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随着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大量使用,初沉池的设置和取消一直在学术和工程界存在争议。以重庆市某污水厂为对象,从对无机悬浮固体(ISS)、COD和TN去除效果的角度探讨了初沉池在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合流制排水体制下,该污水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非常高,COD、SS和I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60、1 100和780 mg/L;初沉池对COD、SS和ISS的去除率分别为61%、78%和85%,对ISS的去除率比COD高20%左右;污水经过初沉池沉淀之后,ISS/COD从1.7下降到0.7左右,COD/TN从8.0左右下降到4.3,粒径由40μm下降到30μm。初沉池对大粒径的I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未能被去除的小粒径ISS容易悬浮在混合液中,降低MLVSS/MLSS。从ISS/COD的削减和保持混合液MLVSS/MLSS正常的角度来讲,初沉池不应取消。  相似文献   
92.
采用激光粒度仪实验测定了小型套管式空气曝气填料层磷回收装置中不同条件下生成的鸟粪石晶体的体积平均粒径,考察了其变化规律,并结合Stokes公式计算了晶体的沉降速率,同时考虑鸟粪石晶体形状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实验结果表明,鸟粪石的粒径在10~200 μm之间,主要集中于20~100 μm;在磷回收装置中添加填料并通入空气有利于增大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无填料无空气时和有填料有空气时的平均粒径分别在30~55 μm和40~65 μm之间。随着pH值的增大,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逐渐增大,但当pH大于9.0后,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又逐渐减小;氮磷比值从1:1增大到2:1,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小幅度增加,氮磷比进一步增大,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基本不变;镁磷摩尔比在1:1~1.2:1的范围内时,鸟粪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沉降速度随镁磷比的增大而增大;镁磷摩尔比大于1.2:1后,鸟粪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沉降速度随镁磷比的增大逐渐减小;初始磷浓度越高,鸟粪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沉降速度越大。  相似文献   
93.
工艺条件对磷回收过程中鸟粪石沉淀颗粒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鸟粪石沉淀法回收废水中磷的过程中,鸟粪石颗粒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其沉淀的速率,进而影响鸟粪石的沉淀效果和磷的回收率。本文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鸟粪石的平均粒径,详细考察在小型连续搅拌反应-沉淀磷回收装置中不同的工艺条件下鸟粪石颗粒粒径的变化规律,并结合Stokes公式计算鸟粪石颗粒在废水出口处的沉降速率,为沉淀池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鸟粪石的平均粒径在12~25μm之间,沉降速率在5.46×10-5~2.37×10-4m/s之间。随着反应室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鸟粪石颗粒的粒径逐渐增大,当停留时间超过18 min时,颗粒的粒径基本不变;随着沉淀室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鸟粪石颗粒的平均粒径缓慢增大,当停留时间超过70 min后颗粒粒径的变化不大;鸟粪石颗粒的平均粒径在一定程度上受废水中磷初始浓度变化的影响,在磷初始浓度为62~128 mg/L时颗粒的粒径变化不大,当磷浓度为496 mg/L时粒径有较大增加,此时鸟粪石颗粒的沉降速率也大幅度增加;鸟粪石颗粒的平均粒径受pH值的影响不大;随氮磷摩尔比的增大,鸟粪石颗粒的平均粒径略有增加;随镁磷摩尔比的增大,鸟粪石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沉降速率则有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94.
The classical Streeter–Phelps models for Dissolved oxygen (DO) sag do not account for a significantly settleable portion (about 10% in treated to about 60% in the untreated wastewater discharged) of the total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inputs into rivers through wastewater outfalls, and therefore, they can not be used to predict the DO sag to any accuracy and rationality. The author’s rationally composited model for an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tream BOD, accounting for near linear removal of settleable BOD as well as simultaneous exponential decay of the non-settleable BOD, is used to predict the DO sag resulting from a multi-wastewater-outfall system, wherein the settling fields of some of the outfalls interfere and overlap. An illustrative case example has been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use of the models evolved under varying locations of the multi-wastewater-outfalls. A universal and integrated PC based computer program can also be evolved for the computation of the overall resultant DO sag to confirm the manually computed DO sag.  相似文献   
95.
2003年9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皮口至大长山岛海域进行了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取表层沉积物样90余个,3柱柱状样,通过实验室分析,将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210Pb测年技术,测得调查区海域现代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探讨其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细颗粒沉积为主,具有淤泥质岸带的沉积特征.210Pb测得沉积速率揭示出测区的北岸潮滩区高于水下岸坡也高于大长山岛北侧近岸海域.该区物质来源丰富,沿岸鸭绿江、大洋河、碧流河、和庄河携带的泥沙严格控制了沉积物类型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6.
This paper is aimed at presenting and discussing the methodologies implemented in state-of-the-art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radionuclide migration through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including transport due to water currents, diffusion, settling and re-suspension. Models are briefly described, model parameter values reviewed and values recommended. The different modelling approaches are briefly classifi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various model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are assessed.  相似文献   
97.
污泥负荷对上流式厌氧污泥床中颗粒污泥快速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行两个相同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R1和R2,设定两个反应器的初始污泥负荷(MCOD/(MVSS·d))分别为0.12、0.17 kg /(kg·d),并根据COD去除情况逐步地提高污泥负荷水平,在运行过程中控制R2的污泥负荷始终高于R1 37%~40%,以此来研究污泥负荷对颗粒污泥快速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R2内颗粒污泥的形成速率高于R1,其污泥负荷在达到0.29~0.51 kg /(kg·d)时,开始形成大量的厌氧颗粒污泥.最终R2内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为1.00~4.00 mm的占36.1%,并有6.3%的颗粒污泥粒径在4.00 mm以上;而R1中这两个粒径范围的颗粒污泥仅为11.8%和1.2%.同时R2内较大的污泥负荷也使其产生的颗粒污泥具有相对较高的VSS/TSS.最终得出结论,0.29~0.51 kg /(kg·d)的污泥负荷能加速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而低于这个污泥负荷则不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
采用激光粒度仪实验测定了小型套管式空气曝气填料层磷回收装置中不同条件下生成的鸟粪石晶体的体积平均粒径,考察了其变化规律,并结合Stokes公式计算了晶体的沉降速率,同时考虑鸟粪石晶体形状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实验结果表明,鸟粪石的粒径在10—200μm之间,主要集中于20~100μm;在磷回收装置中添加填料并通人空气有利于增大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无填料无空气时和有填料有空气时的平均粒径分别在30~55μm和40~65μm之间。随着pH值的增大,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逐渐增大,但当pH大于9.0后,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又逐渐减小;氮磷比值从1:1增大到2:1,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小幅度增加,氮磷比进一步增大,鸟粪石晶体的粒径和沉降速度基本不变;镁磷摩尔比在1:1—1.2:1的范围内时,鸟粪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沉降速度随镁磷比的增大而增大;镁磷摩尔比大于1.2:1后,鸟粪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沉降速度随镁磷比的增大逐渐减小;初始磷浓度越高,鸟粪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沉降速度越大。  相似文献   
99.
采用低压直流电电解剩余活性污泥,优化了支持电解质的种类、加入量及电压梯度等工艺条件,并考察了在最佳工艺条件下SS去除率、污泥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以VSS/SS计)、污泥pH及污泥沉降性能随电解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低压直流电电解污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压梯度7 V/cm;支持电解质Na2SO4加入量0.4.0 mmol/g(以每克干污泥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电解pH为5.8、SS=(7 850 ±200)mg/L、VSS=(6 150±150)mg/L、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为(61.2 ±20)mg/L的污泥,电解60 min时污泥的SCOD最大,达393.3 mg/L,SS去除率达14.4%,VSS/SS为58.5%,污泥pH为3.1。电解后污泥中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已不完整,污泥絮体被严重破坏。电解时间越长,污泥的沉降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100.
在太湖主要入湖河道大浦港河口构建了泥沙拦截槽,结合泥沙沉降观测,分析利用泥沙拦截槽削减经由河道输入太湖的外源性泥沙及营养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拦沙槽可以有效收集外源悬浮泥沙及其携带的氮磷污染物.拦沙槽以平均-33.99m3/月的速率淤积,其中在夏秋季淤积较快,最大单月沉降量达到66.34m3,在2020年7月~2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