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上清液浊度和沉降面高度作为表征煤泥水沉降性能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软件--Design Expert software设计研究了粘土类型、pH值、絮凝剂用量、水质硬度和煤变质程度五个因素对煤泥水静态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土类型是影响絮凝效果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在相同条件下,含高岭石的煤泥水比含蒙脱石的煤泥水上清液浊度大,而沉降面高度小.pH值越大,上清液浊度越小,但沉降面高度越高;絮凝剂用量对两个指标影响都不显著,其值越大,上清液浊度越小,沉降面高度越大;提高水质硬度有利于降低上清液浊度和沉降面高度,但影响不显著;煤变质程度对两种指标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2.
以成熟好氧颗粒污泥(AGS)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考察其对低浓度市政污水的处理效能、污泥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有机负荷(进水COD为179~212 mg·L-1)、高溶解氧(DO>5 mg·L-1)条件下,系统出水COD低于50 mg·L-1,NH4+-N浓度稳定在0.7~0.8 mg·L-1,但脱氮除磷效能有待优化.体系中0.2~0.6 mm的污泥颗粒最为稳定,运行期间污泥SVI30值始终保持在32~40 mL·g-1,呈现出良好的沉降性能.系统中少量絮状污泥的存在对AGS的稳定性是有利的,本试验条件下,<0.2 mm污泥体积占比约为30%时AGS体系稳定运行.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与AGS的稳定性呈正相关,可见PN对AGS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为主要菌门;运行过程中有利于硝化作用的Gammaproteobacteria逐渐成为优势菌纲;系统中存在促进EPS分泌和有机污染物去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陶厄氏菌属(Thauera),这有利于AGS的稳定运行,同时也存在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陶厄氏菌属(Thauera)、副球菌属(Paracoccus)、梭菌属(Fusibacter)、变形菌属(Proteocatella)等脱氮除磷功能菌属,但需优化运行参数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效能.本研究结果对AGS系统处理实际市政污水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为考察城市污水处理厂消毒方式对出水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使用二沉池出水进行氯消毒和紫外消毒试验. 选择AMP(氨苄西林)、TET(盐酸四环素)、CIP(环丙沙星)和CHL(氯霉素)作为典型的抗生素,研究消毒前后粪大肠菌群耐药率的变化. 结果表明:当水中ρ(有效氯)在0~1.0mg/L范围内增加时,粪大肠菌群对AMP和CIP的耐药率都有所升高,而对TET的耐药率却呈下降趋势. 当使用1.0mg/L氯消毒之后,粪大肠菌群对AMP、TET、CIP、CHL的耐药率分别为35.1%、5.6%、62.3%、0. 粪大肠菌群对AMP、TET和CIP的耐药性在氯消毒后会逐渐恢复. 氯消毒后48h,粪大肠菌群对AMP、TET和CIP的耐药率均高于消毒前. 在较低的紫外辐照剂量 (约16mJ/cm2以下)范围内,随着紫外辐照剂量的升高,粪大肠菌群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降低,而较高的紫外辐照剂量则可能导致粪大肠菌群耐药率升高.   相似文献   
44.
The continuous vari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 (DO), manganese (Mn), pH, and their effect on manganese removal by different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lined DO concentration and pH value in the bottom of reservoir results in the increasing release of Mn from sediment to source water. Manganes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from 0.1 to 0.4 mg·L-1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DO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from 12.0 to 2.0 mg·L-1 in raw water. The different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exhibited different efficiency on manganese removal. The processes with recycling of the suspended sludge, low elevation velocity in settling tank and slow filter rate, will benefit the manganese removal. During a high release of manganese in raw water, traditional coagulation-sedimentation and filtration could not completely remove Mn, although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filtration (GAC) had been applied. At that case, preoxidation with chlorine or potassium permanganate (KMnO4) was necessary to address the high manganese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45.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模拟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水,考察了曝气量、沉降时间、进水方式等对对苯二甲酸(TA)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TA质量浓度小于1500mg/L的废水,采用完全曝气SBR运行4h,TA和COD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5%以上,TA平均去除速率随T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TA质量浓度为1500mg/L时,曝气量、沉降时间和进水方式是影响其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采用SBR处理高浓度PTA废水可克服污泥膨胀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的问题,且系统的稳定性和PTA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6.
常温下IC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颗粒污泥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常温下用自配葡萄糖废水启动IC反应器,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和特性。IC反应器进水浓度为3 000 mg COD/L,水温为14.5~26℃,25 d内形成了颗粒污泥。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和容积负荷的增加,颗粒污泥粒径逐渐增大。反应器启动完成后,反应器中2 mm的颗粒污泥增加到6.6%,0.3 mm的颗粒从57.7%减少到39.4%;VSS浓度从24.7 g/L上升到48.2 g/L;VSS/SS从34.4%增加到72.8%。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粒径成正比,0.3~3 mm的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介于34.05~109.75 m/h之间,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初始接种污泥几乎没有产甲烷活性,与第30 d的初期颗粒污泥相比,成熟的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提高了46.7%。  相似文献   
47.
胡绍伟  王飞  陈鹏  王永  徐伟 《化工环保》2014,34(4):344-347
采用内电解—Fenton氧化—絮凝沉淀的化学集成技术预处理焦化废水,优化了各工段的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钢铁铁屑与活性炭的体积比为1∶1的条件下,内电解工段的优化参数为进水pH 2.6~3.1、HRT=1.0 h;Fenton氧化工段的优化参数为Fe2+加入量200 mg/L、H2O2加入量1 000 mg/L、进水pH 3.0左右、反应时间1.0 h;絮凝沉淀工段的设定参数为进水pH 9.5~10.0、聚丙烯酰胺加入量1 mg/L、静置沉降0.5 h。在上述工艺条件下,该集成技术对废水的总COD去除率大于55%,处理后的废水BOD5/COD大于0.28,不添加稀释新水即可进入后续生化处理系统。该工艺占地面积小、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工业化,废水预处理成本为4~5元/t。  相似文献   
48.
活性污泥过程反应池与二沉池耦合模型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二沉池一维通量模型与反应池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耦合,建立了活性污泥过程模型.模型应用于重庆某污水处理厂,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对出水中COD、SS、TN及TP进行模拟.针对该污水处理厂现行运行条件,分析了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因素,提出优化运行参数,将二沉池污泥回流比由原来的0.75减至0.20~0.25,剩余污泥排放量从原来的591m3/d至204~249m3/d;将反应池污泥浓度由原来的1.2g/L增加至2.8g/L,可提高系统抗负荷冲击和抗低温的能力,改善系统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49.
高景峰 《环境科学》2007,28(6):1245-1251
利用3个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命名为R1、R2、R3)和1个间歇气提式内循环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airlift reactor,SBAR,命名为R4),处理低碳氮比实际生活污水,系统考察改变沉淀时间的方式及器壁生物膜对快速启动硝化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反应器的影响.结果表明,R1、R2、R4的沉淀时间骤降为2、4、2 min,由于一次性施加的沉速选择压过强,造成污泥大量流失,反应器崩溃,而后反应器器壁不断长出生物膜,混合液和出水中出现大量絮状、棒状、颗粒状污泥,经过35~40 d的培养,出水NH+4-N小于1 mg/L,这主要是器壁生物膜的作用.反应器中的松软颗粒状污泥并非AGS,但它和AGS周围都有大量的轮虫等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这表明生物膜和AGS同源.根据污泥沉淀的实际情况,逐步降低R3反应器的沉淀时间为8、6、5、4 min,当沉速达到10 cm/min时,污泥开始颗粒化;沉速达到12 cm/min时,污泥颗粒化基本完成,共经历了33 d.AGS与絮状污泥长期共存,以0.3 mm为界,两者质量比约为2∶1,AGS平均粒径在0.5 mm左右, NH+4-N降解速率是污泥未颗粒化之前的5倍.  相似文献   
50.
SBR中活性污泥培养驯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研究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中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以人工配制的污水作为营养液,通过控制温度(26℃左右)、pH(6.8~7.8)、溶解氧(2~6 mg/L)等试验条件来进行污泥的逐步培养驯化,主要探究在培养期间活性污泥浓度(主要测其MLSS)、对COD的去除效果、30分钟沉降比和活性污泥微生物相随培养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培养中出现的异常状况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