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531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857篇
基础理论   306篇
污染及防治   148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0,0-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敌百虫)为广谱杀虫剂,用途广泛,但对藻类的毒理学效应研究还有待完善。采用4种受试藻样,设置5个敌百虫浓度组(1、5、10、50和100 mg·L~(-1))和对照组,实验周期40 d,藻细胞的初始接种密度106cells·m L~(-1),光暗比12 h/12 h,24 h曝气,24 h磁力搅拌,实验温度25℃,p H 6.8,每隔24 h取样。结果表明:5 mg·L~(-1)、10 mg·L~(-1)、50 mg·L~(-1)浓度的敌百虫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以50 mg·L~(-1)浓度组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长峰值的延后以及生长对数期的延长,而高剂量(100 mg·L~(-1))的敌百虫则有抑制藻生长的作用。取50 mg·L~(-1)敌百虫浓度组以及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果表明:50 mg·L~(-1)敌百虫浓度组的叶绿素a含量峰值比对照组高30%,细胞体内的SOD、ATP含量都高于对照组。敌百虫的使用浓度通常在0.1~1.0 mg·L~(-1),低于本实验最佳浓度。本实验中1 mg·L~(-1)敌百虫对藻生长影响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72.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以及化工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类新型材料,其安全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为探索氧化锌(ZnO)纳米粒子对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毒性作用,本文通过MTT、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分别对经不同浓度ZnO纳米粒子处理的小鼠光感受器细胞活性、活性氧水平、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及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ZnO纳米粒子可通过诱导细胞线粒体产生过多的活性氧,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导致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ZnO纳米粒子能显著减少Mn SOD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降低Mn SOD活性,加剧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损伤。因此,氧化应激水平的提高导致了过量的活性氧产生及Mn SOD表达和活性的下降,与ZnO纳米粒子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73.
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装置耦合零价铁脱氮和生物阴极,研发基于铁阳极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可有效避免脱氮过程中外源有机物的添加,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减少二次污染.本文以MFC装置为平台,零价铁为阳极,附着生物膜的碳刷为阴极,组成零价铁自养反硝化装置.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不同起始pH(5~9)、不同外接电阻(50~2000Ω)、不同阴极电导率(0~232g·L-1)和不同起始基质浓度(42~800 mg·L-1)对零价铁自养反硝化效能和MFC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脱氮作为首要目标,产电作为次要目标时,零价铁生物自养反硝化体系最佳起始pH为7,最佳起始硝氮浓度为200 mg·L-1,最佳阴极电导率为添加116 g·L-1,最佳外接电阻为1000Ω.对自养反硝化效能影响因素的探究将有助于优化反应条件,探明碳阴极生物脱氮过程的主要干扰因素,提升生物自养反硝化技术效能.  相似文献   
974.
我国十分重视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监测和处置.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实时在线监测重金属污染事件的漂浮阴极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传感器(漂浮阴极SMFC传感器).该传感器阳极埋设在淹水土壤中,阴极漂浮在水面作为污染响应元件,并向阴极分别加入Zn2+、Cd2+、Co2+、Ni2+、Pb2+、Cu2+、Cr6+溶液以模拟水体重金属污染事件,以探究该传感器电信号对不同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特征及机制.结果显示,Cu2+和Cr6+污染引起传感器出现明显的电压峰,而其他5种重金属污染则未引起明显的电信号响应.该传感器电压信号对Cu2+污染的最低检测限为5 mg·L-1,灵敏度为1.06 mV·L·mg-1,线性范围为5~40 mg·L-1;Cr6+污染的最低检测限为40 mg·L-1,灵...  相似文献   
975.
采用美国NIOSH method 2010方法用气相色谱仪对合成革废气中的二甲胺浓度进行测定,对仪器条件进行优化,方法的栓出限为0.5mg/m3,相对标准偏差1.23%,回收率为85.0%-94.6%.同时在采样方法上对高浓度二甲胺废气的硅胶穿透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用含硫酸0.1mol/L的水溶液做吸收液对二甲胺废气进行吸收采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浓度废气样品的穿透问题.  相似文献   
976.
加速溶剂提取气-质联用分析土壤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了加速溶剂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分析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的新方法。方法的检出限、定量限分别为1.1~12μg/kg、3.7~40μg/kg。16种PAHs的回收率为76.6%~96.8%,相对标准偏差为2.9%~9.5%。应用于多个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77.
针对实际应用需要,对比研究了发光细菌和微生物燃料电池两种不同毒性预警技术对典型类金属砷离子的响应差异,并考察了丰水期、枯水期河水水质背景干扰对响应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光细菌法对砷离子响应较为灵敏,微生物燃料电池法对砷离子的响应非常灵敏。发光细菌法受水体水质背景干扰大,且不同生产厂家的仪器差异显著,推测可能是由于菌株来源不同、仪器响应灵敏度差异所造成。微生物燃料电池法对背景干扰的抗性较强,稳定性较高,河水加标与纯水加标样本的剂量-效应曲线差别不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分析了两种技术监测类金属砷的优缺点并提出实际在线运行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78.
重金属铅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广受关注。利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2012年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金属铅污染事故中的含铅颗粒物的质谱特征、粒径分布及排放规律进行了分析。监测发现A、B两个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比例多在夜间或凌晨达到高峰,高峰时刻含铅颗粒物数浓度占比最高可达67%,对比广州市区、鹤山超级站的含铅颗粒物浓度占比,可知该地区含铅颗粒物的污染程度较高。两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质谱特征及粒径分布情况非常相似,可能存在相同的排放源或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质谱中都均含有明显的铅、元素碳、硫、硫酸盐等信号,可能来自于燃煤源的排放。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燃煤烟气排放的含铅颗粒物质谱特征,判断其为燃煤源排放。  相似文献   
979.
In the present study, 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 using a living plant in soil was achieved by converting solar energy into electricity on the principles of plant photosynthesis. The plants Chlorophytum comosum, Chasmanthe floribunda and Papyrus diffuses were used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 and produced, respectively, a maximum current of 25, 31 and 19 mA/m2, without the use of any nutrient or membrane. In this study, the importance of light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high current values generated during daytime, and the microorganisms at the anode-rhizosphere interface we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980.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find the effects of two kinds of dust-free garments with (A) and without (B) frozen gel strip (FGS), and half-naked clothing (brassiere and shorts; C) on therm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ithin clothing. The heart rate, rectal, and skin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sweat rate and clothing microclimate were measured during 140 min in 9 healthy females. Inquiries were also made into the subjective rating of thermal, humidity, and comfort sensations. The main findings in our experiments are as follows: (a)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rectal and skin temperatures (chest and forehead), heart rate, and sweat rate were clearly lowest in garb C, intermediate in garb A, and highest in garb B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b)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ithin clothing were lower in garb A than in garb B; (c) More than half of the 9 participants decreased thermal sensation by wearing garb 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sage of FGS could improve the heat load in lightly working participants wearing dust-free gar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