a two-step diffusion process where both film and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orption mechanisms of the elements. The Langmuir isotherms applied for sorption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estimated maximum 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elements in control and amended soil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Cd > As > Tl. Using the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parameters obta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thermodynamic constants of sorption (ΔG, ΔH and ΔS) were also evaluated, indicating spontaneous and endothermic nature of the process, except Tl which was exothermic. An optimal scaling procedure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kinetic and equilibrium sorption parameters.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was seen that these inter-parametric relationships are dependent on the element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