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3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1319篇
安全科学   141篇
废物处理   326篇
环保管理   215篇
综合类   2277篇
基础理论   657篇
污染及防治   565篇
评价与监测   200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312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宁波市区近十年酸雨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益华  励珍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2):252-253,300
采用2001-2010年宁波市区降水监测数据,对宁波市区的酸雨污染现状及2001年以来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酸雨频率居高不下,且降水酸度并未减弱,宁波市区酸雨的污染类型处于硫酸型向硫酸与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过渡期。并根据宁波市区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2.
通过控制进水pH值实现曝气生物滤池的短程硝化。工艺运行结果表明,对于进水pH值为8.22~8.57,NH4+-N平均容积负荷为0.5 kg/(m3.d),水温为17.5~20.2℃,曝气生物滤池溶解氧质量浓度平均为4.5 mg/L的条件下能够同步实现95%的NH4+-N去除率和80%的NO2--N积累率。通过分析FA和FNA沿滤池高度的变化特征,发现滤池底部(0~5 cm)区域短程硝化反应主要由FA控制,中部(5~15 cm)区域是由FA和FNA共同掌控;而上部区域(15~50 cm)则是由FNA控制,FNA沿滤池高度的快速增加是确保工艺实现稳定亚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3.
常规监测高锰酸盐指数-酸性法,通过对高锰酸盐指数空白测试与检测限、空白质控图、空白加标回收率进行测试研究,可以得到理想的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4.
采用高温UASB处理柠檬酸废水,研究利用好氧脱水污泥接种启动高温UASB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55℃,HRT为6天的条件下,UASB反应器能降解的柠檬酸废水浓度为10000mg/L,容积负荷为1.67gCOD/(L.d),柠檬酸废水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95.
聚硅酸对不同形态铝沉积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给水管网中残余铝沉积和再溶解现象可能引起的水质问题,研究了聚硅酸对不同水解聚合形态铝沉积、再溶解的影响,并以石英微晶天平为表征手段,初步探讨了聚硅酸对不同形态铝沉积、再溶解过程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聚硅酸能显著改变不同水解聚合形态铝的沉积、再溶解行为.聚硅酸可与3种水解聚合形态的铝迅速结合而生成可沉积产物,但产物性质不同.以单体形态为主的Al_0与聚硅酸的反应产物性质较稳定,部分以溶解态存在,部分以非溶解态(可沉积态)存在;尽管铝的两种聚合形态Al_(13)和Al_(30)与聚硅酸反应也生成了部分可沉积产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产物又逐渐向溶解态转化.铝硅比对Al_0体系中铝的沉积溶解行为影响较小,而对Al_(13)和Al_(30)影响较大,且在0.2∶20(以Al和SiO_2计的质量比)时,沉积态铝的溶解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96.
Photocatalytic ozonation of phenol and oxalic acid (OA) was conducted with a Ag^+/TiO2 catalyst and different pathways were found for the degradation of different compounds. Ag^+ greatly promoted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contaminants due to its role as an electron scavenger. It also accelerated the removal rate of OA in ozonation and the simultaneous process for its complex reaction with oxalate. Phenol could be degraded both in direct ozonation and photolysis, but the TOC removal rates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simultaneous processes due to the oxida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resulting from synergetic effects. The sequence of photo-illumination and ozone exposure in the combined process showed quite different effects in phenol degradation and TOC removal. The synergetic effects in different combined processes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related to the properties of the target pollutants. The color change of the solution and TEM result confirmed that Ag+ was easily reduced and 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Tit2 under photo-illumination, and dissolved again into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zone. This simple cycle of enrich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Ag^+ can greatly benefit the design of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in which the sequences of ozone and photo-illumination can be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needs for catalyst recycling and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197.
Removal of noxious dyes is gaining public and technological attention. Herein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was employed to produce a novel adsorbent using acrylic acid and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for dye remov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verified the adsorbent formed under optimized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removal ratio of adsorbent to Methyl Orange, Disperse Blue 2BLN and malachite green chloride reached to 84.2%, 79.6% and 99.9%, respectively. The greater agreement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better represents the kinetic adsorption data. Equilibrium adsorptions of dyes were better explained by the Temkin isotherm. 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is new cellulose-based absorbent had the universaiity for removal of dyes through the chemical adsorp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98.
分析2013年大气降水pH值及近10年历史演变的方法分析丹东市酸雨污染现状、特征,并从污染源和气候条件解释酸雨形成的原因,确定酸雨的形成受外来空气污染物影响较大,而酸雨强度的大小具有本地环境条件和环境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99.
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秋萍  王宏  陈彬彬  隋平  林文 《环境科学》2014,35(10):3644-3650
利用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的酸雨观测资料、天气形势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酸雨变化特征及酸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市非酸雨和酸雨频率分别为38.1%和61.9%,厦门市分别为40.6%和59.4%;福州市年均降水pH值在4.1~5.5之间,2007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厦门市2006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冬、春季节酸雨污染重,夏、秋季节酸雨污染轻.降水强度能改变降水的酸性程度;福州市在东南(SE)、西南(SW)、西(W)、西北(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严重,厦门市在东北(NE)、SW、W、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重;变性冷高压下酸雨污染最重,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其外围的天气形势下酸雨污染最轻;福州市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0.
紫外辐射对小分子有机酸化学凝聚性作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烧杯实验系统考察了紫外辐射对脂肪羧酸类和酚酸类小分子有机酸的化学凝聚性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溶液pH对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丁二酸等脂肪羧酸类有机物的混凝性能影响较小.紫外辐射处理后,脂肪羧酸类小分子有机物的混凝去除率均高于未经紫外辐射处理的水样.进一步研究表明,紫外辐射过程中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得脂肪羧酸的表面负电性降低,进而提高了其化学凝聚性.与脂肪类小分子有机酸不同,苯酚、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化学凝聚性较差,且受紫外辐射过程的影响小.单宁酸的混凝性能较好,pH=6时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0%以上,这可能与其分子中脂肪酸碳链结构的存在以及单宁酸分子较大,易与PACl的水解产物发生吸附电中和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