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9篇
  免费   640篇
  国内免费   2999篇
安全科学   281篇
废物处理   181篇
环保管理   1581篇
综合类   6045篇
基础理论   242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93篇
评价与监测   374篇
社会与环境   805篇
灾害及防治   192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813篇
  2012年   659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45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604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422篇
  2002年   359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323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3篇
  1973年   12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Web-CIS技术可以完成全国各省及重点城市主要污染行业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同空间信息数据相结合的Web发布,在Internet上实现了信的完全共享。该系统的建成必奖有助于公众了解当地主要污染行业的资源环境状况。为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并对政府部门的一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覆盖对南方红壤桔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4年观测了几种覆盖处理下红壤坡地桔园内气温、土温、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养分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直接原因,提出地膜加草覆盖是南方红壤无灌溉条件坡地桔园最理想的覆盖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93.
利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了广东省的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地势三个侵蚀因子对土壤侵蚀方面的影响,指出了广东土地抗蚀性极弱地区主要是湛江市、新丰县的小部分地区,而抗蚀性弱的区域则很大,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9.8%,遍布全省中部和南部.针对这样的现状,提出要减少抗蚀性弱和极弱地区的土壤侵蚀,必须做到:对土地的利用开垦进行统一规划;严禁乱伐森林;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治土壤侵蚀的进一步变化.  相似文献   
994.
长江中游不同潜育化土壤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原位测定,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垸田土壤潜育化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质变化,其中以活性还原物质量,Al2(SO4)3溶液提取的亚铁量和氧化还原电位三者变化最为显著。活性还原物质量和亚铁量与潜育化作用强度正相关,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科技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河南为例,对科技资源的存量动态变化、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2年。河南科技资源存在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是。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这个期间。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1%,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建议河南继续加快科技资源的积累;重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特别重视大幅度提高对R&D的投入。  相似文献   
996.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oil flushing of arsenic, a batch test was carried out using EDTA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 and pH levels. Based on the optimum condition derived from the batch test, a column test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oil-flushing technology under field-equivalent conditions. In this column test, a low flushing solution flow rate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As removal efficiency (71.6%) than a high flow rate (56.3%). TCLP (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 and a seed germination test were carried out to monitor the toxicity both during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finally treated tailings were shown to be significantly remediated, having a reduced toxicity by both the TCLP and seed germination tests.  相似文献   
997.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广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之特点,利用熵权技术和线性加成技术建立了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并对广东省1992~2002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从总体上看是趋好的,在经历了1992~1995年的弱可持续之后,目前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其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均处于良好发展势头.但资源和环境指标在2000年后呈明显下滑趋势。这应该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98.
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等级分布,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指出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阐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规律性,以及根据小流域3个地貌单元类型按“三条带”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山顶林草防治、山腰经济林带整治、山脚坡改梯治理的技术措施,着重论述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地保水保土保肥,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种植、坡改梯、封山育林雨强明显小于坡耕地,起始产流时间延迟,径流量减少近2/3,土壤侵蚀量明显比坡耕地少得多。土壤侵蚀携带养分,坡耕地损失量最大,等高种植全氮、全磷的损失量最小;坡改梯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流失量较少,说明坡改梯的保肥效果优于等高种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农业可持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太湖地区是我国古老农业区之一。在六七千年之前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 ,随着耕作培肥措施不断加强 ,与土壤肥力进化同步伴随着耕作轮作制的不断演进 ,由轮荒———沤田———水旱轮作———三熟制的变化 ,土壤基础肥力稳步提高 ,稻麦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该区水稻土历经数千年的耕肥与平田整地等人为活动 ,在起源土壤背景上发育成五类水稻土 ,这五类水稻土经过培肥改良均达到水旱轮作高产稳产阶段 ,尽管地力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不能不说是人为定向培育的成果。在一般情况下 ,土壤质量是由土壤肥力决定的 ,基础肥力高低是农业生产优质高产低耗的关键 ,在评价土壤质量时必需首先予以关注。当然 ,随着工业的发展 ,土壤污染所波及的农产品超标问题 ,也应在评价土壤质量时予以关注 ,并作为评价因素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占有应有的份量  相似文献   
1000.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have argued that there are many categories of institutions, including market and non-market institutions, which may prove economically efficient, specifically for public goods and common pool goods.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troduced a non-market community-based institution, known as Joint Forest Management (JFM),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1990. JFM is a sharing mechanism for fores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sharing of rights and duties, control and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over forestlands, between forest departments and local user groups. By 2001, 42 000 Village Forest Committees established under JFM were managing over 11.5 million ha forestland. These institutions have proved very useful, and have contributed to forest management as well as four aspects of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SHD) – ecological output, income generation, villag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the long-term, community-based institutions will prove to be a foundation of SHD and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