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2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近年,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自然景观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古建筑特色被削弱等问题.我们必须在突出当地特色的情况下,保护好生态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加强对生态旅游容量、旅游企业、旅游者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以实现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人力资源条件对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以及在国际性的人才争夺中所处的被动地位 ,提出发展教育和科技、更新观念和体制 ,是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3.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cientific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communities regarding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cientific influence on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icy.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and severity of marine pollution frequently differ from scientific assessments. the thesis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public perception on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is leading to the adoption of simplistic and unnecessarily extreme approaches to marin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o a reduced reliance on science. This trend is illustrated by some recen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wards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on marine protec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104.
科技期刊中参考文献的作用及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时所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参考文献记录了科学的渊源,反映了某一课题的来龙去脉,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往开来,也显示了论文的起点、深度和广度。通过引用参考文献,可以将一篇论文与其他论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告诉读者,便于相关人员开拓视野,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共享成果,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也是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和对知识产权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5.
由于全球化的生产、消费和投资模式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强化和发展,世界开始迅速变成一个村落或城市。全球化不仅带来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了生物分布的空间格局,导致生物种群的重新分布,由此而产生的生物入侵已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全球变化问题,也是当前最棘手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从生物入侵的本质、生物入侵的历史、科学技术、全球化等方面,从哲学和其它角度浅析当今的生物入侵问题,以期对生物入侵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6.
我国旅游灾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选取了十几年来国内旅游灾害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的数量、研究区域的时空分布等角度行了分析,然后从旅游灾害的致灾要素、成因、预防旅游灾害的对策、旅游灾害预防与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综述.最后笔者提出了我国旅游灾害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7.
为了作者在科技论文的写作和投稿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人名和科技名词术语,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名词相一致.对在投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人名和名词术语等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包括书写、读音.可为科技工作者撰写科技文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解读政府环保工作,并结合沧浪区生态的特点,分析其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沧浪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并对加强沧浪区生态文明的创建工作提出了“三着力”和“三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9.
为全面了解Safety Ⅱ学术思想的传播情况,采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84篇引用Safety Ⅱ学术著作的论文,采用科学计量和知识网络的方法,分析Safety Ⅱ学术思想的传播时间趋势、传播主体分布、传播领域与期刊以及传播的热点主题分布。研究结果表明:Safety Ⅱ学术思想在传播时间上呈线性增长趋势;核心传播区域为英格兰、美国、澳大利亚、挪威和意大利;核心传播机构为挪威斯塔万格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以及罗马第一大学;核心传播者为Saurin Tarcisio Abreu、Hollnagel Erik以及Patriarca Riccardo;Safety Ⅱ传播的核心领域为工业工程、运筹管理科学、人机工程学、应用心理学以及健康护理科学与服务等领域;Safety Ⅱ传播的主题为“韧性与功能共振”、“病患安全”、“事故与人的失误”、“安全与风险管理”、“社会技术系统与人的因素”以及“安全风险的评估”6大方向。研究结果对我国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form urban design practice through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social dynamics of public outdoor space in ethnically diverse neighbourhoods. We hypothesise that findings from ethnographic research can provide a resource that improves cultural literacy and supports social justi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primary method is a meta-synthesis literature review of 24 eth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all of which explore some dimensions of public open space use and values in UK urban contexts characterised by ethnic and racial diversity. We summarise thematic understandings and significance of neighbourhood places of shared activity, parks, spaces of passing-by and of retreat. We evaluate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cultural social dynamics, explor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of conviviality and racism in public open space. We then argu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velop principles for urban design practice informed by this work, and propose four for discussion: maximising straightforward participation, legitimising diversity of activity, designing in micro-retreats of nearby quietness and addressing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of open space provision. We conclude that ethnographic research can provide detailed insights into the use of the public realm and also inform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outdoor sociality relevant for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society. The challenge is two-fold: for ethnographers to become less cautious in engaging with decisions and priorities regarding how cities change, and for urban designers to explicitly embed informed understandings of difference into their broad desire for inclusive public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